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六十六|萧规曹随

 清淡人生2531 2016-06-11

刘邦死了,他的嫡子,之前岌岌可危的太子刘盈终于熬出了头,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为了汉朝第二任皇帝,汉孝惠帝。

真的熬出头了吗?

他妈可不是这么想的。

吕后护子

在刘邦病重的时候,燕国也出了叛乱。这次刘邦是实在带不了兵御驾亲征了,就派了自己非常信任的一员大将——樊哙去平定燕乱。

樊哙上次出场的时候还是鸿门宴之时,他本在帐外等候刘邦,听得张良一席话,急急冲进帐中护主,保下刘邦一条小命。后来追随刘邦打天下,在楚汉战争时期也是一名骁勇无比的大将,立下卓越战功。大凡猛将,刘邦都会下意识的堤防,但唯独这个樊哙是个例外。

这也不奇怪,因为他的身份特殊,跟刘邦不仅有同乡之谊、救命之恩,还是“连襟”——他的老婆吕嬃是刘邦正妻吕雉的亲妹妹。

因为有这层关系在,所以,当樊哙带兵在外的时候,他在朝中的仇人就在刘邦面前进谗言,说樊哙跟吕氏勾结,打算在皇上您殡天之后,出兵杀了赵王如意。

刘邦当时已经病得不太清醒了,加上有点更年期征兆,一听之后勃然大怒,找来陈平,安排他即刻去樊哙军中,以周勃代替樊哙统领大军,并将樊哙就地问斩。

陈平一路上一边走一边琢磨,觉得不能完全按刘邦的指令来办。一来,樊哙军功卓著,战功赫赫,而勾结吕氏只是莫须有的罪名,如此便将其斩杀,道理上说不过去;二来,樊哙和刘邦交情很深,相识早、又是连襟,真把樊哙杀了,说不定刘邦过几天后悔了,回过头来还会找自己的麻烦;三来,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太子的姑父,而当今皇上时日无多,届时新皇登基后把杀樊哙这笔账算在自己头上,岂不是要倒大霉?

因此,他拿定主意,对樊哙只抓不斩。到樊哙军营外之后,设了一个坛,派使者把诏令给樊哙看,要他自己来“投案自首”。樊哙还真是忠心不二,看到皇帝的诏书,立刻让人把他双手反绑起来。陈平把他塞进囚车,回长安复命。而周勃则毫不费力的替代樊哙成为了北伐的统帅。

走到一半,陈平担心的事情果然发生了:刘邦死了。陈平是个特别贼、特别势利的人,一看吕后和太子顺利成为了皇太后和皇帝,一心就想赶紧回去拍他俩的马屁,以保证自己的美好前程。于是,囚车里的樊哙他也不管了,直接跑回长安,跑到刘邦的灵柩前,如丧考妣似的大哭一场,同时,向吕后申请,由自己亲自为新帝看守宫门——就是承担“九卿”中“郎中令”(后改名为‘光禄勋’)的工作。

吕后知道陈平是聪明人,且看到他那么卖命的讨好自己,心想自己和儿子新登大宝,应多结交朝中强援,于是就顺水推舟,接受了他的好意,如他所请,封他为郎中令,辅佐惠帝。而樊哙呢,也就只是在路上辛苦了一点——没得豪华卧铺坐,在囚车上颠簸了一路——一回到长安,马上被赦免,官爵如故。

那么,回过头来说,吕氏和樊哙到底有没有相互勾结、商量谋害赵王如意的计划呢?

只怕也不全是诬告,吕家和樊哙算是当时太子的娘家人,之前看戚夫人和刘如意压太子压得太过分,想报复一下也是人之常情。

不过,这件事肯定不是吕后的计划。吕后是聪明人,杀害戚夫人和刘如意的方法有很多;在这些方法中,让樊哙带兵去剿平赵国是效率最低、风险最高的蠢法子,以她之精明,怎么会采取这样的蠢法子呢?

但毋庸置疑的是,对于新任太后来说,任何对皇位的威胁都必须立刻翦除。

吕太后先前经历过太子保卫战的艰辛,如今好不容易熬成了皇太后,为了儿子皇位的安稳,怎么还能再留下祸患?因此,她一直把刘邦那几个庶出的儿子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首当其冲自然就是刘如意和他妈戚夫人了。

那么,用什么法子好呢?

大家应该还记得吕后是怎么对付韩信的。对韩信这样的大汉开国功臣,她尚且毫不留情,小庶子和老娘们又何在话下?

