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经常调皮捣蛋,家长们无一不头疼,大声指责的话,又怕孩子的自尊受到伤害。其实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暗示便是体态跟表情。如果孩子爱说话,大人就努努嘴;如果哈子做小动作,大人就招招手等,都能帮助孩子克服小缺点。暗示实际上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1.眼神暗示 吃过饭之后,爸爸给冬冬说周末去博物馆参观的事,说着说着,冬冬的小手突然搞起了小动作,把并没有停下来制止冬冬的动作,不过爸爸一直用眼睛盯着儿子的手,不一会儿冬冬明白了爸爸的意思,立刻安静了下来 解释:眼神有的时候比起语言有更加细腻的表达。眼神的暗示就是用眼睛来传达信息,将所要表达的态度表达出来。 2.表情暗示 家里来了客人,还带来了一位可爱的小客人。嘉嘉有了玩耍对象,顿时高兴的有点得意忘形,突然发起了“人来疯”。一会儿大声唱歌,一会儿将玩具撒在地上。连爸爸警告的眼神都看不见。最后爸爸猛地变得严肃起来,眉头皱起了疙瘩。这下嘉嘉总算看到了,音量也降低了不少。 解释:表情比起眼神有更深一层的传达,人的表情可以传达很多种信息,比如同意与否定,能与不能等。给暗示对象作出刺激,使其作出反应。孩子做了好事,或者是成功完成一件事情时,家长可以作出赞许肯定的表情,给孩子带来鼓励。 3.语言暗示 小航早上起床不爱叠被子,妈妈提醒了很多遍,但是效果都不明显,经常还要妈妈多次提醒才肯去叠。后来有一次,妈妈更小航说,楼下的小光妈妈说小光在家里很乖,每次起床都主动叠好被子,将房间打扫等整整齐齐的。小航听了以后,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但是渐渐的自己会主动去收拾房间了。 解释:暗示,就是不用语言来直接表明态度,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是采取辗转的态度,用打比喻,讲故事的方式将自己的观点巧妙地表达出来。让孩子自己明白,在柔和的氛围下接受教育。 4.动作暗示 周日晚上,已经9点多了,笑笑还是赖在电视机前不肯离开。妈妈并没有出声去批评孩子,而是安静地将笑笑房间的被子铺开,自己也停下手中的工作,上床休息。笑笑看妈妈这样,也飞快关掉电视钻进被窝。 解释:动作暗示就是用行为将自己的态度展现出来。家长在看到孩子写作业的姿势不正的时候,可以对孩子做挺胸的动作,并拿笔写下几个字,让孩子接受这些暗示,他们就会学着你的动作去做。小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亲亲他们,拍拍他们的肩膀,搂搂他们,这些点点滴滴的动作也是对他们表达感情与鼓励的很好的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