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绵城市建设PPP“挑大梁”?

 行云流水之云中 2016-06-09

  采用PPP模式国家有奖励

  何谓海绵城市?简而言之,即通过一系列城市设施的建设与合理规划,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将雨水吸收、过滤,并储存起来,用于城市绿化、冲洗街道、消防储水等等。海绵城市还能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据了解,目前我国99%的城市都是快排模式,远达不到海绵城市的标准。也就是说,建设海绵城市将对现有的地下管网进行大规模改造。而海绵城市涉及沥青渗水以及公路地面渗水等功能,需要使用特别的水泥和砖面、渗水的沥青,涉及巨额的资金。

  来自住建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海绵城市建设投资约为每平方公里1亿元~1.5亿元,这是一个巨大的投资空间。在这一“天文数字”面前,中央财政补助力度有限,PPP模式将被鼓励运用及大力推广。

  财政部2014年年底发布的《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财政部、建设部、水利部将推进中央财政支持的海绵城市试点工作,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三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

  充分运用PPP模式“找钱”

  业内人士预测,全国海绵城市的建设将拉动6万亿元投资。记者发现,各试点城市均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投入巨资,少则几十亿元,多则上百亿元。然而,钱从哪里来?不少试点城市在“抢蛋糕”的同时,也正在“吃螃蟹”。巨额投资给了PPP模式展示的舞台。

  例如嘉兴市初步计划利用PPP模式和财政部补助的部分资金,有效整合市级财政专项资金和结余资金以及一般预算资金,探索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引入实力较强的专业基金团队,共同设立海绵城市建设发展基金,带动整个城市“海绵经济”产业链的发展。

  今年2月,南宁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南宁市竹排江上游植物园段(那考河)项目正式签约,这也是广西首个PPP项目。项目合作期为10年,大部分风险由中标方——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政府以按效付费的方式,通过绩效考核逐年支付服务费。

  政府采购有望大显身手

  专家表示,无论是海绵城市建设带动的城市建设热潮,还是中央财政鼓励采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这一领域,对于政府采购而言,都存在多重利好。

  一方面,海绵城市建设无疑会拉动新一轮城市建设热潮,带动新材料渗透和管材等行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研究的发展,加速推进城市园林产业的建设和城市排水系统的升级改造。而由于财政性资金的投入,城市基础建设中的工程项目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货物、服务采购,很有可能采用政府采购方式完成。这为采购规模的增长、采购程序的优化、采购模式的创新等提供了广阔空间。

  另一方面,中央财政鼓励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引入PPP模式,以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加强竞争。而在PPP项目的运作中,按照政府采购规则选择PPP合作伙伴既是国际惯例,也是一种规范、有效的做法。

  PPP项目政府采购的顶层设计已逐渐形成。随着海绵城市建设对社会资本的“开闸”,在各地选择合作社会资本的过程中,政府采购的相关制度设计必将得到充分考虑和运用,而这也将反过来推动政府采购的蜕变和完善。(转自政府采购网,原标题《海绵城市建设PPP“挑大梁”?》,PPP资讯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