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能够给自己和他人的最好礼物

 昵称30501711 2016-06-09

抑郁的慧

慧得抑郁症许多年了,是一个朋友的朋友,是朋友特意为了慧邀请我去坐坐的。我事先并不了解她的意图。等我到了,她帮我们相互介绍后,就走开去忙这忙那的。我们就聊了起来。

慧对父母有很多的不满,父母从小很爱她,但也对她有很多的要求和控制。上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找什么样的男朋友,都要听父母的,现在生了孩子,也是父母帮忙带。慧觉得自己根本是为父母在活,现在虽然在外人看来,她似乎一切如意,可是,她抑郁很多年。

听说我是心理学老师,慧问我:你认为对一个人而言,什么最重要。我回答说是自我成长。

“什么叫自我成长?”慧追问道。

“简单地说,自我成长就是为所有发生在你自己身上的事负责,不再抱怨和指责他人。”我回答。

“有道理,虽然简单,我感觉很深刻!”慧不愧是聪明的人。

“当我们要别人为我们负责的时候,就失去自己的力量,失去了改变、成长的机会,就是把权利拱手让给他人。”慧喜欢听,我就继续唠叨。

“要学习哪些呢?”

“很多,比如,学会爱自己、欣赏自己,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恰当地对待与处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为自己的人生中的一切负责等。”

“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爱自己,做好你自己,让自己快乐。”

“这个我不是很理解?我们都不是被这么教导的。”

“是啊,我们一直被误导了。我们总是认为要先爱别人,可是,不会爱自己是无法爱别人的。荣格说过,恨自己就无法爱他人。我们总是被告知,不够聪明,不够好,从来没有人教导我们如何爱自己,如何做自己,甚至不允许让自己快乐。”

“确实是这样,我清晰地记得小时候玩得开兴的时候,妈妈就会说:‘有什么好高兴的,还不快去学习。’我觉得高兴是不好的,不被允许的。有一次因为高兴地大笑被老师看见而感到十分羞愧,我当时也觉得奇怪,为什么高兴也会有罪恶感。”

“嗯,因为我们的祖先曾经历了非常困难的时期,那些记忆也都保留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如果我们让自己高兴,灵魂会不安。”

“听起来有道理,不过,有科学依据吗?”

“科学本身是很有局限性的,只相信科学也是另一种迷信,有许多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这是现象学观察到的事实。”

“这个观点我认同,其实我一直有这种感觉,就是不敢相信可以这么想。”


“嗯嗯,其实这正是我们失去创造力的一个主要原因,我们总是不相信自己的感觉和想法,有时候感觉自己有一个奇思妙想,激动一下,马上内在有一个否定的声音出来打击,我发现有许多时候读大师的书时,原来他们的许多想法我也有过,但是我们不敢说出来,其实有许多伟大的思想或创意一开始并不伟大或突出。”

“和你聊天觉得有些意思,好象是这样的。如果我父母是你这样的人就好了,我可能现在会是不一样的人。”

“我们很多人都有过这种想法吧,希望父母是别人家父母的样子,希望自己与父母不一样。”

 “是这样的,我就一直这么想。”慧说道。

“没有父母是完美的,他们也都携带着父辈的创伤、文化的创伤。他们就是这样被抚养长大的,所以我们才需要为自己的成长负起责任,而不是责怪父母没有好好养育我们,他们已经尽他们所能做到最好了,你认为是这样吗?”

“倒也是,这么一想感觉好多了,我觉得父母其实也很可怜。”慧很有悟性:“这么说来,自我成长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我突然觉得要学习的很多。”

“是的,一个永远不学习的人是很可怕的,不过,我们也要认识到自我成长是渐进和缓慢的,必须点点滴滴去做,而不是一朝一夕,跳跃式的,我们要对自己有耐心,从爱自己和接纳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开始。”

“从接纳开始?”慧问道。

“我们总是想改变,却也总是无法改变,我们常将自己认为需要被改变的地方看成是一个缺点,想要击败它、摧毁它,或者将它忽略、将它合理化、淡化,这样,它就会一直在生命中控制、影响着我们,荣格说过,潜意识如果没有进入意识,就会引导你的人生而成为命运。潜意识是指我们的心灵。我们需要学会了解和跟随我们的心。”

“还要注意什么?”

我们必须架构一个健康的观念,就是成长是渐进与缓慢的,有时人们领悟了一个道理,就希望自己变成那个样子,而当自己做不到时,那个目标就变成另一条鞭打自己的鞭子。如果我们认识到,我们需要成长,并且接纳自己目前如是的样子,就是踏上了心灵健康的成长道路了。

“那具体有哪些途径?”

