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诗词大会》:一次400天的原创苦旅

 环球g0kk7og6xo 2016-06-09

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到《中国成语大会》,文化类节目的目光正由“广而博”转移到“专且精”。这也让更多的人将目光转移到中国文化的精华——中国古诗词,而汉字、成语、诗词这三档节目诞生的顺序,也是题材先天优势由易到难的排序。

 

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符号的诗词,需要一次“唤醒”式的全民狂欢。而为了成就这次“诗词狂欢”,幕后导演组经历了一次400多天的原创苦旅。

 

3次模式试录;10+n版模式方案;超过300个日夜的模式研发

2016年春节正月初五晚上央视一黄(晚八点)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CSM收视、酷云数据双双雄霸。然而作为创作团队中间经历的“破”与“立”甘苦只有经历过才知道。




《中国诗词大会》策划、执行导演韩骄子说:“作为一个文化综艺节目制作团队,我们深知此类节目只能是‘中国创造’,别无他法。2015年是我们团队的“诗和远方”年,这一年我们在‘诗歌’与‘诗词’(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中摸爬滚打,一次次的自我击碎、一次次自我重建。就‘诗词’而言,每一次的方案都会经历口头推演,纸上推演,带题导演组内测,带测试选手实测,最终模式试录。然而走到试录的模式只有三版。过于严苛自我要求,对模式的精雕细琢让超过10加N版的模式案未能内部通过。而最终在超过300天的模式研发中,被推演过的规则更是难以计算,这漫长的研发周期对导演组的小伙伴们来说,真是一次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原创苦旅。”




诗词要想做好它,请让它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诗词作为节目的核心主题,自然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除了导演组自己做深入恶补功课外,2015年6月在上海召开了《中国诗词大会》的专项研讨会,邀请全国顶尖的古诗词专家进行节目研讨。




《中国诗词大会》执行导演贺玮说:“要做好诗词节目就要和它做熟悉的陌生人。专家帮我们如何深入,而导演组则要进行的是如何浅出。”四个字虽然常被放在一起说,但拆开来做却着实不易。所以需要和它保持一定距离重新审视,揣测观众到底要看什么。


跳出本我,还原观众的心态。

让每个人都能在节目中唤醒自己的曾经的诗词记忆,把大家熟悉的知识温习履新,轻松的跟着节目一起答题,而不是绞尽脑汁的思考。即适合全家人一起观看的有意义,有趣味的文化节目,拒绝说教,拒绝高冷的节目。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将其归结为六个字的操作守则——‘合家欢’‘不烧脑’。就是这“六字真言”,使节目的竞赛模式更多的站在观众的角度设置,从而让每个观众都能轻松地跟上竞猜进程,真正成为节目的参与者。

 

 

赛制——有趣、刺激、能参与


百人团有代入感,循环赛制有戏剧性

诗词大会的现场有一个“百人团”,每集与场上选手同步答题,百人团的答错人数即为场上选手得分,每场按照答对且最快排名,前五位获得下场参赛机会。每期比赛的选手均来自百人选手团,每场比赛后,除了本场擂主之外的所有人也都将进入百人选手团进行下一轮循环。

 

这样的赛制,使“百人团”成为了电视机前观众的“代言人”,电视机前的观众不仅可以进行手机同步答题,更可以实时看到这道题目场上百人团的表现。而单场竞赛中,场上选手虽然来源于百人团 ,可一旦上场便于百人团形成角力,他们本场如果失利,将继续回到百人团参与竞答赢得返场机会。从实际效果看,选手也是返场频率也确实制造了意外和戏剧化的看点。也是给有能力的选手以更多上场展示的机会,不断地强化人物符号,事实证明这样的循环方式也确实让人记住了一些“屡战履败”“愈挫愈勇”的选手。



“击败体”很有趣

“恭喜你,击败了26位百人团选手!”是观众在节目中最常听到的一句话。


“击败体”作为节目的一大亮点,在微博上、朋友中常看到“这题也有这么多人错”类似的反馈,而击败体正是以满足观众的“成就感”而诞生的。场上场下同时答题,场下百人的错误率记为场上选手得分,如场上选手该题答错即刻比赛结束。这是场上选手与百人团的角力结果,场下百人团可以是被看作是电视观众的缩影,他们的正确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场上选手得分的“度量衡”。单题得分越高越能说明你是众多诗词爱好者中的佼佼者。

 

即时淘汰很刺激

每集5人轮流上场,按照分数高低来决定“实时攻擂者”,场上选手分数一旦超过“实时攻擂者”即刻宣布攻擂者易主。本场所有选手出场后,只有留在

 

实时攻擂者宝座的人可以挑战上期擂主。

 这是一个能够将悬念贯穿始终的赛制规则,将选手之间的竞争关系做升级,让白热化的悬念始终贯穿节目的每一分钟。

 

选手——做最好的观众代言人


“节目现场的百人选手团,作为电视机前观众的缩影,他们的诗词功底、职业、经历都必须具有代表性,为的就是寻找电视观众的‘代言人’,从百人团中找到百样的人和心里的自己。”这是选角组导演姚习昕对于选手筛选的工作“方法论”。于是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有白居易的后人,有能背上万首诗词的益智节目冠军,有双臂残疾,用脚执笔考上川大的励志榜样……诗词大会的选手组就这样跋山涉水、上天入地的笼络了全国各行各业的诗词达人。



