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美国教育如何培养人才

 qyxqzy 2016-06-11

原标题:看美国教育如何培养人才

本期专家:高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作为有特殊贡献专家,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高钢做访美学者时,将10岁的儿子送进了美国学校,由此遭遇美国教育。《遭遇美国教育》着重介绍了美国老师如何培育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如何呵护孩子的学习兴趣。美国老师给孩子布置的作业是写论文,题目居然大得冲天:《我怎么看人类文化》;《中国的昨天和今天》;中学物理课,作业竟然是一个市政研究项目城市照明系统的布局;而道德教育,居然是从让孩子们爱护小动物开始。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种种躲闪不开的冲突与思考,种种的疑虑、困惑接踵而至,美国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中国教改的进展并不尽如人意,家长们与其叹息和等待,不如从自己做起,尽量让孩子走出家门,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本书所写美国的种种教育方法,亦是可攻玉的他山之石。本版选编部分章节。

No.1

美国的自由教育模式 功课压力也很大

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或许像许多人类的活动一样,是在无数纠结中做出的无奈选择。

怎样让学生们既注重个人奋斗,又注重团结协作;既珍视自我价值,又敬重社会责任;既怀抱远大理想,又能够脚踏实地?让这些有着内在冲突矛盾的品质和谐统一于个体生命之中,可能是世间最复杂的工程之一。美国教育在试图探索完成这一工程的途径。

谁要是认为美国的开放自由的教育模式,是放纵学生,是让学生们有机会偷懒耍滑、投机取巧,那就错了。美国人的“实用主义”在教育中体现得十分充分,他们也同样要求孩子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美国学校对孩子们高强度思维的训练,对孩子们高强度吃苦精神的培育也是美国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当然,这种训练更多的是体现在孩子进入中学时代以后。可能美国人认为,孩子进入中学后,身体已经发育得更加强健,已经有了吃苦耐劳的“本钱”。

美国的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也不是全程轻松的。他们也像中国的孩子一样面对浩瀚的知识,繁重的课业。但是,美国教育始终会有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的引导,让孩子们有应对陌生领域和困难局面的基本能力。

我的儿子在美国进入中学特别是高中之后,实际上也进入了一个“严酷的时代”,每天功课压力巨大,做作业的时间常在4 ~5 个小时。

在美国,上大学同样是每个孩子心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儿子也抱着进入美国名牌大学的梦想。为了应付“学习能力考试”,他每天用大量的时间去读世界文学名著和美国文学原著,规定自己每天背诵几十个平时很少用到的单词和短语,要做一大堆千奇百怪的数学难题。“学业能力考试”,这个考试的成绩虽然不是美国孩子能否进入大学的唯一标准,但是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有点类似我们的高考。这个考试的成绩,关系到一个孩子能够进入什么样的大学,决定孩子们进入大学后能够得到什么样的资助。美国的一些名牌大学,对这个考试成绩是非常重视的。

No.2

美国学生的道德教育 让每个人都做“活雷锋”

美国人怎样规范青少年的“道德”标准?他们认为孩子们的道德品质修养应该包括些什么样的内容?

被视为美国青少年道德教育权威研究机构的美国“重视品质同盟会”,提出了构成青少年“道德品质”的6大支柱理论,这一理论体系已经得到美国国会和几十个州政府的广泛认可。这6大支柱是:信赖、敬重、责任、公平、关怀和公德。美国人把这6大支柱视为能够超越各民族文化、超越不同宗教信仰,每个青少年都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美国人为孩子们提出的这些道德规范不仅让孩子们知道社会要求他们去做什么,而且知道怎样去做。美国人认为,人不是天生就具有什么高尚的情操的,高尚的情操需要培养教育,甚至需要长时间的培养教育、陶冶和训练。于是,他们会一边用各种方法“循循善诱”地引导孩子们去追求真善美,同时,也会用一些强制性手段教你去做一个好人。这与我们的“人之初,性本善”的理念似乎有些不同。

