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我们要不断学习?认知将是人与人之间唯一的差别

 汕头能率 2016-06-11

文/唐长老

1、几年前,伟大的中国人民曾纠结于一个这样的问题:一个老人在路上摔倒了,该不该上去救?

昨天,有人在后台问我一模一样的问题,这个问题看似很纠结。不救的话,见老不扶,见弱不助,实在不契合中国人的道德观,在心理上好像怎么也过不去。但如果救的话,就有被老人坑一把的可能,好心帮忙反而给自己惹来麻烦。于是有人感慨,在神奇的国度里,不但吃喝住行是有风险的事情,就连做个好事都要冒着巨大的风险。生活艰难,好人难做啊!那救不救?我觉得尽量还是救。

一方面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见有人被坑就决定再也不帮忙摔倒的老人了,这显然不符合我们的社会价值观,况且那种恩将仇报的人一定是极少数而已,不可一竿子打死一群人;另一方面其实是可以有两全的方法,既帮助了老人,也防止被老人坑。两全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找个路人甲协助你,比如让他用手机把你救老人的过程拍下来,假设真被坑,也不至于死无对证,即使老人真的存心想坑你,见你机警多半也会罢休。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落入了一个非此即彼的思维怪圈:不救,有负罪感,救,就会被坑。于是一个本来不太是问题的问题,就变成了一个全民纠结的难题。类似的问题还有那千古一问:你老娘和老婆同时掉进河里,你先救谁?像这种非此即彼的判断是一种简化思维作怪的结果,简化思维的作用是去复杂化,把原本可以有很多解决方法的问题变成一种选项式的问题,而且各有难处,让人难以抉择。如果用简单的思维去纠结这类型的问题,几乎是永远也找不到答案的。习惯于用简单思维去简化问题的人,经常会发现,即使一些很小的事情都会使他纠结。单一维度的思维方式使之难以从更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囿于问题本身各选项之间取舍的艰难,使得一个原本不难的问题在他那里就成了一个死结。2、我们经常说一个人思维简单,那什么才算思维简单?就是一个人倾向于把问题去删繁就简,对问题的思考也难免停留在很浅的表面。这种对问题的简化无疑十分迎合人性中的惰性。把事情简化是人性的一种倾向,所以现在用户体验最好的产品基本都是傻瓜式的,不需要用户经历任何学习过程就能使用的产品。人类天性对于复杂艰难的事情有一种排斥,显然这是好的产品经理都懂的一个道理。人脑中有一种用于自动筛选处理复杂信息的简化机制,是人类数十万年与环境相互博弈进化出来的一种生存机制,简化机制应该说是人脑中最重要的生存机制之一,既指导我们的行为,又作用于我们的思维。

人类每分每秒接触天量的信息,远远超出了人类大脑所能处理的范围,应对如此巨大的信息,大脑如果不学会偷懒,最后一定会衰竭而死。这就迫使人类不得不进化出一种应对信息量过大问题的机制,这就是我这里讲的简化机制。简化机制的主要作用就是,对外界信息进行主动筛选、主动处理,然后把最重要的信息传递给大脑皮层以做为行为决策的依据,让我们对自己的状态保持一种可控的状态。比如直觉就是一种典型的简化机制。在有些情境之下,我们会产生某些直觉,来影响我们对处境的判断和行为的选择。人直觉的产生肯定不会是无缘无故的,而是简化机制主动筛选并处理了某些信息,进而主动得出一个结论,以直觉的方式呈现在大脑意识之中。这使得大的免于处理巨大的信息量,得以作出更加清晰有利的行为决策。

声音是人类接受外界信息最重要的传递渠道之一,于我们对外界作出判断和反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每时每刻入我们耳朵的声音何止上万种?大脑绝对处理不了这么大的信息量,这时候简化机制也在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对于很多声音,我们不是听不到,而是简化机制使得这些信息无法引起我们的注意,以免大脑疲于应对各种各样无关紧要的声音。有一种神经官能症叫神经衰弱,是一种精神性疾病,严重的会伴随着大脑一定程度的病变。神经衰弱症状之一是对声音特别敏感,本质上是人对声音的简化机制出现了些问题,很多需要筛选过滤掉的声音信息也进入大脑,不断对大脑产生刺激,大脑慢慢变得疲惫不堪,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这个过程非常痛苦,神经衰弱者往往形销骨立,容颜憔悴。

