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代名家留在伊川的书法珍迹(下)

 昵称34170337 2016-06-11

历代名家留在伊川的书法珍迹(下)

宋赞斌

(接上期)

 

五、 徐浩书《张庭珪墓志》

 

张庭珪墓志19777月出土于伊川县高山坡头寨村东,现藏伊川县文管所,由唐代著名书法家徐浩撰文并书丹。

  张庭珪,两《唐书》有传。据志文记载和推算,张庭珪生于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卒于开元二十三年(735),享年77岁,天宝十年(751)葬于寿安县纺山。纺山,史书无载,说明今伊川县高山在唐代中期称为纺山,属寿安县境。

  两《唐书》均载为“张庭珪”,而志曰:“张廷珪”。传载“封范阳县男”,志曰:“封范阳县子”。传载“谥贞穆”,志曰:“有司谥行曰:‘鼎穆’。传载张庭珪为“河南济源人”,志曰:“范阳方城人”。传多谬,当以志文为准,志文纠史之误。

  张庭珪历官,志文可补传之不足。传载:补白水尉,累迁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礼部侍郎、黄门侍郎、少府监、洪州都督,沔州刺史,又历苏、宋、魏三州刺史,江西西道按察。而志曰:历冀氏、白水、伊阙三县尉,右台监察殿中,左台侍御史,再为起居,一为吏部员外,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尚书左丞,黄门侍郎,少府监,持节颖、洪、沔、苏、宋、魏、汴、饶、同等州刺史,前后充河北宣劳、江西按察、河南沟渠等三使。

  志曰:“其荐贤也,则达奚珣、苗晋卿、李邕、梁涉、孙逖、张利贞、王灵惭、李融、李玄成为一时之,咸登庸焉”。《新唐书·艺文志》载:“峤为内史,与监察御史张廷珪荐邕文高气方直,才任谏诤,乃召拜左拾遗”。又“张廷珪为黄门侍郎,而姜皎方幸,共援邕为御中中丞”。史志相符。而其他8人,史书未载曾为张庭珪荐举,且王灵惭,两《唐书》无载。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叛乱。十二月,河南尹达奚珣与陈希烈、张垍“同掌贼之机衡”,为安禄山伪左相。至德二年十二月,腰斩伏诛。由于墓志撰于天宝十年,所以仍称达奚珣为“一时之”。

  志曰:“其瘅恶也,张昌宗作凉宫,薛怀义建伪阁,殚万家之产,并劾奏焉”。唐代张昌宗有两人,一为张昌龄弟;一为张易之弟,此乃后者。其作凉宫,即指《旧唐书·外戚传》载:“三思又以则天厌居深宫,又欲与张易之、昌宗等扈从驰骋,以弄其权。乃请创造三阳宫于嵩高山,兴泰宫于万寿山,请则天每岁临幸,前后工役甚众,百姓怨之”。薛怀义建伪阁当指垂拱年间,“修故白马寺,敬爱寺别造殿宇,拆乾元殿,于其地造明堂”等。武则天时期,张昌宗兄弟、薛怀义颛政自肆,恃思狂蹶,而受到劾奏。《新唐书·张行成传》载:宋璟、李邕进奏张昌宗、冯思勗劾薛怀义,而志称张庭珪也参与了此事,这从《新唐书》中可以找到佐证,“神龙初,(张庭珪)上书切争,且言:‘今土木复兴,不称前诏,掘攘伐木,害生气,愿罢之,以予穷乏’”。

  志曰:“其详刑也,免张文成于殊死,谏张真楷于极法,回九重之听,进谠议焉”。张文成,乃张荐之祖张鷟,两《唐书》只有5处提及。与此相关者《新唐书·张荐传》:“开元初,御史李全交劾鷟多口语讪短时政,贬岭南”。张真楷,史书无载。

