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个30年:中青院30年与中央团校未来30年

 zhangsanshi211 2016-06-09



两个30年:中青院30年与中央团校未来30年


 扶青子/文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1985年底在中央团校基础上成立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路程,这是一段艰难、曲折又值得每一个中青人骄傲的历史。当初的中青院,学生不足一千人,师资不足一百,专业只有一个,教授一个没有,称其高校真是勉为其难。今天的中青院,任教者大多数拥有国内外名校博士学位,近一半的教师拥有高级职称,几万毕业生在社会上广受赞誉,在名校林立的北京海淀,小小中青院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与中青院的发展相对对应,我们不能不承认,曾经辉煌的中央团校衰落了。


30年前,共青团工作面对的主要群体,是农村青年、国企职工和高校学生。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企规模锐减,在国企工作的青年人,已经少之又少。成千上万的农村青年进城打工,农村几乎成了老弱病残的天下。高校情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过去实行包分配,学生的政治表现,直接关系到其未来的就业,今天自谋职业,在校的政治表现对其未来职业发展的影响日渐式微。简而言之,共青团工作面对的主要群体,或者不复存在,或者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团的工作不能与时俱进,高位截瘫,在所难免。


团校的工作除了受到团的工作影响,还面临一个更加尴尬的问题:培训谁?为青年人服务的团的干部,有着严格的年龄限制,在团的岗位上工作到一定年龄,必须转岗到其它部门。转岗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到各级党校培训,而不是到团校培训,因此,与党校的风风火火不同,团校一直面临着锅多米少,甚至无米下锅的困境。


更加可悲的是,在团组织高位截瘫,团校无米下锅的背后,是成千上万的体制外青年,找不到能为他们服务的组织。这种青年组织与广大青年严重脱节的情况必须改变,团的工作和团校工作必须有一个根本性的变革。


目前,在党中央的明确要求下,团的改革已经启动。团组织必须放下身段到基层去,有关的措施已经出台。为了适应团的工作的需要,团的干部结构必须调整,措施之一,就是大规模的吸纳非团干出身的体制外社会人士担任团的领导职务,用人的改变来促进团的改变。团校原来是无米下锅,现在是成千上万即将走上团的领导岗位的体制外人士,需要得到培训,从而熟悉团的工作,发挥特长,为团的工作贡献力量。这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如何培训这些社会人士,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中央团校在这方面无疑要走到前列,为全国团校的振兴起到标杆作用。


在未来的30年,中央团校如何能抓住这个机遇,顺势而为,再度辉煌? 


中央团校的进一步发展,目前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发展空间的问题。目前西三环北路25号这个校园,为中青院提供办学空间,已经捉襟见肘,再让它为扑面而来的团干部大规模培训提供空间,显然是不现实的。那种想通过停办中青院本科为中央团校大发展提供空间的想法,更是可笑,是地地道道的只见眼前一亩三分地,不知外边天地宽的小农思维。即使把中青院的本科全部停办,由于结构性原因,腾出的校舍、教室、图书馆、食堂等,也不适应团干部的培训。全部进行结构性改造,投入巨大,实际上是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与当今中国以提高质量求发展的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即使把25号院内的所有建筑全部推倒重建,也无法改变校园狭小这个事实。从时间上,停办本科至少需要四年的时间,改变校舍等也需要几年时间,远水也解不了近渴。另外,把辛辛苦苦30年,由几代中青人努力创办的初具规模、颇受欢迎、评估优秀的本科停摆,也给人以发展无思路,决策多冲动的不良印象,影响团的社会形象。停办本科还造成大量的善后工作,学校领导班子,可能深陷其中数年而不能自拔,那有精力去思考去操办团校的大发展?


因此,唯一的出路就是跳出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为中央团校的大发展寻找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的形势发展,既是一个大挑战,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对中央团校以后30年的发展,我们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党的干部培训的成功模式为榜样(在过去十几年里,为适应党的干部培训的需要,党中央先后成功地建立了井冈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和上海浦东干部学院),从长远战略着想,从顶层设计开始,构造宏大蓝图。


具体而言,可以考虑一个总部,一个基地,两个分校的战略布局。中央团校的总部,仍然设在今日的中央团校所在地。另外,在中央团校的发源地,西柏坡,建立一个大规模的团干部培训基地,由其承担主要的培训工作,让每一个接受培训的团干部,在这里接受培训的同时,也能产生一种历史现场感,从团的革命传统中吸取精神的力量。另外,与江西团校合作,在团的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共青城,建立一个中央团校江西分校,让每一个团干部受训的同时,领略团组织追随党的脚步,一步一步所走过的曲折、艰难又辉煌的历程。最后,在改革的前沿,与深圳市合作,建立一个中央团校深圳分校,让每一个到此学习的团干部,亲眼目睹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认清世界潮流,坚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需要与空间的战略布局同时进行的,是师资的聚集与培养。没有优秀的教师,再好的校舍也只是一片房子而已。谈到师资问题,那种始终跳不出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希望通过停办中青院本科,让中青院教师转行搞团干部培训的想法,就显得更加可笑了。团干部的培训,与本科生教育,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教育系统,那种认为既然能教本科生,通过转行当然也能培训团干部的想法,是对教育的深度误读。另外,新形势的团干部培训,面对的是一个全新对象,需要完成的是一个全新的任务,当然也需要新一代的师资,那种拆了西墙补东墙的做法,既不严肃,也缺乏战略眼光。


为了聚集和培训新一代团干部培训师资队伍,应该从全球范围内,招贤纳士。只有教师有全球视野,受训的团干部才可能有全球视野,当他们未来成为国家栋梁时,才能带领我们的国家走向世界。同时,还要从社会各个行业,社会最基层,招贤纳士。只有教师来自基层,与普通群众心心相映,受训的团干部才可能饮水思源,与人民大众心心相联。在聚集和培养一批新一代专职团干部的同时,还要与党政机关、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精诚合作,聚集和建立一支兼职的团干部培训师资队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即使你不高,也可以看得很远。


最后,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解决教学和教材等问题。中央团校今天面临的工作,是一个全新的工作,不论是培训对象,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在团校的发展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因此,在构建新校园,聚集新师资的同时,就应该开始探索新的教学计划、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当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种工作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肯定是一个反复实践,教学互动,逐渐完善的过程。但是,从现在就应该组织一批人员,进行顶层设计,开始基础性的工作。考虑到中国未来30年的发展,一定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从一个很高的起点起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具有战略眼光,担负起历史责任,大手笔为中央团校谋未来。曾经辉煌、一度衰落的中央团校,一定可以再度辉煌,一定可以为中国的崛起做出她应有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