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宜急于求成,自当持之以恒

 虹72 2016-06-10


不宜急于求成,自当持之以恒



     磨砺当如百炼之金,急就者,非邃养;施为宜似千钧之弩,轻发者,无宏功。磨砺自己的意志应当像炼金一样,反复锻炼才能成功,急于成功的人,难以练就高深的修养;做事就像使用千钧之力的弓弩一样,要有的放矢,如果轻易施为,不会建立宏大的功业。
    
 逆境勤学上进,读书陶冶情操
   
 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宋真宗率领文武百官出游,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整个南京城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要一睹皇帝的容颜。应天府书院的学生都跑出去了,唯独有一个学生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有个非常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叫他:“快去看,皇上真的来了,千万别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是,这个学生头也不抬,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迟。”说完仍旧继续读书。果然,第二年这个学生就金榜高中,见到了皇帝。这位学生就是北宋名臣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人。他的祖父范赞时,曾任吴越国秘书监。父亲范墉,曾任职于吴越王幕府,后随吴越王一同投宋,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八月二日,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亲不幸去世,范家失去了生活来源,范仲淹之母谢氏贫而无依,只好带着尚在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家。
    
 朱家是长山富户,范仲淹少有大志,每日刻苦攻读,他为了砥砺心志,21岁去附近长白山上的寺庙里读书,经常青灯伴孤影,每当东方欲晓,僧人们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卧。范仲淹的生活极其艰苦,他每天煮上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蘸着韭菜花吃下,就算是一顿饭。虽然生活清苦,但他毫不介意,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读书上。朱家子弟各个不学无术,花天酒地,范仲淹看不惯,便多次规劝,不料,朱家兄弟听得烦了,便脱口说道:“我们花的是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范仲淹听了,觉得不对劲,这分明是说自己不是朱家人,便继续追问,朱家子弟觉得失言,便不再言语。但是有人告诉他:你非朱家人,乃姑苏范氏之子,是你母亲带你嫁到朱家。范仲淹听完深受刺激和震动,下决心脱离朱家独立生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辞别母亲,离开长山,独自前往南京求学去了。
   
 那时候的南京,是人口稠密的大都会,教育事业发达,这儿的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有许多奋发向上、年轻有为的学生,还有许多操行方正、德才兼备的老师。到这样的学院读书,既有志同道合的同学相互切磋,又有名师可以请教,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而且学院免收学费,这是范仲淹求之不得的。
   
 在应天书院,范仲淹昼夜不停地苦读,五年未解衣就枕,疲乏到了极点,就用凉水浇脸,来驱除倦意。范仲淹没有经济来源,因此,他的食物也很不充裕,有时连粥都喝不上,为了节省,一天只能喝一顿粥,对于一般人来说,这是难以忍受的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他有一个非常要好的同学,是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长官)的儿子,这个同学回家把范仲淹的情况告诉了父亲,于是留守就叫人给范仲淹送来许多饭菜。可是,几天过去了,饭菜都放坏了,仍不见范仲淹吃一口。那同学问他为什么不吃?范仲淹说:“并不是我不领情,我已吃惯了粗茶淡饭,如果现在就享受这种丰盛的饭菜,以后还能吃得下粥吗?”
   
 五年寒窗苦读,范仲淹终于成为一个博学多才、能诗文、精通儒家经典的人。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范仲淹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司理参军是掌管讼狱、审理案件的官员,从九品)。从此北宋历史上多了一位名臣——范仲淹。
    
 范仲淹为官近五十年,做了无数好事,治理黄河、兴修水利、整顿边疆、兴利除弊。他在《岳阳楼记》中劝勉失意之士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尤其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也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范仲淹的思想和行动,赢得了后世人的敬仰。
   
 自学成材,终生不辍
   
 钱穆是现代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从乡村中走出来的国学大师。他1931年到北大任教,之后又随西南联大到西南后方,直到1940年离开昆明去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任教。这期间也曾在清华兼课,可以说是对北大、清华两校都有影响的国学大师。
作为一代国学大师,钱穆与同代其他思想家、学问家不同,他没有念过大学,非学院派;他没有留过洋,他非西洋派;他甚至比长期生活在文化政治中心的梁漱溟都不如,他来自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乡村。他是从乡村中完全靠自身的努力走出来的史学巨擘。他在中小学任教之余,利用一切时间,博览群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考据、训诂亦极嗜好,终身以史学为归宿。
   
 他的勤奋是很有特点、也很有代表性的。他无论是吃饭、课间休息、上厕所都要看书,不分严寒酷暑,夏天为防蚊叮,他学父亲把双足放在水中坚持夜读。又效仿古人刚日读经、柔日读史的方法,定于每日清晨必读经、子等难读之书,夜晚后开始读史书,中间上下午读一些闲杂书,科学安排时间。为了提高读书效率,有时间思考问题,1918年他学会了静坐,每天下午四点后必在寝室静坐,体悟到人生最大学问在求能虚此心,心虚才能静,才能排除杂念,专心攻读和思考。
   
 一个人学识水平的深浅决定其思想行为的高度。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并非一朝一夕得来,需要不断努力,经年累月,甚至是一生的孜孜以求。

感悟:老人言,处世之道,在于把握分寸。害宜避,而有不能避之害;利可趋,而有不能趋之利。凡事不可不求,而又不可强求。“事有机缘,不先不后,刚刚凑巧;命若蹭蹬,走来走去,步步踏空。”交人要会识人,“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肯规予者,必肯助予,宜倾心听之”。善处身者,必善处世;善处世者,必严修身。“人近贤良,因香而香;人近邪友,因臭而臭。”人生在世,难免有吃亏、受气或者遭遇其他不顺心事儿的时候。每一次被人家算计后,你鼻涕一把、眼泪一把,扪心自问,不由得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恨自己没用。而事实上,自己的良材美质并不比任何其他人差,只是自己不知道如何使用跟别人打交道的技巧而已!文/单眼老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