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终于考完啦!老师冒着与高三孩子们“友谊小船说翻就翻”的危险,发了这篇文章!全文都是干货,请同学们耐心看完! 看到第一篇文言文,老师放心了! 这篇文言中的主人公——羊祜,就是唐朝诗人孟浩然,笔下的“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提到的“羊公”!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吧!
①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皆不就。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 ② 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夏,甚得江汉之心,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①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以下,侍卫不过十数人,而颇以渔畋废政。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綮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③ 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涡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翁然悦服。称为“羊岱”,不之名也。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常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 ④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载者,祜黯然不应,遂告诸子曰:“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 (节选自《晋书·羊祜传》) 【注】①诡计:奇计。 1、写出下列加有下划线的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博学能属文 属 (2)祜独安其室 安 2、为下列句中加有下划线的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皆计所侵,送绢尝之( ) A. 侵占 B. 侵犯 C. 侵害 D. 侵袭 (2)枯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 ) A. 结交 B. 连接 C. 往来 D. 沟通 3、下列句中加有下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 今君乃亡赵走燕 B. 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名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祜女夫尝劝枯有所营置 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D. 人臣树私则背公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4、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5、第④段中“此意”指的是:做大臣应当□ □ □ □。(2分) 6、依据②③两段相关事迹,概括羊祜的主要品质,完成表格。(4分) 相关事迹 | 羊祜的品质 | 安边垦田 | (1)___________ | 徐胤当门 | (2)___________ | 邓香归降 | (3)___________ | 陆抗服药 | (4)___________ |
浏览完题目,老师觉得,今年的孩子们,传记类文言文,多数不成问题啦!高一高二的孩纸们,你可以拿起手中的笔,小试牛刀哦!ヾ(≧O≦)〃嗷~ 看不懂的孩子,看过来啦!贴心的老师,给你奉上详细译文: ①羊祜hù,字叔子,泰山南城人,博学多才、善于写文,须眉秀美,善于论辩,同郡的夏侯威认为他很不一般,将兄弟夏侯霸的女儿嫁给他做妻子。羊祜被荐举为上计吏,州官四次征辟他为从事,但羊祜都拒绝就职。夏侯霸投降了蜀汉。其亲属怕受牵连,大都与其家断绝了关系,只有羊祜,安慰其家属,体恤其亲人,亲近恩礼,超过常日。 ②司马炎称帝后,有吞灭吴国的志向,任命羊祜为荆州诸军的都督,镇守南夏,(羊祜的政绩)深得江汉地区百姓的欢心。吴国石城驻军离襄阳七百多里,常常侵扰边境。羊祜在军中,常穿着轻暖的皮裘,系着宽缓的衣带,不穿铠甲。铃阁之下,应命侍卫的士卒也不过十几个人。并且,喜欢打猎钓鱼,常常因此荒废公务。有一天夜晚,他想出营,军司马徐胤手持柴戟挡住营门说:“将军都督万里疆域,哪能这样轻心放纵,将军的安危也就是国家的安危。除非我死了,今夜此门才得开。”羊祜正色改容,连连道歉,从此很少外出。 ③每当和吴军交战,约定好日期后才出兵,不采用偷袭的办法。将帅中如有想献狡诈计谋的人,羊祜就拿醇酒让他们喝,使他们醉而不能言计。吴将邓香到夏口抢掠,羊祜悬赏活捉邓香,邓香押来以后,羊祜宽容他,放他回去。邓香感激羊祜不杀之恩,便率亲兵来降。羊祜率军走到吴国境内,割田里的谷子作军粮,每次都计算所割谷物的数量,然后送去丝绢作赔偿。每次会集众人在长江沔水一带打猎,都不越过晋的边界。如果猎物先被吴人射中却被晋兵获得,都原封不动交还吴国人。于是吴国人心悦诚服,称羊祜为“羊公”,而不称他的名字。羊祜与陆抗两军对垒,双方使者来往沟通。陆抗称赞羊祜德高望重,即使乐毅、诸葛亮也不能超过。陆抗曾经患病,羊祜送了一副药给他,陆抗毫无疑心地服用了。许多人劝陆抗不要服这服药,陆抗说:“羊祜怎么会用毒药害人呢?” ④羊祜的女婿劝羊祜说:“购置些田产家业,也好卸官后有所归宿,后事有所依托,这样不是很好吗?”羊祜当时没有答话,事后告诉子女们说:“作为人臣,经营私业就违背公事,这是很糊涂的做法,你们应记住我这些话。” 看到高考题也不过如此,你是不很得意?是不是很放心? 骚年别急!!!先看看第二篇! 看到第二篇文言文的时候,老师还是捏了一把汗的!这篇文章跟作者原文比,不是一点两点的差别(出题的人也是蛮拼的),有些句子去掉了,还是很难读懂的! 我们一起来看看“被瘦身”过的文本。 勿斋记(明)朱舜水 ① 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 ② 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宜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赤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③ 腾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 [注]①传心:传授道统。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 1、概括第①段的意思。(2分) 2、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以圣贤为例,具体典型,很有说服力。 B.交代“四勿”是圣贤道统传授的秘诀。 C.借助圣贤之人的做法,引出文章观点。 D.通过对比,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 3、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2分) 4、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狂夫”借指藤君,表达谦逊之意。 B.“圣人”借指藤君,表达感激之情。 C.作者认为自己境界与圣人相距甚远。 D.作者为藤君向自己求文而感到庆幸。 5、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4分) 简直生无可恋!!!有没有???表担心,看不懂可以参考老师的独家译文!! 【译文】 ①世上学习圣人的人,都把圣人看的太高,而对圣人的追求太过精心,结果和圣人之道的距离不知道有几万里远了。 ②古今能称得上圣人的没有比孔子伟大的,聪明睿智没有超过颜渊的。等到颜渊向孔子询问仁的时候,孔夫子用精微妙理给他解答,这正是圣贤之人传授道统的秘诀,为什么独独说“非礼勿视,赤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那些看、听、说、动的事,是耳目口体的功能,是否符合礼教,需要内心的智慧去衡量,“勿”是学习人情事理基本常识的最基本要求,难道夫子不能说玄妙高远的话?还是颜渊的才能不能追求玄妙高远的志向?他们用来传授的东西,只不过是日常之所擅长之事,人情事理最基本的常识,他们很少有比不上颜渊的,由此可以知道了。所以那些懂得道义精妙的人,是在这些方面而不是在那些方面。 ③腾君向来喜好学习,有志于追求“四勿”之境界,用它给自己的书斋命名。因此称为“勿斋”。初次在太史所见面。士大夫初遇的时候,都自有礼节,不会轻易有所请求之事,为什么拿“勿斋”来请我给它做记呢?我不了解这个人,又为什么轻易为他执笔为文,就好比商人炫耀他的玉想求得出售呢?或者是他内心久已厌恶那些高远玄虚的旧习,茫茫然就好比捉风一样,一旦醒悟,想要得到我的话来证实他的生平之志,中庸的品德吗?“古代圣贤有句名言,要虚心向割草打柴的人请教”,勿斋有啊!“(即使是)狂妄之人的言语,圣人也会选择性的听取”,我也被听取了啊!世人学习圣人之道,把圣人看得太高,因而距离圣人之道很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