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时间,每天梳头竟然梳出了癌症!前天,苏大附二院某医务人员在微信朋友圈发出了一张磁共振图像,在图片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患者后脑勺处长着一个约直径15厘米左右的肿瘤,该医务人员在微信中称,这是由于患者梳头时不注意导致的组织溃烂,进而恶变成了原发性鳞癌。梳头是我们每天都会做的事,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名患者得了癌? □商报记者朱晓奕 反复摩擦、溃破 一颗小痣长成了15厘米的肿瘤 今年8月,30多岁的王女士在苏大附二院,切除了后脑勺直径将近15厘米的鳞癌肿瘤,由于时间较长,癌细胞已经扩散到了淋巴结,目前正在等待进一步放疗。据王女士的主治医师、苏大附二院整形美容科副主任医师余道江回忆,王女士到医院时,虽然有长发遮挡,但是脑后的肿块已经很明显,并带有鳞癌典型的症状,“一个肿块,烂乎乎的,有渗液,形状像菜花一样。” 王女士的鳞癌肿瘤究竟是如何长成的?事情还得从4年前说起。余道江告诉记者,王女士的头皮上先天就长有一颗无色的痣,大概像小指指甲盖那么大。大约四年前,王女士梳头时无意中把痣弄破了。自此以后,王女士每每梳头,都会对那颗痣产生影响,反反复复地摩擦、反反复复地感染,让原本普通痣最终发生了病变,形成了鳞癌肿瘤。 四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难道在肿瘤不断变大的过程中,王女士一直都没有察觉?据了解,在病变的过程中,王女士也感受到了疼痛,但是一方面由于感受不是太强烈,时间长了患者也就习惯了,另一方面王女士本身讳疾忌医,觉得只是长了个大包,也就一直用头发挡着,没有当回事,导致病情一再被耽误。直到丈夫闻到了王女士头上的臭味,才带着她来到了医院。 “我们在切除时发现,肿块里已经溃烂很久,甚至长了蛆。”余道江表示,截至确诊,王女士的鳞癌病程已经有一年多,“如果当时第一次弄破时就引起重视,及时把痣切除,根本不会病变。” 事实上,像王女士这样的情况在老人身上比较常见,老人的感知能力比较差,在一些生活习惯方面也不太注意,往往都是在一家人坐在一起,闻到臭味时才会发现相关病症。一般来说把痣弄破后,只要及时消毒预防感染,等伤口长好了就不会有问题。如果痣上的伤口反复破损,甚至感染,就需要到医院进行诊断,找出原因,适当的时候把痣切除。 老人手部黑痣变“恶黑” 边缘模糊、黑痣突然变大变痒要警惕 其实近几年,“由痣变癌”的故事离我们并不远,与鳞癌相比,恶性黑色素瘤也许更加耳熟。多年前,《非诚勿扰》中孙红雷扮演的角色就因一颗黑痣病变成了黑色素瘤,最后离开了人世。而最近,余道江也遇到了一位老太太,手指处一开始是一颗黑痣,逐渐病变,最终成了恶性黑色素瘤,需要进行截指治疗。 据了解,恶性黑色素瘤也是一种由痣病变而来的肿瘤,比鳞癌更加严重。是不是所有黑痣都有可能会转变为黑色素瘤?余道江告诉记者,如果出生时就伴有黑痣,痣长得比较大,边界不清楚、呈云雾状,平平的,就有可能会病变成黑色素瘤。而一些比较小、有明显凸起的黑痣,尤其痣上还长着毛的,反而病变的可能性很低。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孩子如果一出生就长有表面疙疙瘩瘩的大块痣,有的甚至会覆盖半个屁股,也要引起重视,不要把它当作一般的胎记。 余道江告诉记者,如果一个痣突然之间变大、变黑、变痒,并且在2cm范围内长出了星星点点类似形态的小痣,就得注意起来了,这很可能是“恶黑”早期的“卫星灶”症状。而恶性黑色素瘤的致病因素有很多,其中反复摩擦、刺激也是诱因之一。另有研究表明,紫外线是诱发黑色素瘤的一个因素。因此对于阳光,应避免恶晒。 痣分很多种 反复摩擦、感染容易“痣变癌” 余道江在采访中介绍,痣可以分好几种,根据生长的皮肤层次不同,一般分为皮内痣、交界痣、混合痣。 “皮内痣最为多见,一般凸出在皮肤表面,比较大、比较圆,上面还可能有毛发。不要嫌它丑,这种痣可是安全的痣,长得比较浅,一般不需治疗。”而其他的如交界痣就长得比较深了,摸起来不高出皮肤表面,一般无毛发,比较黑。尤其边界不很清晰、雾状的痣,恶变为黑色素瘤的概率比较大。 余道江提醒市民,痣变癌”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反复摩擦、感染。因此,长在特殊部位的痣,首先需要引起关注:如长在一些容易受到摩擦的部位,比如说衣领、手心、脚底、会阴、肛门,以及女性穿内衣、男性勒皮带的部位等。 余道江表示,不同的“痣变癌”类型早期表现各有不同,市民应注意早期识别。比如王女士患的鳞癌,症状主要是痣突然变大、反复溃烂、外形如菜花;黑色素瘤的话则是有扩散形成的“卫星灶”;另一种基底细胞癌则恶性度不高,它显得比较干燥,有时出现凸起或凹陷,发现后及时切除,一般不会有危害。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市民会因美观选择去医院点痣。医生提醒,3mm以上的痣一般不能激光,因为激光不仅去不掉,反复刺激反而容易引发癌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