  夫人周氏,生于乾封二年(667年),卒于天宝四载(745年),时年78岁。其父周崇,雍丘县令,史书无载。

  两《唐书·张廷珪传》不记其子,而志曰:“嗣子,门下省符宝郎。博雅大理评事,博雅鸿胪少卿,博济太子,右赞善大夫”。

  徐浩,两《唐书》有传。志载“朝散大夫,检校尚书,上柱国”,可补史之阙。

《旧唐书·徐浩传》“建中三年,以疾卒,年八十”。据此推算,《张庭珪墓志》是他48岁时撰书的作品,可谓继河南登封《嵩阳观圣德感应颂碑》后的又一书法珍品,《圣德感应颂碑》是他41岁时的杰作,二者风格一致,字形扁平,骨肉匀适,结构紧凑、波划飘逸,用笔淳劲而笔势昂扬,都有一些用小篆结体书写的别体字。徐浩的隶书以肉多圆润为其主要特点,宋黄庭坚《山谷题跋》:“唐自欧虞后能备八法者,独徐会稽与颜太师耳。然会稽多肉,太师多骨”。而《张庭珪墓志》较之瘦劲而有气骨,清冯班《印吟书要》,“徐季海筋骨,如渴骥奔泉,怒猊抉石。东坡云:‘细筋入骨’。无人知此言极妙,米海岳以为过老诋之,偏见也”。正因为徐浩的隶书从中年到晚年用笔特点的变化,所以才使黄庭坚、米芾只识其肉多,冯班只识其筋骨。从《张庭珪墓志》中可发现一种古拙、雄健之感。

 

六、梁升卿书《张说墓志》,

 

《唐故尚书左丞相燕国公赠太师张公墓志铭并序》,张九龄撰、梁升卿书、卫灵鹤刻。1999年秋出土于河南洛阳伊川县吕店乡万安山南麓袁庄村,现藏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张说(667-730),唐代文学家。字道济,一字说之。一生历武周、中宗、睿宗、玄宗四朝,三为宰辅。《全唐文》卷二九二录有张九龄撰《张说墓志》文,与出土墓志略有区别。《张说墓志》所述张说行状多见史载。志文之外,其书法亦值得关注。《张说墓志》为梁升卿所书。梁升卿于开元二年(714)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及第。此后任奉天县尉、雍县尉,迁拾遗,历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祠部员外郎、户部郎中、中书舍人、莫州刺史、广州都督、太子右庶子。升卿长于书,其书名虽未能煊赫于史,然于唐代则以隶书名于时,而为唐开元年间名家。

对于梁升卿的书法,时人和后人多有评述:

《新唐书·韦安石传》载:“抗者,安石从父兄子。……所表奉天尉梁升卿……为僚属,后皆为显人。升卿涉学工书,于八分尤工,历广州都督,书《东封朝觐碑》,为时绝笔。”

 唐人吕总在《续书评》中,评价梁升卿的书法“如惊波往来,巨石前却。”

宋人朱长文在《续书断》中将梁升卿的书法归为能品。

清人刘熙载《艺概》中说:“欧阳文忠于唐八分尤推韩、史、李、蔡四家。夫四家固卓为书杰,而四家外若张璪、瞿令问、顾戒奢、张庭珪、胡证、梁升卿、韩秀荣、香弼、香实、刘升、陆坚、李著、周良弼、史镐、卢晓,各以能鸣,亦未可谓余子碌碌也。”

梁氏既长于书,其实碑版亦多有其所为者。据朱关田先生考证,梁升卿所书写的碑刻墓志有19种。

在梁升卿书写的这19通碑刻墓志中,立于开元十五年(727)的《萧灌碑》和开元二十一年(733)的《冯昭泰碑》均由玄宗题额,而《张府君碑》由玄宗撰文并题额,由梁升卿书丹。由此亦可见梁升卿与玄宗之间的书法交谊,亦可窥见梁升卿于玄宗朝书法声名之重。

《张说墓志》书于开元二十年(732),与书于开元十一年(723)的《御史台精舍碑》相比,《张说墓志》书法更为完整地体现了唐人隶书的精熟特征。

邱振中先生评价梁升卿所书写的《御史台精舍碑》时说:“所有点画都肯定、准确、规范,例如撇,不论在哪里出现,你都会感觉到它后面不容怀疑的精确的操作。结构极为匀称,同一字中平行的横画将空间准确地分割。”邱振中先生所评论的虽然是《御史台精舍碑》,但也基本道出了唐隶的基本特征。然从《御史台精舍碑》来看,梁升卿的隶书还是取自汉代,在风格上与《乙瑛碑》有相神似处。梁升卿此时的隶书字形略扁,线条的粗细变化比较明显,起笔收笔还比较含蓄。与《御史台精舍碑》相对照,我们发现《张说墓志》中的隶书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此时梁升卿的隶书字形略呈方整之态,线条的粗细变化不是不明显,在整体风格上已经完全不同于汉隶,而为成熟的唐代隶书了。梁升卿此时的隶书已经十分平整精熟,但精熟之后也带来弊端,我们看其隶书撇划最后的顿笔和提笔,都是明显的顿挫一下,然后向上挑去,成为一个模式,形成了习气。

