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膝盖有伤,医生说我只适合平路散步,于是就坐了两个小时的车散到彭州来了 9:45从成都五块石客运站出发,票价13元,滚动发车(到彭州的车多人多) 虽然是工作日,但每周三出城都依然会堵得很开心 经过两个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抵达目的地,在门口先来碗冰粉清清凉,再继续为大伙讲解。白鹿的冰粉味道还不错哦,和老家攀枝花的冰粉一样会放很多配料,不过觉得走前喝那碗多了些椰果肉更好喝点 好,喝够上路! 白鹿镇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彭州市的龙门山,白鹿河上游,距离成都市区60公里,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白鹿镇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宗教人文资源。白鹿场老街,始建于清朝乾隆十九年,是成都市的十大古镇之一。1860年,法国传教士洪广化带着圣经和他法式浪漫来到了白鹿镇,依山傍水选址建造了领报修院,其上书院是培养高级神哲人员的高级修院。 历经“5.12”地震的洗礼,小镇重建,色彩斑斓的法式小屋点缀于这青山绿水之间,显得风情万种。 由于小镇依山傍水,森林覆盖率高达90%,休息日来此天然氧吧清清肺是上佳的选择! 周三来的有人很少,又可以任我打开狂拍模式 可能是知道此处的人较少导致游人少的原因吧,所以小镇里很多店铺都无人经营,关门闭户。 原以为白鹿应该有很多咖啡厅,或者书吧,但事实真的很少,怪我想象太美好。。。 百度上介绍说白鹿盛产白茶和黄连,但当地人说白茶其实并不算多,主要是黄连。嗯,面包车师傅带我上山的时候,漫山都种植着黄连。 白鹿没有什么特色小吃,都是各处常见的,家常炒菜的价钱也和成都一样。 小镇上开着的小店和其他古镇风格差不多,大多是旅社,餐馆,卖麻布衣的,披肩的,饰品的,棕榈鞋,唱片。。。 中午因为没有胃口,所以随便吃了一小碗凉皮,吃完后老板都不见了,这里做生意的是有多悠闲。。。傻傻站那儿等了十分钟 小镇适合远拍,不适合近临,有不少房屋的窗户因常年失修,已残败不堪。 从网上别人的照片看到,这些房子晚上打着灯光都是极美的。 这里应该算是后门了吧,走出去就是其余景点了。 在大门外咔嚓几张。 出了法式风情街,左手边是景点“最牛教学楼”和公园,直走沿山而上是领报修院和五龙洞。我选择了先去远一点的上书院,也就是领报修院。 风情街门口是一条短短的中式老街,有几家饭馆,我猜应该会比小镇里的好吃吧。。。我只是猜猜 小街再顺着往前走就到了村口,正好遇到一位面包车师傅,他告诉我从这里走上上书院还有四公里,坐车会好些,于是讲好二十元送我上下,也不知道是不是贵了,因为是我一个人,所以想的是保证安全第一,就没有讲价。 叔叔开车盘山而上,我承认从上车起心就砰砰直跳,这么偏僻的山路,就我一个人坐车。。。想想觉得自己胆子竟然那么大 到了领报修院的大门外,师傅在车里等我,我就快速进去拍照了。 以下是上书院的简介,就免去我打字了 据面包车师傅说,整个领报修院修建时间长达13年。 上书院的对面依然群山环绕,绿树成荫。 来一组来自百度百科的精解。 当时的“领报修院”与西方的教堂相似,主建筑高大挺拔,共有三层,总面积达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法式的穹顶、过厅和雕花外饰,给人以宏伟壮观的感觉。整个书院坐西向东,修建在半山腰的山坳里。四周九座山峰呈弧形排列,老百姓称为“九龙归位”。——百度 书院内,正面主楼南北横列长达120米,径深16米,楼高三层,层高约5米,底层依山坡而建,为储藏室,二层有走廊贯穿主楼。——百度 地震后,几乎全部损毁,国家文物局于2009年开始修复,现已基本完成。因为是按照文物修复方式重新恢复,基本重现了上书院当时的原貌。——百度 从主楼正门沿环型石梯拾级而上,大门门额上的字迹清晰可见:“SEMINARIUM ANNUNTIATIONIS ”。SEMINARIUM为拉丁语,直译为“育种田”或“苗圃”,意译为“修道院”,也有译作“神学院”,简称“修院”。——百度 穿越门厅进入四合院天井,天井南北宽约60米,东西长约22米。主建筑礼拜堂高大挺拔,法式的穹顶、过厅和雕花外饰,给人以宏伟壮观的感觉。礼拜堂两旁的人字型侧屋于1934年被泥石流冲毁。——百度 南北两侧厢房高度与主楼齐平,均为二层建筑,内外两侧皆有走廊。上层共计60余间约十平方米大小的房屋,作为修生单人寝室用。下层则是教室、办公室、厨房、面包房等等,全系木质结构。——百度 领报修院曾是一座集教学、灵性修养、祈祷、生活于一体的四合院式建筑群,具有独特的罗马式与哥特式混合建筑风格。