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午有感:传承经典,历久弥新

 你是不一样 2016-06-09

今天是五月初四,传统的端午佳节,虽在单位加班,但对这个过节的日子仍念念不忘。偶然之间,看到一篇博文《端午,不会消失的传统记忆》,既提醒一下自己今天是个节日,同时也确对文章中提出的观点颇为赞同。

和很多人一样,越来越觉得传统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淡,儿时的感觉越来越淡,其中给人带来的喜悦和幸福感似乎没有以前那么强烈。而为何,这些传统节日还是能够在我们华夏子孙中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呢?即使今天遇到众多洋节日的冲击,我们依然有理由相信传统的还是会传承下去呢?

文章给出了三个答案:因为食物,因为物语,因为亲情。对于作者的解释,我深表同意,但又觉不够全面,因此再加一二。

食物是最好理解的,民以食为天,百姓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果腹的食物,而食物的传承同样也是文化的传统,这其中就包含传统节日的文化。比如前一段时间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就通过一道道再普通不过的食物,诠释了博大丰富的饮食文化、亲情文化、民俗文化以及节日文化。

至于物语,中国自古以农为本,农业离不开对于节气的掌握,“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短小精致、朗朗上口的节气歌,就将节气即物语以及众多的传统节日联系了起来。

亲情,更好理解。因为中国几乎所有的节日的初衷或多或少都离不开亲情,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即使是初衷是为纪念屈原而来的端午节,也演变为包粽子、喝雄黄、赛龙舟的团圆之节。因此,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寓意是团圆的、美好的、和和睦睦的,在节日里,一大家人围在一桌上,吃着美食、喝着佳酿,诉说一下生活工作中的困惑,表达一声对家人的美好祝愿,即使短暂,但这种只有节日才能带来的难得时刻也是值得我们回味一辈子的。

以上可以说是从生活、自然、文化、感情上面来谈原因的,以上是传统节日能够在我们民族内部传承下来的原因。另外,还有一个不能不说的原因,是经济、是国力的原因,这是我们传统节日文化能够传承并且终将会发扬光大的最重要原因。

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或许会比较少考虑节日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而当生产力提高、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我们就会更多地考虑文化需求、考虑精神满足了,而这传统的节日就是我们的特色,区别于其他民族、国家的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比如,之前炒得沸沸扬扬的韩国“端午祭”申遗争议就是这样的典型事件;此外,我们国家推行的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就是在经济增强后,迫切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也确实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推广的作用,这其中就包括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推广和宣传。经济发展是文化推广的后盾,随着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海外都会进一步提升,到那时还何愁传统的节日会得不到更好的传承呢?那时,传统节日的一些形式可能会发生变化,但其传统、精髓是会传承不息的。

今天是端午节,突然看到这个话题有感而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