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风池穴位于人体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是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养生穴位。中医讲“头目风池主”,意思是风池穴能治疗大部分风病。除此之外,针刺风池还可调畅情志,治疗癫痫、抑郁、狂躁等神志病。 风池穴是足少阳胆经穴,位于人体头部后侧乳突后方凹陷中。凹陷似池,此穴可祛风清头目,故名风池。歌曰:风池清头目,颞痛太阳攻。可见,风池处清阳之高位,行于少阳之侧,上连髓海,旁络阳维。擅长和解疏通,可利少阳经气,调整头部气血。临床应用广泛,用之既可疏风解表,清头明目,又可充溢髓海,和解少阳,调畅厥阴。
天有五材化五气,人有喜怒思忧恐。天有外感六淫,人有内生五邪。有内风,有外风。《素问·风论》中载:“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藏六府。”仲景《伤寒论》开首即为太阳伤寒、太阳中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亦云:“风气可以生万物,亦可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可见“风”在中医学中的地位之重。和解散风,调畅少阳乃是中医治病的大法。胆主少阳,为开阖之枢机,可外开太阳,内合阳明。风池位于胆经,可调畅气机,升清降浊。从里及表,只要涉及胆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脏腑气机不利,就会出现相关病变,即可应用风池穴进行治疗。
《灵枢·海论》中说:“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风池位居髓海之下,故刺之可充养髓海,聪耳明目,亦可治疗髓海相关疾病。北京针灸名家谷世喆教授非常注重气街与四海理论,提出“风池穴不仅可以和解少阳,散风解表,而且可以充益髓海,疏通头部气街”的观点。风池穴的临床应用也因此被广泛拓宽,不仅对于感冒、鼻炎、颈椎病、骨性病、中风及其后遗症有良效,而且可调畅情志,治疗癫痫、抑郁、狂躁等神志病。
以下就举应用风池穴病案5则以飨读者。
强某,女,54岁,于2005年2月21日来诊。患者主诉右后头痛、恶心、项强,咽干,纳食略差,二便可。MRI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5~6椎间盘向后突出。经辨证后,选穴如下: 风池、百会、天柱、肩中俞、大杼、肺俞、昆仑。
针灸1周后(3次),症状大为好转。 本案取风池穴之意在于调畅颈项部经气、和解少阳、升清降浊。上合百会升清降浊疗头痛恶心,下配天柱、肩中俞疏散经气治头项强痛,再兼大杼主骨,肺俞、昆仑调畅膀胱经气。如此,诸证得以消除。此外,少阳主骨,针刺风池穴在此亦可引动阳气温养筋骨。对颈椎病大有益处。
赵某,女,50岁。2005年2月23日来诊。诉带状疱疹6个多月,遗留鼻尖木,额部痛3个多月,头顶痛,寐差,脉沉弱,少苔。经辨证后,选穴如下:
风池、四神聪、神庭、印堂、四白、合谷、三阴交、丰隆。
风池于此与上案机同效异,上配四神聪、神庭、印堂,升阳疏散,止头痛安神,下合四白、丰隆降浊化痰,和胃定志。方中风池为君,和解少阳经气,疏通头部气街,上下相配,3次而症状大减,每必欣然而走。 张某,男,44岁。2005年3月2日来诊。家属诉2005年2月10日夜煤气中毒,抢救苏醒后一直思维迟钝,言语极少,头不晕。查体:意识不清,表情呆滞,面色晦暗,无眼震,舌淡胖,有齿痕。辨为神匿窍闭。行醒神开窍针法。选穴如下:
风池、四神聪、百会、上星、神庭、膻中、天枢、合谷、太冲、太溪、涌泉。
脑为元神之府,此案患者为神昏窍闭,开窍醒神正为其大法。《灵枢·海论》载:“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方中风池清疏头目、和解枢机、启神达表、充溢髓海;在上取四神聪、百会、上星、神庭,此为开神展窍之效穴,在下配太冲、太溪、涌泉,选肝肾之原穴和肾经井穴培元启闭,在中合膻中、天枢交通上下;合谷激发三焦元气。全方上中下三焦兼顾,内外枢机同调。立法明确,井井有条。 治疗首次患者即感头脑清明,未几次语言渐多。针至半个多月已面带笑容。风池穴在此方中,一者凸显其充溢髓海,醒神开窍作用,二者为内外之枢纽,与太冲、膻中共成调畅肝胆鼎足之势。 彭某,男,23岁。2005年3月2日来诊。患者顶枕部斑秃,曾多方治疗无效,甚为苦恼。舌淡白,脉弦细。予局部围刺,并针双侧如下穴位:
风池、合谷、三阴交。
依此法针3次后,枕部斑秃处生出许多新发,并呈合围之势。6次后,枕部斑秃处已逐渐被新发覆盖,顶部斑秃面积逐渐缩小。10余次后,枕部斑秃已不见,顶部只剩部分区域未覆盖完整,两颞侧亦有新发生出,逐渐向愈。患者面露喜色,准备彻底治愈之。方中围刺为取效之主要方法,三阴交养阴补肝肾,合谷激发头面部经气。风池穴于此处催发少阳经气,同时又与阳维脉相连,故可络属诸阳,促使清阳之气上升,荣养头部而生发。 梁某,女,48岁,韩国籍。2005年3月4日来诊。面黑、手足冷,背膝疼痛,脉沉弱,口渴。证为肾阳不足,膀胱经经筋不得温煦而痛。针刺以益肾调膀胱经经筋。取穴如下:
双侧风池、百劳、大肠俞、肾俞、三焦俞、委中、阳陵泉、昆仑。
依法加减治疗半个月后,患者面色由晦暗渐转明亮,并诉疼痛大为减轻。继续调治,日见好转。该患者肾气虚弱,不能使膀胱经气外达太阳,荣养经筋而致疼痛。少阳清气不升故面色晦暗。《灵枢·经脉》载足少阳胆经“是动则病……面微有尘,体无膏泽”,方中背俞穴调节脏腑及膀胱经筋;委中、昆仑合用疏达膀胱经气;风池、阳陵泉则升清阳降浊阴,除面之晦暗,此处风池之用则凸现其升阳主骨,充溢髓海的效用。 以上5则病案均巧妙地运用了风池穴,或疏通头部气街,或充养髓海,或疏散解表,或和解少阳,升清降浊,变化多端,不一而足。临证所见诸如中风、面瘫、风湿等多种疾病均可选用风池穴治疗,限于篇幅,不再赘述。只有勤于修习、善诣名师,熟谙穴理、医理、病理,临证方可随手见功,应针取效。 |
|
来自: 新浪跃春江 > 《偏方验方妙方按摩艾灸健身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