通过《御史台精舍碑》和《张说墓志》的简单比较,我们约略知道了从开元十一年(723)倒开元二十年(732)梁升卿隶书的发展和变化过程,而且从这个侧面亦为我们关照唐代隶书提供了参照,这亦堪为《张说墓志》书法意义之所在。

《张说墓志》刻工十分精良,对一些细微的笔画交代得十分清楚,透过刀锋,可以想见其时的墨迹原貌。刻者署名卫灵鹤,鄜州三川县丞。据朱关田先生考证,卫灵鹤与《伯夷叔齐碑》的刻者卫鹤为同一人,并于开元廿四年(736)奉教检校镌勒并题篆额玉真公主正书徐峤《金仙长公主墓志》,以善书刻而名于开元年间。

《张说墓志》志盖四行十二字篆书也颇具特色,其篆书线条方折和圆曲相结合,字势工稳、沉静,亦为高手所为。值得一提的是志文中并没有记录篆盖者姓名,赵君平《唐张说墓志述要》和李献奇《唐张说墓志考释》等文章中也没有就此事进行说明。经研究,我们认为志盖的书写者应是梁升卿。

 

七、王洙书《范仲淹神道碑》

 

范仲淹神道碑,又称“褒贤之碑” ,竖立于河南省伊川县彭婆镇许营村北范仲淹墓塚前20米。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撰文,碑额由宋仁宗皇帝亲篆“褒贤之碑”四字,碑文由王洙书丹。此碑碑额、碑身为一块石料所制,通体高高408cm,宽141cm,厚40cm。碑文隶书30行,满行72字,尚存1511字。北宋以后隶书碑文很少,而王洙的隶书书法艺术作品,除此以外,更难寻觅,弥足珍贵。此碑乃名符其实的墓主、撰文、书丹“三名”,堪称千秋名碑,也是迄今为止伊川境内最具历史文化价值、保存最为完好的一通名人神道碑。

王洙虽然没有范仲淹、欧阳修名气大,但在宋代历史上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也更因为他们三人的特殊友情,才有了刻于金石上的这一千古绝唱。

王洙(997-1057)字原叔,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少聪颖,博览强记,遍览方技、术数、阴阳、五行、音韵、训诂、书法,几无所不通。官至侍讲学士。《宋史》本传说他对于“篆隶之学,无所不通。欧阳修评他写的《范仲淹神道碑》(欧阳修撰文),其隶书“峭劲,多带篆体,真出唐人隶书之上”。

王洙的父亲王砺是其时闻誉天下的私塾教师戚同文的学生,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官至屯田郎中。二哥王渎长王洙十多岁,曾执教于应天书院。王洙是王砺的幼子,排行第五。父兄们的学识修养为王洙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加上他自幼聪慧博学,勤奋努力,后来终于成为当时“名臣贤士皆称慕之,其名声著天下”(欧阳修语)的知名学者和教育家。

宋仁宗天圣二年(1034),28岁的王洙中进士甲科,初补庐州(今合肥)舒城县尉,因“复县民钟元杀妻不实”罢官,归居南京(原宋州、商丘县),第二年入应天书院任讲说。天圣五年,著名政治家、词人晏殊知应天府期间,热心教育,重视培养人才,奏请将应天书院升为府学(开北宋官办府学的先例),对博学多才的王洙格外重用,寄以厚望,同时,聘请范仲淹来院任教。经过他们的辛勤努力,书院日趋兴盛。南宋文学家楼钥称赞当时的应天书院“四方从学者辐辏,其后以文学声名于场屋者多其所教也”。

天圣六年,欲调王洙赴贺州富川县(今广西东部)任主簿,晏殊执意挽留,并授意范仲淹写《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上呈朝廷。状中盛赞王洙素负文藻,深明经义,极力挽留,词恳意切,终至获准。王洙在应天书院致力于教授生徒总共八年,直到明道二年(1033)调往京城。由于学识渊博,教授得法,又竭心尽力,而深受生徒们敬重。欧阳修对王洙的教学艺术有一段精辟的论述,说他讲课时“语言初如不出诸口,已而辨别条理,发其精微,听者忘倦。决疑请益,人人必得其所欲。”