我的儿子进入高中后,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去社区的公共图书馆,不是去看书,而是去义务劳动,帮助整理图书,输入资料,擦桌子,修板凳,打扫卫生,做各种杂事。这不是因为他有多高的思想觉悟,他懒着哪!他去公共图书馆工作,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一个必须完成的“硬性作业”。美国的高中毕业生要想顺利毕业,要想进入大学,必须拥有作为志愿者在社区进行服务性工作的经历,参加这种“义务劳动”的时间要达到规定的标准。一位美国大学的系主任曾经对我说,他录取学生的时候,非常注重“志愿者服务时间”这个指标。他说,一个孩子能否关注他人的命运,关注社会的需要,是这个孩子今后能否有大的造诣的前提条件,不管他研究的是什么专业,他都需要把为人类工作当成目标和动力。

我们所在的城市,要求孩子们志愿服务的时间累计在200 小时以上。这个时间长度可不是咬着牙参加一两次我们中国的那种学雷锋做好事的活动就能算数的。要想达到规定的要求,孩子们必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坚持为自己生活的社区作“奉献”(不管你有私无私)。

美国的高中生必须完成这个“作业”。你可以去养老院当清洁工,也可以作残疾人学习的辅导教师,可以给小学校义务修剪花草,也可以给教堂粉刷墙壁。只要你“献爱心作奉献”就行,社区的各个机构都会帮你实现你的“善良愿望”。

——你就留心去找能够当雷锋的地方干活去吧!干了好事,有专门机构为你记录时间,这些记录和评价将和你的学习成绩一起交给你的中学,作为你是否能够成为合格毕业生的考核标准之一,也将成为你进入大学时的录取标准之一,这就是你的操行评语,是你的人格描述,是你的“政治鉴定”。

No.3

美国学生的作业 注重动手能力

儿子上小学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老师留下这样的作业:用纸制作一个你喜爱的房子;写一篇蚂蚁怎样生活的观察报告;写一篇人类怎样发明了汽车的文章。

每次,只要作业一下来,孩子就忙活开了,家里就像遭了劫一样,被翻得一片凌乱。儿子要么找出一大堆过期杂志,画笔、剪刀、胶水摆满桌子,又是画又是折又是剪又是粘,最后鼓捣出一个不伦不类的庞然大物,得意地告诉我,这是50年后的房子模型。要么就连续几天,放学后和同学到公园去,晚上回来时像个泥猴似的,问他干什么去了,那张小脏脸兴奋得发红:“观察蚂蚁去了!”然后给我看他们写的对蚂蚁行为的观察。要么就是去图书馆,背回来一堆书和录像带,写他的汽车发明史的“论文”。对于作业,儿子总是兴致勃勃、全身心都投入其中,忙上一段时间。

当然,作业不光是手工和玩耍。做一个纸房子可不算完,老师还要让孩子同时提交记录制作过程的文章,特别是制作想法的文字说明;光写一个蚂蚁生活习性的“调研报告”也不行,老师还要让孩子提供“最能反映蚂蚁习性”的三张照片;交上汽车发明史的“论文”,老师会要求孩子同时提交在图书馆查阅图书资料的借阅目录存根。

儿子的作业,几乎每一个都是小小的系统工程,孩子非要调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非要动用“听说读写做”的综合能力不可。我发现,这些作业让还是小学生的儿子非常有成就感,且兴趣无穷。儿子提的问题渐渐多起来,想象力也开始丰富起来。

有一天,儿子一放学,就火急火燎地非要让我带他去亚利桑那大学的图书馆不可。儿子告诉我,历史课的作业多着呢!

我把儿子的作业拿过来一看,真吃了一惊:这作业的阵势咱们在中国还确实没见过:

1、老师让孩子们去图书馆任意寻找10本关于美国历史的著作。

2、用自己的语言分别写出这10本著作的内容概要。

3、再从每本书中选择你认为印象最为深刻的描写、论述或者是数据,做5 张卡片,一共要做50张!卡片上要注明引文出处,包括要注明作者、书名、出版机构、年代和版本。

4、老师还要求孩子们从书中选择自己认为对美国历史发展进程起到过重要作用的10位人物,对每个人物写上一段几百字的评论。

我问儿子,这个作业老师给了多长期限?儿子说四周内要完成。难怪他这么着急,这个“活儿”,就是成年人也得忙活一阵子呢。

学校布置的这类作业一般没有“标准答案”,给你一种可以完全任你自由发挥的空间。当然,让你发挥的只是你的思想,你的文字描写,但是对你完成作业的基本方法和投入的工作量是有严格要求的。