不用樊哙,也不用大军。简单粗暴往往是最有效的方法。

赵王如意

戚夫人,人如其名,在得宠的时候没少“欺负人”,连刘邦明媒正娶的皇后吕雉都时常要看她的脸色。

但是,请大家谨记这样一条自然规律: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吕雉当了皇太后之后,立马开始报复戚夫人,将其关入宫中的“永巷”里头(汉宫的永巷,作用跟大头娘娘传奇里面的“掖庭”是差不多的),并且把她的头发剃光,带上刑具,穿上红色的囚服,让她做舂米的苦役。

其实按吕太后的手段,这还是轻的,让这老娘们捶几下米,怎么能消解她的仇恨呢?吕太后对戚夫人的仇恨,恨不能将她生吞扒皮了方能消得!

可吕太后还是识时务的,她现在还不敢做得太出格,因为毕竟戚夫人还有个儿子在赵国做赵王。

一不做、二不休!先杀赵王,再灭戚姬!

主意已定,吕太后旋即派出使者,去赵国召赵王如意进京面圣。但使者连派了三次,全都碰了壁。

让太后使者碰壁的不是别人,正是现在的赵相、当年在刘邦面前力保太子的“结巴哥”周昌。他让使者给太后带话,说我知道太后您跟戚夫人母子有嫌隙,而且已经把戚夫人关押起来了,如今招赵王进京,我估计您是要对他下毒手的。先皇当年郑重的将赵王托付给我,我不能辜负他老人家的厚望,所以,我不能让赵王去长安。

这番话直接、干脆,毫不拐弯抹角。周昌这老哥们虽然换了阵营,但憨直不屈的行事风格却一点儿也没变,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

吕太后听了使者带回来的话,自然很不高兴。但周昌当年毕竟帮过她母子,且是朝廷中有名的正直之臣,她无法公然对周昌下毒手。思考了一会,她决定来个迂回的方法:调虎离山。

她又派了使者去赵国,不同的是,这次的使者直接找到周昌,对他说,既然赵王身体不好,无法进京向皇上汇报工作,不如就由你这位赵相代替他入京述职吧!这个理由很正当,周昌想想,无可反驳,便同意了。

哪知周昌前脚刚到长安,吕太后的使者又出发了——让周昌进京述职只是个幌子,吕太后的真正目的是让他离开赵王的身边。没有了周昌,赵王身边没个得用的人,在使者的花言巧语之下,赵王如意终于启程向长安出发。

周昌一听说赵王在来长安的路上了,立马就着急了。他知道,只要一进了京,赵王的小命八成是要完蛋了。他苦苦思索,想到如今要杀赵王的是当朝太后,那唯一能阻挡她的也就只有一个人了——当今皇上孝惠帝。于是,他就找到惠帝,希望他能顾念手足之情,阻止太后杀赵王。

惠帝本性善良,一听说弟弟有危险,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下来。为了不给吕太后以可趁之机,他事先摸清了赵王的行踪,在他抵京之前,自己率先出迎,从霸上开始一路亲自陪伴,并且每天带着这个弟弟和自己一起吃饭、睡觉。

这也算是一桩空前绝后的奇闻了,娘和儿子为了这么一件事斗智斗勇。

不过,姜毕竟还是老的辣。惠帝的全天候照料能保全赵王一时,却管不了一世。时间一长,终归还是被太后抓到了空隙。

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很冷。惠帝有早起晨练的习惯。赵王如意年纪小,起不来,当哥哥的也不愿打扰他,只让他安稳的睡懒觉,自己出去射几支箭便回。哪知只是这一小会的功夫,太后的人便逮到了机会,强行给赵王灌了鸩酒,等到惠帝射完箭回来,躺在被窝里的已然是一具死尸了。

惠帝瞠目结舌,无法相信自己的母亲竟是如此心狠手辣、无所不用其极。

但更出乎他意料的是,他依然没有领教到自己母亲的全部厉害,让他更震撼的事情还在后头。

几天之后,太后让他去看一个叫“人彘”的新玩意儿。惠帝此时还沉浸在丧失弟弟的哀痛之中,原本不想去,但又怕忤逆太后的意思,还是去了。

带惠帝去的地方是宫中的一个厕所,污秽不堪。但这并不是关键,当惠帝看到“人彘”的时候,他才是真正被震撼了:这是一个看上去像人一样的“东西”,却没有四肢,只有躯干部分,上面光秃秃的连着个脑袋,披头散发;仔细看那东西的面目的,似曾相识,但又无法辨认,因为这东西的面部遭受了毁灭性的伤害——一对眼珠被生生挖去,耳朵似乎有被熏伤的痕迹;尝试跟这个东西讲话,得不到“人话”,好像只会“啊”、“啊”的叫唤。

惠帝强忍心中的憎恶感,问旁边的人,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答,戚夫人。

……什么?朕没听清,再说一遍。

回陛下,是戚夫人。她这样已经十几天了,太后让我们每天给她喂水喂饭,她现在还活着呢。

这样的“东西”还要让它活下去!?