题目——让你根本停不下来


 作为一档诗词文化竞赛类节目,题目,无疑是内容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在既定的空间内,寻求崭新的突破视角。题目考察乏善可陈,究竟如何脱颖而出。恐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如何才能出得一套套既“熟悉”又“陌生” 的题。(“熟悉”是指代入感强、能让观众跟着答题。“陌生”——看似简单、却又不落窠臼、时刻给你新鲜感和激发你的求知欲)。对于操作过多档文化节目的题库组导演王萍萍来说,这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课题”,熟悉的是常年与文化节目的题库为伴,陌生的是每次的挑战都是全新的,于是她给自己定的目标是:



要做“逗你玩”的题库

《中国诗词大会》共十场,不算备用题将近600多道题,大量的题目需求,范围却固定在“中小学常见古诗词”中。于是时刻围绕“最熟悉的陌生题”的宗旨,“中小学常见古诗词”的范围,不断变化角度,变换方向,同一首诗词寻求不同的考点,最终十场“最熟悉的陌生题”才得以成行。



(题库组部分成员在抓紧每分钟进行严谨的题目核对)


要做“洋气”的题库

例题:

1假如古代有微信,以下哪位诗人会出现在武则天的“朋友圈”中?

A高适  B岑参  C宋之问

答案:C

与时俱进才是节目生存之道。拒绝教科书式的考题式问答,即使采用传统的问答方式,题目语态一定要与时俱进,话题一定和当下热点相连。只有这样才能让题目更加有趣,让观众更加喜闻乐见,整个舞台才能出现比较有趣的“话题场”。

如:关于“颜值”的题目,整个《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展开了一场关于颜值的探讨。

  

 要做“有故事”的题库。

例题:

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首诗

A这是一首描写亲情的诗

B本诗写于作者五十岁左右

C歌颂的是母爱

D此诗的作者是孟郊

答案:《游子吟》

考点:这首家喻户晓的名诗其实是写于作诗人孟郊五十岁左右,而不是年轻时代。

“有故事”不只在于选手的选择性上,对于题目亦然。题目“有故事”,

不仅可以使观众在体验答题快感的同时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充足的“故事性”更能引人入胜,不流失观众。

  

要做“接地气”的题库。

例题:

下列选项中的哪一项和古代“快递员”的辛苦生活有关?

A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B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C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答案:C

诗词不仅是阳春白雪,也可下里巴人,而真正得以流传得经典,多数是经过老百姓检验的,因此做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题目,不仅可以吸引大众答题,更可降低诗词门槛,吸引更多的大众加入诗词爱好者行列。

(图:神秘组织题库组成员的唯一合影)

 

剪辑——代入感、代入感,还是代入感。


构建适合观众参与的“节奏”

很多人会发现,《中国诗词大会》每场都不会把所有题目都保留在最终成片,这是基于导演最终剪辑是对于内容,情绪,以及题目本身代入感的二次调整,所以在剪辑中需要果断“飘掉”。

 

另外,《中国诗词大会》作为史上时长最长的益智节目很容易让观众产生“疲倦感”,导演更要善于利用嘉宾、主持人、选手、百人选手这四者的关系,适时的放大情绪点让观众放松一下注意力;当题目连着出现高或低击败率、突发效果等情况时,有效构建张弛有度的观看节奏。

 

视觉加听觉也许都不等于代入感

益智节目粘合观众的核心是代入感,多样的题目形态需要将电视机前观众带入题目需要下功夫。


节目中的题目是对观众粘性最大的元素,因此在后期制作中后期组导演燕妮最常问自己的问题就是‘观众跟着答题时间够不够长?’——自己跟着试一试“这个字体和颜色观众能看清吗?”——我要接到电视上看一看“观众能听懂这道题的解释吗?”———找个同事听一听。”


导演在后期制作要善于“跳出来”,要善于观察身边人的反应,他们的反馈与感受其实也是观众的缩影。




节目曲线会说话,及时调整很重要

现在再翻出第一期节目和最新播出的节目,剪辑的风格和节奏都有差异。前几期节目一直在有新的选手从百人选手团冲上攻擂台,因此他们的性格与故事是需要给予时长来释放的。而在后几期的收视曲线来看,观众更爱看题目及嘉宾点评,所以在后几期则把侧重点放在题目上,选手的性格的释放也融入在题目中释放。

 

不懈追求“极致”——愿诗词常青,创新常在。


说到这个节目,不得不提到的是两个同一天生日的“处女座”。他们是节目制片人赵音奇,以及主创团队负责人、执行导演韩骄子。用团队成员的话说:“这得是怎样的机缘巧合,使两个同一天生日的处女座可以极尽所能的联手追求节目的完美,由此也可想而知,这400多天,我们是多么的‘水深火热’。”对此韩骄子笑言:“幸好我们还有‘情怀’,不然,友谊的小船岂不说翻就翻。”



 

《中国诗词大会》带我们在十期节目节目中回温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而我们也可以从这样一档文化节目的表现中,看出原创节目与模式的新动力。至今,诗词大会已经顺利落幕,但愿诗词常青,创新常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