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度量衡:历史、语言、文化(上)

 老刘tdrhg 2016-06-11

        中国语文:度量、语言、文化

先说度量衡的本义。度,指长度。量,指容积。衡,指重量。“郑人买履”故事中“吾忘持度”,那个就是量出的鞋子的尺码,就是长度,古代度字与步有关,而步也是长度单位之五。量,今天我们说少量、大量、海量,说车载斗量,总与数目多少大小有关,与多少相关的是数量,与物体大小相连,就是相当于说体积或容积。衡,有平衡、均衡的说法,因为秤称量东西,讲究平衡才准确。所以称量也叫衡量,秤之类工具就叫衡器。

然后说现在的度量衡。现在的长度以米这单位,容积以立方米为单位,重量以千克为单位,是公制。国际上还有标准米,标准千克的规定。如米,就是光在真空中1/299 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所经过的距离;而千克则专门造出一个标准砝码叫千克原型,等于这个质量(因为重量受纬度影响)的才叫一千克。若干年之后,国际标准可能通行既久,地方标准大家谁也不知道了,现代中国的情况是,通用标准与市场常用标准不一致,市场常用与古代度量衡不一致;古代度量衡与现代度量衡换算极为复杂。所以有必要讲一讲中国人的度量衡。

一说长度。

先说尺。古代用于人体的单位从人体来。人体有尺骨,是尺有长度,有寸骨,是寸的长度。手指中指中节一段的长度叫一寸,尺骨长度叫一尺。是成年人的平均值。这个说法相当于英语中的英尺,是某国王的脚的长度。所以在说人体时,身长某尺,或者说从某穴位到某穴位间隔几寸,说的就是相对尺寸。相对尺寸在中医针灸中有特殊意义,定穴位、定寸关尺三脉位置,方法叫指寸法,有时还有以中指长度还是宽度的争议,现在还有作用。尺但作为基本单位,则需要规范。一种说法是用手量,“布手知尺,布指知寸”,《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禹“身为度,称以出”,则表明当时已经以名人为标准进行单位的统一,出现了最早的法定单位。商代遗址出土有骨尺、牙尺,长度约合16厘米,与中等身材的人大拇指和食指伸开后的指端距离相当。尺寸用十进制。现在人考证,秦汉时用的尺大约有23厘米,这样算,“元龙百尺楼”不过是23米左右,夸张得也不过分。东汉张衡制浑天仪之后,天文学上用的量天尺,标准持续1300余年,约合今24.5厘米。一般叫隋大尺,隋讨论决定统一全国后应用。现在市场上用的尺是一米的三分之一,即33.33厘米。清代用尺有三个标准,营造用尺与买卖用尺及布匹用尺各不相同,清代营造尺全32厘米。

用尺作单位的换算,十尺等于一丈,十丈等于一引,一尺等于十寸,一寸等于十分,一分等于十厘。

再说步。我们学过《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古人把一举足叫一跬,两跬叫一步。用步主要量地路长度。三百步为一里。“周以八尺为步”,“秦以六尺为步”,有人研究其实相等。汉代一步约140厘米。唐代则以五尺为一步。三百步合1500尺即150丈。秦汉时候的一里1800等于尺,而尺才等于23厘米,一里也不过约416米。后代如清营造尺一步五尺,一里约合今500米。

由长度说到面积。《汉书_食货志上》说:“理民之道,地著为本。故必建步立亩,正其经界。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从这一记载可知,井方一里,为九夫耕种的九百亩耕地,每一边的边长为一里三百步。汉代一亩为一百平方步。九百亩为一井。古代井田制就是这样的量度出来的。后来还有大亩之说,大亩是二百四十平方步。

二说容积

现代体积容积的计算用长度单位即可。古代农业为主且要收交国税。就用斗量。斗本义就是量器,《庄子》中说:“棓斗折衡,使民不争。”意思是把斗器与衡器都破坏,人民就不争大小多少了。古代容积以斗为基本单位:十斗为一斛(也作桶、甬)也说一石,一斗为十升,一升为十合,一合为十龠。汉代的一斗大约相当于今天的2000毫升。还有一种说法,一合等于十勺,一勺等于十撮,一撮字面义就是一捏儿。东汉时一合等于二龠,一龠等于五撮,一撮等于四圭。一圭相当于0.5毫升。

相对而言,斗是小量器。筲是斗的五分之一,更小。所以《论语》中孔子说“斗筲之人”就是不值得和他计较的那种小人物。所以斗室就是小房间,斗食就是俸禄很低的下层小吏。

三说重量。

重量以斤为单位。一石等于四钧,一钧三十斤,一斤十六两,一两等于二十四铢。后来发展为一两十钱,一钱十厘,一厘十毫。汉代还制造了标准斤,用黄金方寸为一斤,黄金方寸就是后来说的“寸金”。汉代一斤约相对于248克,一铢才0.65克。春秋战国时说黄金百斤,实质是青铜二十多千克。汉代以后的黄金才是黄金。

一百个小黄米,算一铢(还有10、96、144等说法);600个小黄米即六铢合一锱。所以说铢两,就是微小;说斤斤计较,比锱铢必较要大方多了,大几百倍。杜牧《阿房宫赋》:“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当然“半斤八两”就是“铢两悉称”的意思了。千钧一发,就是把12万古代斤合今约近三吨的重物放在一根头发上,还不是危险之极?