惠帝彻底崩溃了,当场大哭流涕,随即晕倒,大病一场。他身子本来就弱,小时候在彭城得过轻微脑震荡,如今经过这次惊吓,更是一蹶不振了。别说是自幼体弱的惠帝了,人彘这样惨绝人寰的酷刑,给心智完备的人看,都必定会造成极深刻的心理创伤,连续做上几个月的噩梦。

可吕雉为什么要做得这么绝呢?

最直观的回答是“女人的报复心”。戚夫人抢走了吕后的恩宠,还差点抢走她儿子的皇位;吕后当权后,自然要报复了。之所以用那么毒辣的手段,就是为了一解心中的郁闷之气。女人打架,阴险毒辣的程度往往要胜过老爷们斗殴好多倍。如果大家联想一下最近新闻爆料出来很多有关“原配斗小三”的故事中,原配所采用的各种毒辣手段,例如当街扒光小三衣服、泼硫酸等等,恐怕就容易理解一些。

不过,这件事除了女人之间的报复之外,还有政治因素在里头。吕太后对此很清楚。报复固然是有的,但若光光为了报复,即便她再心狠手辣,也不至于要搞出“人彘”这样骇人听闻的事情来。吕太后之所以要如此对待戚夫人,除了报复,更要给自己立威。

吕太后深知,为帝王者,必须树立自己崇高的地位,以绝其他人对皇位的窥探之心。她的儿子太软弱,无法让底下的臣子、皇室诸皇子完全臣服,因此必须由她亲自来收摄这些人觊觎皇位的野心。但囿于她是“女儿身”,她丈夫刘邦通过大肆分封、收买人心来树立自己威信的方法对她并不适用,她唯一快速立威的方法就是让臣民感到“恐惧”。

简而言之,同样是树立威信,刘邦用的方法更多是“顺我者昌”,而吕雉则是“逆我者亡”。

这一招很管用,吓倒了敌人,也吓倒了自己的儿子。

太后听说了惠帝看人彘的情形,知道这次把儿子吓得不轻,怕以后造成母子间的隔阂,就派人去向惠帝解释,之所以这么做,都是为了巩固他的皇位,希望他能理解母后的拳拳之心。

没想到等来儿子一句冷冰冰的回话:

这种事根本不是人做得出来的。太后能做得出来,但是儿子我做不了。说到底,我还是治不了这个天下!

惠帝向来是个含蓄谦和的人,但这次也是放了狠话了——

他骂自己的亲娘不是人!

他说的是实话。吕太后不是人,治天下也不是人干的活。

尸位素餐

惠帝说完这句绝情的话之后,便自暴自弃、纵情声色,整天喝得醉醺醺的,无心理政。

但吕太后倒没有在意儿子对自己的看法,仍然费尽心机维护儿子的帝位。

刘如意已经除掉了,下一个会是谁呢?

是惠帝的哥哥,齐王刘肥。

刘肥不同于刘如意,虽然是刘邦长子,却从无染指帝位的野心,一心只想做个诸侯王;而且,刘肥也是吕雉从布衣之时一手抚养大的,两人之间也有颇深的母子情分。

既然如此,吕太后为何要对刘肥起杀心呢?完全是出于一桩偶然的小事。

惠帝二年的冬天,齐王刘肥来长安朝见皇帝。谈完工作,作为弟弟的惠帝自然要拉哥哥一起唠唠家常。而太后也是二人之母,因此也一起参加这次的家宴。

既然是家宴,惠帝觉得就无需过分注重君臣之礼,反应尊崇孝悌之道。于是,他就让哥哥刘肥来做主位,他自己却坐在下位。刘肥推脱不过,只得入座。

一旁早已入座的吕太后看到这番情形,非常恼怒。她当即认定刘肥有僭越之心,一念之间便起了杀意。她吩咐下人倒了一杯毒酒,赏赐给刘肥——想将当初用于毒杀赵王如意的方法再如法炮制一遍。

既是太后赐酒,没有不喝的道理。刘肥正正衣冠,打算来个潇洒的一饮而尽。可就在他正要端起酒杯的时候,却被人一把夺去。刘肥正要骂人,定睛一看,是自己的弟弟、当朝天子惠帝抢走了酒杯,这可让他傻了眼了。