我想,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能就是在这样的作业中一次一次、一点一滴被发掘出来的。

在完成这种作业的过程中,孩子要阅览比教科书上丰富得多的资料,面对图书馆浩如烟海的书籍资料,孩子们会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教科书的内容太有限了,知识的海洋在小小的课堂之外!

老师深刻的用心还在于,让孩子们在完成这个作业的过程中锻炼阅读能力、概括能力、思考能力、写作能力,熟悉学术研究中的资料收集、归纳整理和综合调用的技术。这可能对孩子们的一生都有用。

美国学校在一种表面上轻松、开放、自由的教育过程中,对孩子的基本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进行训练,对他们的严谨、细致、专心的习性进行培养,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尊重事实、注重调查的务实精神。美国老师布置的作业,看上去和玩一样,但是对过程的要求非常细致,孩子几乎不可能偷懒。

No.4

美国如何教学生团结 从培育合作精神开始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社会关系中一件非常难办的事情。处理好这件事情,需要人有高度有修养。我们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团结,《小学生守则》就专门提出一条“团结同学”。然而,什么是团结,怎么才能团结?我不知道每个小学老师会怎样去教导孩子。比如当孩子不赞成一个同学的看法或者做法时,是应该按照“诚实勇敢”的要求,坚持自己的看法呢?还是应该委曲求全以维护“团结”呢?这实际上恐怕不只是小学生的道德品行问题,而且是关系到一个人面对复杂社会需要弄清的行为原则。因为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人每时每刻恐怕都会面临这样的选择:在面对不同意见的时候,什么情况下应该求同存异?什么情况下应该毫不退让?我们对孩子提出这种空泛要求,往往会让他们摸不到边际,不知所措。

美国人是怎么做的呢?在美国基础教育的道德要求中,没有空泛地要求孩子们去维护什么“团结”,而是要求孩子们学会相处的艺术,学会“宽容”,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用和平方式处理愤怒与争执”,学会“合作”。

在美国,孩子们从进入小学开始,老师就会不断布置一些让同学们合作完成的作业,学生间会组成各种课题小组、合作小组,要么是去制作一个沙盘模型,要么是去完成一个实地观察。在这种作业过程中,孩子会听到同伴的不同意见,会看到同学的不同做法,他们会争执,会冲突,会不愉快,可能也会以他们的方式达成和解,或者可能达不成和解,但是他们最终为了自己的利益(可能是一次作业的分数),而达成妥协,最后向老师提交他们的合作成果。

我的儿子上中学的时候,物理老师让他们制作一个复杂的小型风洞模型,儿子和其他三个同学组成了一个合作小组,四个孩子夜以继日地工作,最后终于完成了。交出作业时,儿子满怀兴奋地期待老师的赞扬。

然而,他的物理老师并没有赞扬他们的“杰作”,而是这样对孩子们说:“你们的聪明和才能确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但是你们给我的最大的震惊不是你们做出的这个模型,而是你们在制作这个模型的过程中表现的高质量的合作精神与合作技巧。你们现在制作的是一个小模型,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模型,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可能也做不出来。请你们记住,现代科学研究事业对人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与人合作。只有合作,一个人才能汲取更多的营养让自己变得强大,一项事业也才能聚集起更大的力量以获得成功。不会合作的人将一事无成!”

在美国,我注意到,他们的教育过程中最关注的是原则与方法传授。从小学到大学,甚至到研究生,他们特别关注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向学生们讲解工作方法和工作技术。让学生具有面对陌生领域进行全新探索的基础能力,了解达及工作目标的技术路径和专业方法。而合作、务实、创新的教育,构成了美国各个教育阶段中最基础的内容。他们希望培养出的学生具有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具有脚踏实地、务实奋斗的工作态度,具有突破前人成就和局限的创新冲动的创新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