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语文卷对初中生有什么影响?

 豫语乡音 2020-09-28


在高中生为今年高考语文试卷显现出来的趋势而绷紧神经的同时,我们初中生却有点茫然:高考语文试卷里,有没有什么对于我们很重要的信息?看了高考试卷,能不能知道我们中考应该怎么备考?

而对于这两个问题

网校老师的回答是肯定的:

有!能!

不信?别急,听我向你一一道来

古诗文阅读与默写:我们重理解,我们重积累

文言文与古诗词,一向是我们初中学习中的一个热点与难点。而在高考中,古诗文的考查形式上也发生着变化。比如,在高考使用地区最多的全国Ⅰ卷上,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2013、2014,直接考实词;2015、2016,没有考查实词虚词这类可以用答题技巧作答的题型,而是全部放到断句、翻译中考查,第二道客观选择题考查了古代官制、继承制、文化历史等文学常识。而走在改革前沿的北京卷,则体现得更加明显:自2013年起,北京卷开始考查涉及文言文理解的主观题,而且越考越灵活。

即使在古诗文默写模块,这种重理解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近年来,给上句填下句的死板默写模式在高考中已基本销声匿迹;而与此同时,中考当中的理解性默写也越来越引起老师与学生们的注意,这种高明的命题方式,相信在未来的中考里会延续使用。

以上提到的几点,均体现出了古诗文阅读默写的一个趋势:更加注重对考生理解能力的考查,以及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积累。而这一趋势,在中考里也已经露出端倪。同学们,有没有get到什么啊?嘿嘿,这就是网校直播课程体系设置文学文化常识课程的目的啦~!

对于即将面临中考的同学们,我们建议:考前可以将刷难题的工作暂时放下,多复习一下老师对课内古诗文的讲解;如果你做过对于文学文化常识的总结积累,也可以将这些资料找出来,好好复习一番。在中考的时候,它们一定能在古诗文阅读默写与作文模块中帮上你!

现代文阅读:我们很人文,我们很热点

让我们先来看看今年高考新鲜出炉的几篇论述文(即初中学习中的说明文或议论文)阅读的题材:

全国Ⅰ卷:殷墟甲骨文;

全国Ⅱ卷:小说与讲故事的区别;

江苏卷:孙悟空“成人不自在”;

山东卷:唐人古体;

……

怎样,这些论述文所选题材的趋势是不是很明显?比起我们人教版语文书上的《化石吟》、《看云识天气》等文章,高考考查的论述文阅读文章明显更加“人文”了。至于中考,在2015的中考卷上,北京卷题目为“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上海卷讲述了面条背后的饮食文化,广州卷则聊了聊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它们的内在趋势,难道不都是统一的吗?

但“人文”就意味着整天只会谈一些很传统、很“out”的话题吗?绝不!让我们来看一则文学常识:

陈忠实,男,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鹿原》是其成名著作。1997年获茅盾文学奖。2016年4月29日7:40左右,因病在西安西去世。

或许你会问:这位不久前去世的著名作家,和我们的考试有什么关系?当然有关系,而且很有关系!让我们再来看看刚刚结束的高考中,考查了哪些和他相关的文章:

全国Ⅰ卷实用文阅读“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简介了陈忠实的创作生涯;

北京卷现代文阅读“白鹿原奏响一支老腔”是陈忠实2012年于《光明日报》上发表,作文题目之一为“‘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可见,我们的现代文阅读也是很热点、很时尚的!那么,我们初中生也应该更加关注社会热点,尤其是有关人文的社会热点,对它们的关注不但能让我们面对考题时更从容、更有话可说,还能让我们的作文有更多素材可供选择哦!

语言文字运用:我们很灵活,我们爱图片

高考卷中对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考查,近年来,变得越来越有趣了。这“有趣”体现在,在北京卷、上海卷等考卷上,“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模块已彻底消失,被融进了阅读模块内;在山东卷等考卷上,它也已经摇身一变,依托在一整个语段上进行考查。只有在全国卷、江苏卷、天津卷等试卷上,它还依旧顽强地维持着“语言文字运用”的姿态,然而,具体考查的形式也变得越来越多元。比如全国Ⅰ卷上,有这样一道题目:

下面是某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怎样,这张图片是不是很有想法?其实不只是高考题,中考试卷上也正在经历一轮图片的“轰炸”:

怎样,能看出这些图片各出自哪份中考卷吗?这些结合图片进行考查的语言运用题,还真是五花八门啊!同学们,感受到中高考命题人对于你们灵活运用能力的要求了吗?

在考试中,面对这类图文转换题型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对于考题提供的图片仔细观察,认真总结,不要放过图片上的任何细节。只要将图片有条理地概括周全,你可以做到基本不失分哦!

作文:我们可能很哲学,也有可能很放飞

纵观今年高考和去年中考的作文题型,我们的直接感受是:初看,我们都一脸蒙圈。不信,我们就来看看这些题目。

高考系列

(2016全国Ⅰ)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与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教学、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2016全国Ⅱ)

书签,与书相伴,形式多样,设想你有这样一枚神奇的书签,它能与你交流,还能助你实现读书的愿望……你与他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请展开想象,以“神奇的书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2016北京)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2016江苏)

中考系列

题目一:对话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种方式。对话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可以倾诉各自的心声,可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请以“对话”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录精彩的对话过程,可以描述对话产生的美好结果,可以阐述你对对话的认识……

题目二:《超级智能住宅》这篇科幻小说的结尾充满悬念。男主人与房子直接的矛盾冲突会怎样收场,超级智能住宅里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你发挥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2015北京)

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2015上海)

……

看到这里,我们自然会忍不住想: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的一脸蒙圈?其实,我们的蒙圈原因,可以简单总结为:这些作文题,有些题目很辩证,带给人的思考太多,可选的切入角度太多,让我们一时无从下笔;而另一些题目,则对我们的联想、想象等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放飞想象的翅膀,让思维跨越更广的时空。

总之一句话:我们的作文题,可能很哲学,也可能很放飞。这点,无论在中考还是高考,都有着近乎一致的体现。不信,可以看看我们的北京卷:去年的中考和今年的高考,不都要求我们“展开想象”“发挥想象”么?

面对这些作文题目,比起选材、构思语言,更难的是如何切入。这些题目,无疑大大增加了考生宿构、套作的难度,更能考查考生的临场创作水平;因此,这些题目也要求我们有较高的理解能力、提炼能力、分析能力,联想与想象能力。

而这些,实际上都是我们通过一些简单的观点提炼训练、思维扩展训练,能够提升的能力。如果想对这些内容进行训练,网校课程体系中的作文模块也可以帮你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