王洙到汴京,初任国子监说书,不久升直讲。其间因校《史记》、《汉书》迁大理评事(参与评断大案要案)、史馆检讨(参与编修国史),同知太常礼院。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五月晋为天章阁侍讲,为皇帝赵祯在迩英阁读讲“宝训”、“要言”,累迁太常博士同管勾(兼职管理)国子监。因在王尧臣(其侄)的组织领导下与欧阳修等一起参加校勘宫中藏书,编篡《崇文总目》,书成后迁升工部员外郎。修《国朝会要》成,加官直龙图阁权同判太常寺。庆历三年(1043)九月,依富弼(副宰相)奏请受命与欧阳修等共同编修《祖宗故事》,历时一年,成书20卷。

庆历四年,朝中保守派的当权人物为从组织上推垮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藉故将在馆阁中任职的革新派著名文人全被罗织罪名一举清除。(这就是成语“一网打尽”的历史由来)玉洙被贬出知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庆历五年末移知襄州(今襄樊市)。赴任途中路过紧临襄州以北的邓州(今河南邓县),与知邓州不久的范仲淹会晤。王洙与范仲淹在应天书院和在朝廷共事多年,友谊深厚,二人相见,感慨万端。后作诗唱和以记其事。范仲淹诗的后半部分:“与君誓许国……洁如凤食竹,乐若鱼在藻。安得长相亲,时时一绝倒。不忘平生期,明月满怀抱”。充分表达了二人以身许国、不以进退为怀、光明磊落、豁达乐观、恬淡守志的高尚情操和亲密无间的友谊。

王洙来襄州后,顺应民心筹划重建了西晋开国功臣羊祜的祠,并作《题岘山石壁》长诗以记其事。从诗的结尾“使民永念古遗爱,勖尔风化常丕敦”,可见重建羊祜祠的深远意义在于缅怀先贤,对州民和官吏进行道德风化教育。范仲淹在《寄题岘山羊公祠堂》诗中有“卓有王源叔,文学伟当代。借麾来襄阳,高怀极恬退”,“太守一兴善,比户皆欢快。源叔政可歌,又留千载爱”等句,对王洙的文学造诣、思想品格和爱民政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向以国事为重、荐贤不遗余力的范仲淹认为朝廷对王洙大材小用,为此写了《乞召还王洙及就迁职任事扎子》上呈,内称王洙“文词精湛,学术通博,国朝典故无不练达,缙绅之中未见其比”,“其才内外可用”,力主召王洙还朝。于是再迁知亳州之后不久,得富弼推荐复为天章阁侍讲、史馆检讨,又恢复了曾经担任过的太常博士,掌管讲定吉、宾、军、凶、嘉五礼仪式,撰定谥文,监视祠事仪物。又升迁为兵部员外郎。受命参与编修《大享明堂记》,书成,任为编修国史的史馆修撰,再迁为皇帝起草诏告命令的知制诰。皇佑三年八月,曾受命为生辰使前往辽国祝贺辽太后的生日。

至和元年(1054)九月,王洙迁升翰林学士,嘉祐元年闰三月,因其侄王尧臣任参知政事,罢去翰林学士之职,改任侍读学士兼侍讲学士。嘉祐二年(1057)七月,王洙病,迁延不愈。赵祯念念不忘听王洙读讲,派专人前往慰问,并带去口讯,询问:“疾少间否,能起侍经席乎?”后终因医治无效于九月初一去世。十一月葬于故里孟诸乡土山。欧阳修为他写了墓志铭。

王洙一生,泛览传记,自六经、史记、百家之书,至图纬、方技、阴阳五行、算法、音律、训诂、篆书,无所不通。著述甚多,除上文中已记外,尝修《集韵》、编《国朝会要》、《乡兵制度》、《三朝经武要略》,著《易传》十卷、《昌元集》十卷。与司马光合编《类编》(同于今天的汉语字典)45卷,收字达31319个之多。收集宫藏、家藏和民间散藏的杜甫诗篇校勘编纂为20卷《杜工部集》,经姑苏郡守王琪等刻印刊行,使杜诗得以广泛流传。又据宫廷秘藏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金匮玉函要略方》的杂病部分与林亿共同校订编纂为《金匮要略》,此后得以与《伤寒论》一起流传下来。皇佑年间,王洙在迩英阁为皇帝赵祯讲《尚书》无逸篇。赵祯说:“朕深知享国之君宜戒逸豫。”之后,为警醒自己,命蔡襄(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书孝经,王洙书无逸置于坐席左方。可见王洙的书法亦颇有造诣。