惠帝虽然不理政事,但脑子还是清醒的。太后下毒的小动作都被他看在眼里。作为儿子和天子,他没有足够的勇气当场戳穿太后母亲的把戏,情急之下,只得一把夺过毒酒,仰起脖子,装出要喝的样子。

这下是太后着急了,冲上前去,一巴掌打翻了惠帝手中的酒杯。母子二人怒目而视,却都无话可说。

刘肥这下有点缓过劲来了,赶紧找了个借口离席而去。回去以后一打听,听说那杯确是毒酒无疑,当场吓得不轻。经手下谋士建议,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和爵位,刘肥决定向太后行贿——献出城阳郡给太后的独女鲁元公主做汤沐邑。原本还在继续谋划要害死刘肥的太后,一见得刘肥如此上道,立马转怒为喜,大手一挥,放了齐王一条生路,重又恢复了先前的“母子之情”。而惠帝呢,也继续自己犬马声色的生活。

不过,就当惠帝、太后这对母子为诸皇子的生死进行着荒谬透顶的斗智斗勇游戏的时候,汉朝的朝政却没有丝毫懈怠——这是因为萧何萧相国还在。他无意掺和政治斗争,只是一心都扑在了国政上,以一己之力维系了天下承平的局面。但此时的萧何也已经是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了,撑不了太久了。

惠帝二年末,为汉朝草创立下汗马功劳的萧相国病危,眼看将不久于人世。惠帝亲自去探病——他的目的并不限于此,他要在萧何死之前给自己指明相国一位的继任者。

惠帝问,相国,您死之后,谁可以做继任者?

萧何心中早已属意一人,但却不愿明言道破,只是回答,知臣莫如君。

惠帝想了想,问,曹参如何?

萧何点点头,说,陛下已经知道了,臣也可以瞑目了!

说完这句,萧何没多久就死了。曹参也顺利接替萧何成为了汉朝的第二任相国。

曹参拜相,本是众望所归的事。但当上相国以后,曹参的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

萧何任相,凡事兢兢业业,创立了许多制度和规章,为朝廷选拔和培养很多人才,每天花大量时间跟下属讨论公事,为汉朝打下了很好的政治基础;而曹参任相,却完全与之相反,对现有制度不做任何修改、也不提出新的制度,喜欢任用一些不善言辞、性情憨厚的老头子给自己做帮手,同时,在相府里整天喝酒,即便有官员来见他谈论公事,曹参也都以举杯共饮的方式将他们要说的话给堵了回去。

这种做派,连瞎子都会认为曹参是个尸位素餐的相国。当时汉朝已经有了一个尸位素餐的皇帝了,如今再来一个同样的相国,大家不禁都为汉朝的前途捏一把汗。

最后还是尸位素餐的皇帝首先忍不住了。曹参的儿子曹窋(音zhu)是中大夫(官名,当时带“中”字的官名一般都是驻在皇宫的),惠帝跟他经常能见面,就让他回家去劝劝自己的老爹。

没想到曹参听到儿子劝自己的话,大发雷霆,不分青红皂白将其鞭笞两百下,一边抽,还一边骂,小兔崽子,这种国家大事是你可以随便议论的么?

惠帝一听说曹窋为了帮自己办事挨了顿毒打,心里非常过意不去,就主动找到曹参,为他儿子开脱,说,相国,你老人家消消气,别怪曹窋,一切都是朕的责任。

曹参一看老板主动向自己道歉了,立刻脱下帽子谢罪,并开始向惠帝解释这一切背后的原因。

他问惠帝,陛下您跟先皇相比,谁更圣明一些?

惠帝是老实人,且向来自认为远不如自己父亲,就说,朕哪里能跟先皇相提并论!

曹参点点头,又问,那陛下你觉得我跟萧相国比如何?

惠帝想了想,说,朕觉得你好像也不如他。

曹参再次点点头,说,陛下圣明。先皇和萧相国平定天下,草创汉制,已经替我们做好所有的工作了。如今,陛下与我所要做的事情,无非只是安心遵从两位定下的成规即可,不是吗?

惠帝重重地点了点头,说,对!

经过这番对话后,这对君臣达成了一种令人咋舌的“尸位素餐”的默契。曹参为相三年,从头至尾沿袭萧何的成法,无所变更;且因他用的都是质朴憨厚的老实人,政治、吏治都非常清明,天下太平。

这便是著名的“萧规曹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