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熹为什么说“老子心最毒!”

 修和 2016-06-11

朱熹为什么说“老子心最毒!”

博主按:孔子之后,真正能破解孔子天命观的人了无几人,而朱熹无疑是孔子思想本体论的识者之一。我常常想,即使一如鲁迅这样的学问大家都既没读懂老子,又没读懂孔子;鲁迅在“老子出关”一文中谈到“孔子的心是通向朝庭的,老子的心是通向沙漠的”。然而,朱熹却给出了相反的结论。他认为,孔子反乡愿,而老子则是乡愿的代言人,老子屈身无为的“忍”,则是为了成就个人目的,并一针见血的指出“老子心最毒!”这不能不引起中国知识界的重视和深思。

朱熹概括老子之学要在清静无为、柔弱自守。他说:老子之学,大抵以虚静无为、冲退自守为事。故其为说,常以懦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其为治,虽曰我无为而民自化,然不化者则亦不之问也(卷125P.2986);《老子》一书意思都是如此,它只要退步不与你争(卷137P.3266),把《老子》之旨设定在个体形上的精神超越与形下的生命体的保全,并认为以其指导人生则表现为柔弱谦下和因顺万物的处世原则,以其治理天下则体现为无为而治的治世原则。至于老子柔弱谦下与无为而治的关系,朱熹道:“……所谓 ,所谓谷,只是低下处。让你在高处,他只要在卑下处,全不与你争。……只是他放出无状来,便不可当。如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他取天下便是用此道(卷125P.2996),以为个体懦弱谦卑的处世之术与君王无为无事的治世之道是统一的;统治者的处世术即是治世术,其柔弱即是无为。
对于老子之学,尤其是其柔弱处下与冲退自守的深层本质和真实意图,朱熹揭露道:老氏之学最忍,它闲时似个虚无卑弱底人,莫教紧要处发出来,更教你枝梧不住(卷125P.2987),老子心最毒,其所以不与人争者,乃所以深争之也,其设心措意都是如此。闲时他只是如此柔伏,遇着那刚强底人,它便是如此待你(卷137P.3266),指出老子守柔、不争是表象,实乃深争的手段,其目的是争而胜之。这是对老子柔弱胜刚强(《老子"36章》)之类的精辟解释,深得其柔弱的真谛。为了使弟子领悟其中的奥秘,朱熹特意举例曰:“……如一个人叫哮跳踯,我这里只是不做声,只管退步。少间叫哮跳踯者自然而屈,而我之柔伏应自有余(卷137P.3266)。进一步,朱熹具体解剖自守道:老子是个占便宜、不肯担当做事底人,自守在里,看你外面天翻地覆,都不管(卷137P.3253),指明老子自守是守住生命的存在,是保护生命个体免遭残害,于家于国于天下无丝毫责任感,远非儒家的保持自我节操、洁身自好。因此,朱熹谓老氏欲保全其身底意思多(卷126P.3012),责备其自私(卷126P.3013)。
老子之学与孔子根本不同,其有无合理性,或曰可取之处?朱熹答弟子之问曰:它做许多言语,如何无可取?如佛氏亦尽有可取,但归宿门户都错了(卷125P.2994-2995),言其某些具体言论合理可取,应予吸纳,但其立论的出发点和立场是错误的。这里的错误是相对于儒学而言的。同时,朱熹肯定老子学说的积极入世的一面:今观老子书,自有许多说话,人如何不爱!其学也要出来治天下,清虚无为,所谓因者君之纲,事事只是因而为之(卷125P.2987)。在佛老同谓的思想背景下,这种观点发人深省,它不仅超越了与其同时代的学者,也启发了当代学人。学术界老子入世的观点、儒道之异不在于是否入世而在于入世方法的不同的论断,在某种程度上还在重复朱熹的劳动。囿于门户之见,朱熹对老子之学在总体上持批评态度:先儒论老子,多为之出脱,云老子乃矫时之说。以某观之,不是矫时,只是不见实理,故不知礼乐刑政之所出,而欲去之(朱熹弟子语,朱熹赞同之。卷125P.2990);释老称其有见,只是见得个空虚寂灭。真是虚,真是寂无处,不知他所谓见者见个甚底,以及孔老学说的差异。这意味着在形而下的层面为孔老划界,儒家对老子、道家的指斥因客观公正的标准的缺席而有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的嫌疑。朱熹将儒道之别、老子之失提升到哲学高度,从本体论的层面剖析老子思想。
朱熹弟子视老子为乡愿。朱熹分析道:老子是出人理之外,不好声,不好色,又不做官,然害伦理。乡原犹在人伦中,只是个无见识底好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