注意,铢、锱、钱,这些表示重量的词语为什么都用金字旁。因为黄金是其标准,更因为早期造倾向用金属,往往按其重量定名字,如秦钱半两,汉武帝造三铢钱,五铢钱,五铢钱就是重量五铢的外圆内方的铜钱。刘禹锡诗句有:“业复五铢钱”,是借代,是说刘备恢复汉家江山。其实在曹魏时代倒是另造了五铢钱的。二两银子,既是重量单位,又是货币单位。沿用既久,现代在黄金市场,还有以两为单位的,而且是旧制十六两。历史书上讲折银多少万两,切不可按现代标准理解成多少千斤。也因为金价至高,所以衡量要至精,一两十钱,一钱十厘,一厘十毫,一毫十丝。

需要说明这个石字,也可以照本字读。它在汉代既是重量单位,又是容积单位。按容积,汉代1石米=17.55公斤,1石谷子=13.5公斤,1石大麦=12公斤。而按重量,一石就是120斤,约合今30千克。汉代官职常说的二千石是什么意思?指按月发工资,俸禄每月一百二十斛的官职如太守一级正职就是。大古代石还有大石小石,小石为六斗。

在度量衡中,黍是常用的单位,甚至可以把度量衡联系起来。春秋时就用黍计算度量了。汉代刘向之子刘歆迎合王莽而被后人鄙视,他对度量衡的研究尤其是度量衡标准的统一有贡献,《汉书律历志》引用他的专著,为后世效法。这里引一段宋代的文字:唐代开元中下令统一国家度量衡。是以北方秬黍(黄米)中者为基本单位。诸度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一尺二寸为大尺一尺。十尺为丈。诸量以秬黍中者,容一千二百黍为龠(音月),十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三斗为大斗一斗。十斗为斛。诸权衡以秬黍中者,百黍之重为铢,二十四铢为两,三两为大两一两。十六两为斤。诸积秬黍为度量权衡,调钟律,测晷景,合汤药及冕服制,则用之。此外官私,悉用大者。在京诸司及诸州,各给秤尺度斗升合等样,皆以铜为之。诸度地五尺为步,三百步为一里。以上出自宋代钱易《南部新书》。需要说明,古代度量衡最早起于定乐律,所以汉书中才入律历志。天文历法的重要性远远超过现代,所以上文说天文尺(音乐和天文都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竞争,今后再讲)。营造时对计量算法要求精密化,所以有营造尺。市场上讲究斗平秤满,所以后来民国以来把传统的度量衡制都叫市制。

古今计量知识丰富,我们这里说不完。本文不是专门谈计量学志计量标准,而是谈语文学,在理解计量文化基础上,提高阅读理解中国文字的能力。这里另举几例

一是计量不限于一般所谓的度量衡。唐代交税草,按围、束、分计算。一围等于十束,一束等于十分。分相对于“把”,“束”相当于小捆,“围”相当于说大捆。标准围就是一尺为直径三尺为周长的一大捆草。

二是文本中出现的度量衡不限于中国传统。如佛经译文中印度古度量单位,如由旬,有多种说法。30.40.60.80等,合唐代里程也有16、26等说法。试读下文: 

夫数量之称谓逾缮那(旧曰由旬。又曰逾阇那又曰由延。皆讹略也)。逾缮那者。自古圣王一日军行也。旧传一逾缮那四十里矣。印度国俗乃三十里。圣教所载唯十六里。穷微之数分一逾缮那为八拘卢舍。拘卢舍者。谓大牛鸣声所极闻称拘卢舍。分一拘卢舍为五百弓。分一弓为四肘。分一肘为二十四指。分一指节为七宿麦。乃至虱虮、隙尘、牛毛、羊毛、兔毫、金水。次第七分以至细尘。细尘七分为极细尘。极细尘者不可复折。折即归空。故曰极微也。

次第七分就是依次以七为单位分开。即一指节=7宿麦=7*7虱虮=7*7*7隙尘=7*7*7*7牛毛。一牛毛等=7羊毛=7*7兔毫=7*7*7金水=7*7*7*7细尘。而一由旬=8拘卢舍=8*500弓=8*4*500肘=8*4*24*500指。

三是现代一些英制、公制度量衡单位,也有不少学生不懂或堂堂弄错的。这里不必多讲,因为你想查找比较容易。如一码是多长?三英尺,36英寸,一英里的三百分之一。

如一桶石油有多少?一桶=42加仑=158.98升。一般原油每吨7桶左右。美制1加仑=3.785升,英制1加仑=4.546升。中国加油用升,英美加油用加仑,而国际市场一般说桶或者吨。

四是一些未经规范的自然单位更多。如秦穆公说蹇叔:“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拱就是合抱粗,两臂围起来叫合抱,可合抱粗是多粗?并无标准。这类词就其本义理解即可。如一箭之地,卧牛之地,三人高,一拃长,半瓶醋等等。不过也可以证明度量衡标准是相对的。聪明如阿凡提就知道,一个桶如果和湖一样大,则湖中有一桶水;如果桶的容积是湖的十分之一,那么湖中就有十桶水。就是这个道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