3、简化机制对于我们行为的影响,还表现在它主动把所接收到的信息,自动判断其善恶,并且催生出相应的感觉和情绪,这大大提高了人类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比如,我们听到在一些频率不规律或者音量过大的声音时,大脑会发出使我们产生心烦意乱的指令,暗示这声音的有害性,于是我们就会想办法逃避这种声音。我们的行为会跟着感觉走,而不需要大脑做过多的分析。一个人在听到噪音时,是不会先用声学知识分析一番得出这是噪音的结论,才意识到要去回避这个声音,这样的话就太慢了。又比如,当我们感受到外界环境对自己不友善,并且将很有可能将会对我们产生危害时,就会产生恐惧的感觉。恐惧的感觉使我们寻求帮助或者迅速逃离危险的境地,这无疑会增强我们对危险的应对能力。想想在原始时代,原始人在森林里狩猎时,一旦陷入危险的状态,产生恐惧情绪的那批人或团结在一起对抗危险,或不管三七二十一拔腿就跑。而不产生恐惧的那批人,暴露在危险中的可能性更大,显然这一批人死亡的概率会大一些。这就解释了恐惧为什么是全人类最根深蒂固的情绪,因为不会感到恐惧的人早就死绝了。

4、简化机制不但对我们的行为影响巨大,还作用于我们的思维。对于没受过专业科学训练的绝大部分人来说,总是倾向于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认知复杂的外在世界。

简单模型对世界的认知并不需要足够的信息去支撑其模型的说服力,用《经济解释》里的概念,大多数都是一种套套理论,大多数都没有多少解释力。比如迷信,迷信是人类在愚昧阶段最经常用来解释现象的简单模型,一直到现在依然死而不僵。二战时期,美军被困在非洲,食物都是以飞机投放的方式供给,非洲土著居民好奇为什么天上经常会掉食物给美国大兵。美国大兵经常举着枪走正步做日常训练,非洲土著民看成一种特殊的祭天仪式,以为只要举着类似木棍的东西,走着端正的步伐,天神赏赐食物。又比如神话,中国也曾是一个很重视神话的国度,但基本都被当成故事来看,并没有形成宗教,更没有形成哲学体系。相比之下,西方的神话便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几乎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比如看到打雷的现象,人们就想知道为什么会打雷?原来是天上有一个叫做索尔的家伙,他手里有一个铁锤,铁锤挥一下,就打一次雷。比如看到秋天植物变得枯黄,人们就想知道为什么植物会变得枯黄?原来是象征着肥沃、多产的女神芙瑞雅被巨人绑架走了。

尤其是认为上帝的存在,让西方人把一切难以解释清楚的事物都归因于上帝的意愿。上帝是万能的,是万物的创造者。现在人们会觉得神创论很荒谬,但人类真正从神创论中脱身而出,其实也才一百来年,牛顿虽然是个大科学家,却也是一个坚定不移的神创论者。神话是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时间跨度最长,覆盖面最广的简单模型,尽管它是错的。所以哲学的发达,科学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把这种简单的模型批倒,并建立起一个日益细分并且复杂化了的认知模

5、对学习和思考的描述中,我听过比较经典的一个描述是,学习和思考实际上是一个逆熵的过程,是一个反人性的过程。熵是分子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分子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会呈现出越来越混乱的状态,这是分子不规则运动产生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

学习和思考是一个逆熵的过程,这就意味着这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需要人去花大量精力和时间才能够实现,所以学习和思考是很费能量和很容易让人疲惫的事情。

我们都觉得学习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为什么要学习?我们经常看到一个人在看书、上课,就觉得这个人是在学习,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学习更看重的不应该是一个过程,而更应该是一种目的。

学习实际上一个对抗简化思维的一个过程,让我们得以用更加复杂而全面的模型去认识这个世界。任何能实现这个目的行为都可以视之为学习,并不局限于看书、上课这些正儿八经的形式。

诚如罗胖所言,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越来越倾向于是认知的差别,你永远都知道有更好的方法能成事,只不过你的认知没到那个层次而已。

在未来的世界里,用简化思维、用简单模型去看世界的人,一定是和盲人摸象差不多,别说更大的问题,就是前面讲的那种非此即彼类型的简单问题,都可能让你纠结得做不出选择来。

思考是学习过程中获得并且不断得到加强的思维能力,思考本质上把纷繁复杂的信息归类总结处理,最终得出一些普适性的规律,揪出乱象背后的真相,广取所长,构建出一个自己对这个世界独特的认知模型。

人类似乎又开始一次新的分化,而这次分化并不发生在地域和文化上,更多会发生在智力和认知上,将来不会学习和认知能力低下的人,或许会成为一种新型的宠物。

— —  END  — —

本文公众号:讲吧[Jiangbayouliao]

行万里路

看花开花落  任云卷云舒

破万卷书

叹卷首卷末  悟人是人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