修院正门的门檐镌刻着一排法文和完工的年份(1908),法文含义是“圣母领报修院”。修院教堂的牌坊独耸于四合院之间,由厚厚的大理石建造。教堂内是木架结构,由十余根圆柱支撑着筒型拱卷顶。教堂上端由祭台、祭房、厢房组成,呈拉丁十字型,高大气派的窗户以彩色玻璃装饰,更显耀眼夺目。门庭、柱沿均为罗马式和哥特式混合建筑风格。四合院分为两层,上层有100余间分为两排的修士单人寝室,中间为走道,下层是教室、办公室、活动房、厨房、面包房,均为木质结构。四周双层木楼吸收中式古建筑技术之精华,建筑内的楼阁、走廊、窗格线条、墙面颜料搭配以及工匠技巧都是现代建筑望尘莫及的。四合院沿广场三方以圣母大教堂为中心,以体现圣母领报之深刻含意。最下层因地势而建作为地下储藏室。特别是楼外巨型的弧形步梯从地面延伸至二楼,更显恢宏气势之特色。——百度 怕时间来不及,所以出了上书院以后原本计划直接回小镇去“最牛教学楼”,但师傅硬说载我去五龙洞,顺便途中带我去山上照全景,当时心里又开始打鼓,可又不想放弃美景留遗憾,所以稀里糊涂的就同意了,然后全程的车价又说为了90元,当时拿不定主意的我已经没心思讲价(这时候觉得还是有个同伴好。。)看着车沿山路而上,人烟越来越少,而且路越来越烂,我整个人都不好了,一路问师傅“怎么还没到啊?”“还有多远啊”“怎么这么远啊”“是走这条路吗?”“不然我们返回吧” 因为害怕,所以中途的白鹿全景没看没照就直奔五龙洞了,网上下载了一张,以补遗憾 五龙洞是当地私人承包的,所以门票很低,15元一个人,因为看我一个人所以卖门票的姐姐“同情”的只收了我10元钱 洞里不大,十五分钟左右就能逛完了。 但是因为是私人的,所以灯光打得自然不会很好,而且几乎没什么人,还是有小些恐怖的,可能是经过之前在车上的惊吓,所以这会胆子特别大,一个人上蹿下跳,到处转,到处钻(里面还有一个封闭的小洞,要从一个小小的石门里钻进去,里面有些黑,要用电筒) 龙洞的主体大厅很高很宽敞,沿着洞壁有楼梯可以上去,但是越往上走越黑,然后就到头了。 看,山洞走通头有个口可以出去。 洞外景象。 走出去是个空谷,无路可走了。 重新钻回洞里。 蓝光的那边就是我说的小石洞,需要勾着背进去。 可能是因为开发不足和人少的关系,和以往逛溶洞的感觉不一样,这个洞给人更加原始的感觉,真有些探险的错觉,胆大的你值得一游! 重见光明。 接下来司机叔叔拉着我绕过山头返回小镇,一路的风景美不胜收,让疲惫的双眼在绿意中得到滋润。 林荫大道 地震遗迹 曾经的学校现在已经荒草丛生。 树后就是最牛教学楼。 ”天心“群雕 “天心”群雕由四川美术学院和西安美术学院根据5.12大地震发生时原白鹿九年制义务学校师生为人物原型设计,雕刻由主雕“天心”和群雕“地震逃生”组成,依托学校教学楼而塑,真实再现了地震当天原白鹿九年制义务学校的危急场景。——百度 那么多的孩子,庆幸当时无人员伤亡,庆幸这栋教学楼是”良心“工程。 以下是最牛教学楼及介绍。 震前,两栋楼是在一块平地上的。 教学楼的旁边是地震训练馆和地震体验馆。 馆内好像是4分钟的6.8级的地震体验,15元一次,本想尝试一次,但场馆要求要两人以上才开机,当时已经四点多,游人开始离去了,所以找不到人组团,只有放弃。 学校外就是遗址公园,公园沿河而建,对岸就是法式小镇了。 中法桥 中法桥,又名金桥,始建于1893年,位于白鹿镇金桥村西北100米。东西走向,砖石结构,双孔拱桥,东起白三公路,西至下书院大门,是当时通往下书院的必经之路。白鹿中心学校就是在下书院遗址基础上修建的,现已改建为地震遗址公园。中法桥全长30.8米,宽4.7米,跨度9.65米,拱高5米,桥栏高1米,桥面用青石板铺成。地震后全桥仅余单孔,成为遗迹。我们可以从周围数十根名木古树依稀看到它昔日的辉煌。——百度 清澈的白鹿河沿山而下,蜿蜒而过,两岸绿树青山环抱,大部分的游人都集中于此了,坐在岸边品品清茶,吹吹凉风,偶尔下河嬉戏,一周的疲惫就这样被惬意地带走了。由于要在五点赶到车站,就无法享受了,盛夏再来! 1865年建设于现银杏广场,解放后,迁址重建。512地震损毁后,按统一规划,迁建至现水观村,依旧是白鹿镇天主教信教民众的宗教活动场所。——百度 天主堂位于小镇入口处,所以一下车就能看见了,由于中午到的时候阳光太强,不适合拍照,所以留在了最后欣赏。 教堂旁边的玫瑰庄园 这是我一天的装备,白天还穿着随身带的豆豆鞋,所以一只手拎着三脚架,另一只手打着伞还提着一双高跟鞋(拍照才穿),想想那画风 据面包车的叔叔说,这长长的是过去运矿的传送带 一路沿河而过,经不住在飞驰的车中又闪了几张。重要的事说三遍,爱水爱水爱水! 白鹿小镇绝对是拍摄婚纱和写真的好去处,当然就少不了来一波自恋照啦 请忽略我膝上的膏药 准备拍婚纱照或写真的你不要错过哦! 去之前在网上看到白鹿的夜景是很美的,很想在此住一晚再走,但是家有萌宠,不得不归家。大家有兴趣可以网上搜索一下,下次有机会亲自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