 

八、苏辙书《王拱辰墓志铭》

 

王拱辰墓志19763月出土于伊川县窑底村西王拱辰夫妇墓,现藏伊川县文管所。北宋元丰八年(1085)十二月刻。文彦博篆盖,安焘撰文,苏辙书丹,张士宁刻石。楷书,67行,行69字。志盖书“宋彰德军节度使、北京留守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懿恪王公墓铭”。首行题:“宋故彰德军节度、相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检校持节相州诸军事、相州刺史、充大名府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知大名府兼北京留守司公事、畿内劝农使、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食邑九千三百户实封三千四百户,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懿恪王公墓志并序”。

志文记载了王拱辰之高祖、祖父、父亲和他本人的官职升迁降免情况,大越国交趾郡王入侵北宋与西夏、吐蕃关系的情况,王拱辰出使契丹、参与宋辽两国外交活动情况,王拱辰减裁冗兵的奏议和救灾赈恤、处理疑狱滞讼、维持社会治安的措施和政绩,王拱辰治学及其著作等。

王拱辰,卒于元丰八年七月,终年74岁。《宋史》有传,其墓志之大,志文之长,为唐宋墓志所少见。志较传详,可补《宋史》之阙误,志文生动流畅,书法浑厚端庄,雕刻精美。

苏辙(1039 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任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

宋哲宗即位后,召苏辙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1086),任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绍圣元年(1094),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崇宁年间,蔡京当国,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号颍滨遗老。

政和二年(1112),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九、赵孟頫书《敕赐伊川书院碑》

 

伊川书院碑位于河南伊川(今属洛阳)。程颐于此讲学20余年。延祐三年(1316)春三月,得仁宗嘉许,赐名“伊川书院”。另由翰林直学士薛友谅作碑文记其事,集贤殿学士赵孟頫书丹,参知政事郭贯篆额。碑高8尺,名“敕赐伊川书院碑”,至今尚存。

程颐于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上书宰相文彦博,希望将洛阳城南龙门山附近的“荒芜无用之地”拨给他以供著书讲学资用。文彦博满足了程颐的要求,把自己在伊川鸣皋镇一处庄园赠给了他。有正房5间为讲堂;东西厢房各3间,为弟子居室;大门1间,匾题“伊皋书院”。

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下,书院被毁。元朝炮手总管勖实戴率兵镇守鸣皋,读二程《遗书》,受其影响,遂改名克烈士希,并筹资材,募工役,于旧址重建书院。有大门、中门、廊庑、讲堂、仓库、厨房等,亲为之记。

其子慕颜铁木又增建稽古阁,藏书万余卷。延祐三年(西元1316)春三月,得元仁宗嘉许,赐名“伊川书院”。另由翰林直学士薛友谅作碑文记其事,集贤殿学士赵孟頫书丹,参知政事郭贯篆额。碑高8尺,名“敕赐伊川书院碑”(今尚存于鸣皋中学)。元末书院毁于战火

 明永乐十四年(1416)佥事刘咸重修。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嵩县知事徐士讷集资重建,作为“育才之宫,讲学之地,以传洛学”。新修大殿3间,专祀程颐、程颢。乾隆四年(1739)增建房舍,设立义学,拨给学田1018亩。乾隆十二年嵩县(时鸣皋镇属嵩县)知县张顾鉴因书院僻处乡村,考课不便,将其并入嵩县城内西北隅之乐道书院。

 鸣皋镇南望九皋山,东临伊水。《诗经》有“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因而得名。程颐就在文彦博所赠的庄园上建立书院,自程颐创建伊皋书院至去世的20多年间,他长期在书院著书讲学,他的思想体系和著述及其传道活动大多在伊皋书院完成,故被称为“伊川先生”。书院兴办后,四方学子,云集程门,“讲易学、授理学”,求教者日夕盈门,“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程颐所传之道,就是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的“洛学”,它对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建立起了奠基作用,具有开创之功。可以说伊川书院是理学的策源地之一。到了近现代,理学作为官学虽早已成为历史,但在长时期崇尚理学的背景下所形成的各种礼仪、规制,大都沿袭下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一部分。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