分享

文化 | 端午节话“节”

 我的小孙孙全全 2016-06-09

文/宗争
图片来源于网络

端午节话·节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今天,过端午,有很多程式化的活动: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普通老百姓则仅剩下吃粽子、挂艾叶两项而已。

吃粽子和赛龙舟,据说是为了纪念屈原,解放后还一度将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屈原的确作了《离骚》等伟大之诗,他投江却非是诗意之举,屈原是楚武王的后代,骨子里是流的是贵族之血,担的是卿大夫的君子之责,只称道其诗,冠以“诗人”之名,就把他看小了。



端午首先是个节日,其次才是纪念日。

西方则无节日,只有纪念日。西语festival(今通译作“节日”)来源于fest(集会),换言之,人们因某些理由(如某位名人的诞辰、忌辰或重大事件曾经发生的时间),在固定的时间集会,就形成了纪念日,例如圣诞节、感恩节之类。

“节日”是中国的,唯中华文化所独有。之所以说“独有”,还要从“节”字讲起。

节,竹约也。竹约,也就是竹节——这是《说文解字》里对“节”的解释,也就是“节”的本意。“竹节”看起来似乎是空间的隔断,实际上则包含竹木成长,发而有节的时间维度。


墨竹谱 元 吴镇(1280-1354)


这双重的意义十分重要,这一字的引申之义,或取“时机”之意,或取“位置”之意,或二者兼而有之。《孙子兵法》上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就是取了这二重意义:快速攻击的鸷鸟,能够使捕获的鸟兽骨头折断,是因为选择的时机和方位正确。俗语说的“节骨眼儿”,指的是“关键时刻”,本意却是人身上的关节。《素问》说“人有十二节”,指的是人体四肢的十二大关节,即两腕、两肘、两肩、两髀、两膝、两踝。

上古时代,“节”指食器,古人取竹为碗,竹结就是天然的碗底。

东坡诗意   徐悲鸿(1895-1953)


敲击竹碗,铿锵有声,“节”亦是乐器,后世据此形制,用陶土范制,譬如“缶”。能跟着节奏,踩准鼓点,就是“应节”、“中节”,蒲松龄《聊斋志异》里有《促织》一篇,写蟋蟀“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就是说蟋蟀通灵,能通音节。所以《尔雅》里说:“和乐谓之节。”

《中庸》里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大多数解释都称,发而中节是情绪的释放要适度,其实只说对了一半。这让人不免误会,古人乐而不能开怀,悲而不能恸哭,其终极追求就是成为喜怒不形于色的活死人。从“节”字论,发而中节,意为该乐时乐,该哭时哭,是生命的自然合理释放,无矫揉造作之态。

古食器、乐器多演变为礼器,实用之外另有他意。“以王命往來,必有节以为信。”古人有“符节器”,作为传令调兵的凭证,以示信义。《周礼》上说天下之六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以金为之。道路用旌节,门关用符节,都鄙用管节,皆以竹为之。”

蜻蜓戏竹  齐白石 (1864-1957)


竹发而有节,人信义有节,求中和而中节,世间万物,在起承转合的变化之中,皆有其“节”。

中国人最熟悉的是“节气”,二十四节气歌,小孩子都会背诵。节气并非天气,非现代气象学所能概括。“霜降”是天气,“惊蛰”又讲昆虫,“小满”、“芒种”则涉农事……“节气”看起来混乱,实则是因为古人使用的采样系统更为庞大而已。节气依照的是“天文”,《周易》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这“刚柔交错”的,实际上就是充塞宇宙的“气”。“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节气,不仅包含着农事之理,亦蕴含着自然之道。

龚鹏程说:“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总体来说,是顺节气,是反映天地运行,阴阳变化的。“

节日中的各种活动,也大多和气候变化相关,做起来很自然,并不突兀。比如‘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是说,农历三月,冰河解冻、春暖花开,人们在此时洗浴,祛除冬天的气息;再如端午节喝雄黄酒、中秋喝菊花酒、重阳登高等,一来是亲近自然,二来也都有养生的作用,是和人的身体健康有关的。”





五月初五,俗称“端午”。“端午”之名,始见于晋人周处的《风土记》,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为寅月,二月为卯月,顺次至五月,为午月;“端”有开端之意,初五即为端五,月日合计,是为“端午”。又因“五”为阳数,端午又称端阳。

端午是节,倒未必是个好日子。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这一天,阴阳分,生死争。炎热、躁动、疾病,一切自端午开始,蠢蠢欲动。汉代应劭《风俗通义》上甚至写:“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五月五日当天不晒荐席”。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也说: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盖屋。宋徽宗赵佶生在端午,从小就被寄养在宫外。五月,宛如施加在俄狄浦斯王身上的诅咒。


不过中国人从来不畏毒。万物相生相克,对付恶月毒日,亦有其法。《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蓄药,也就是采集草药,可能是端午节最古老的习俗。《荆楚岁时记》上说“竞渡,采杂药。”——赛龙舟的习俗最早是为了采药,而非纪念屈原。

“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蒲如剑,蒜如锤,艾如鞭,都可驱邪防病,如今我们也还在做。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的《枕草子》里,有一目《端午的菖蒲》,过了秋冬的菖蒲,枯焦得煞白,很难看,折断,扔掉,“那时,闻到了五月的余香。”蒲艾易枯,香气渐散,别急着摘下它们,不如放到秋天吧。

屈原《离骚》里写“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俗人采艾,雅人赏兰,而屈原都写了,在端午的时候想到这一句,继而想到他,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史记》上讲“大礼与天地同节”。端午是“节日”,这一日,是一年之中的重要节点,天时地利人和皆有其变,为了“应节”,为了顺应天地化育,人们以特殊的方式来过节。习俗中的大多数活动,目的都是为了亲和自然,将养生命。端午古已有之,并非是为了纪念屈原所设立的“纪念日”,只能说,后世衍生出了纪念屈原的意义。

如果你是个敏感的人,这一天也许会觉得身上颇为不爽快,可能非要喝点雄黄酒,闻闻艾叶的香味,用兰汤沐浴才会觉得舒服点。这才是真的“过节”,与身体生命相关,而不是什么其他的外部意义。端午节吃粽子倒不是必须的,宗懔说:“夏至节日,食粽。”吃粽子要推后到夏至去了。

(文章原载于《时代教育·教育家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