“具体的成长方法有很多种,成长的内容也很多,不是几句话就可以完成的,甚至几本书都是不够的,成长基本是终身需要做的事。我们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团体的学习活动、心理学的课程或阅读相关的书籍、向某些成长比较好的老师学习,都是很好的方法,当然,要学会选择适合我们自已的条件,而不是强求某种方法。”

“芬姐,我发现很喜欢你了,以后多向你请教。”

“相互学习吧!”


慧的情形并不特别,虽然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别人家的孩子:听话乖巧成绩好。同样,孩子也都希望自己的父母是别人家的父母:有钱有权或有智慧。总之,没有人被允许做自己,被鼓励安于平凡。

在被比较中长大的人,都会有着一种心理的创伤:总会觉得自己不好,总是无法快乐。

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快乐应该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我们一直被教导要为了获得别人的赞同而自我放弃。运用羞愧和罪恶感已成为我们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养育形式,大多数父母都会不经意间以令孩子蒙羞的方式来养育小孩子。

荣格说:父母死气沉沉的生活,对周围人特别是自己孩子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儿童的教养源于成人的修为而非说教。一个不断成长的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好的榜样和礼物。父母懂得爱自己,并且知道如何爱自己的父母,过得幸福快乐,才可能是好父母,只有父母幸福了,孩子才可能快乐;父母学会爱自己了,才懂得如何爱孩子。否则,爱会变成束缚、要求和控制。

当孩子流露自然的情感与需求时,父母却会用应该怎么样来要求孩子。在这样一次次的互动过程中,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赞美和夸奖,越来越远离本来的自己,而成为父母所期待的样子。在这个过程中就丧失了和自己内在发生接触的能力,然后用同样的方法爱我们的孩子,也同样地否定我们的孩子,无法敬重和接纳孩子们真正的感觉。

    心理学研究发现,很多成年人在个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扰,都不是成年后的生存环境造成的,而是来源于童年时期在家庭中所受的影响和限制。孩子是通过观察照顾自己的成人对自己的语调、眼神、口气以及他们在自己哭时的反应形成了自我认识。成年后日常生活中与他人的互动关系中,对方的言语行为引起你某些特别的情绪和感受,都是童年时与周遭的人互动过程中原始经验的重复。

如果孩子感到悲伤或难过时,父母用交易的方式告诉他(她):“你不要哭了啊,父母明天带你去动物园玩……”或者说:“你不哭的话,父母就买玩具给你……”或者:“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亦或是用爱和温暖来阻止你的悲伤:“乖,父母疼!好了,不哭!不哭!”这些行为的背后,孩子都接收到了父母对情绪表达的无言否定。对负面情绪禁止表达最大的影响,就是限制了孩子感觉的能力,感觉的敏锐度及察觉力,使得孩子很难对自己的真实感觉回应,与自己感受的隔离,无法相信自己感受与想法。当很多感觉出现时,只感到莫名的烦闷、焦虑,却很难仔细分辨其中的感受,甚至只想刻意忽略。

当父母自己不快乐、不能做自己,就会对孩子有很高的期许,总是期望孩子荣耀他们,或许孩子喜欢做的事,并不能带来权力或金钱,他们就会失望,这样,孩子就不敢做自己,无法创新,只好做父母眼中期望的乖孩子。但是乖孩子也是死气沉沉的孩子,是不会有创新的孩子。有创意的孩子永远会给父母带来麻烦,或许他们有一天能够荣耀人类,但是他们一开始只会给社会、父母带来挑战,父母会不高兴。但没有一个人可以让另一个人高兴,连同父母的不高兴,也是我们需要学会尊重的。一味地取悦父母而迷失自己,则我们内心里会恨父母,许多人的心里藏着对父母很深的恨意,这样他们就会感到痛苦,感到分裂,也会成为同样的父母。


如果我们未曾好好地检视、梳理儿时的经历对我们的影响,认出并去除这些负面的催眠,那么早年习得的旧习惯还会在悄无声息地掌控着我们的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

了解这些并非让我们去谴责父母,而是开始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我们的父母这么做有充分的理由:这是他们唯一学到的,他们已经做到了他们能够做到最好的了。我们这一代人最幸运的是,我们有机会学习、有机会选择。我们学习用另一种爱与尊重父母的形式,就是在尊重他们的同时也同样尊重我们自己而不是丢失了自己。这样,才能做与他们不同的父母,与他们不同的人生,才可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孩子。

 

徐林芬,2001年开始攻读心理学硕士,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跟随多位国际大师学习。她的著作心理学长篇小说《静等花开》深受读者喜欢,许多读者反馈她的书不仅好读,文字朴实却动人心弦,结合平实故事中心理学知识对读者有疗愈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