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崇祯皇子下落之谜:四皇子隐匿华州大明

 昵称33624526 2016-06-12

mp55299225_1453184226524_1.jpg

文/吉建军

1644年在北京城,是一个颇为复杂的纪年,这一年共有三个年号: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清世祖顺治元年。这一年的三月,大明王朝在紫禁城的烈火中覆灭了。大明思宗朱由检在煤山殉国。

崇祯皇帝自杀前,安排三个儿子逃亡,皇长子、太子朱慈烺,皇三子、永王朱慈炯,皇四子、定王朱慈炤。在三个皇子当中,以朱慈烺最为重要。作为嫡长子、太子,朱慈烺是崇祯皇帝周后所生,是皇位的法定继承人。但是,崇祯皇帝已经死了,明朝在法律意义上已经覆亡。崇祯之所以安排三个儿子逃亡,主要是基于未来微乎其微的复国之考量,因为只要这三个皇子还在,这种复兴就存在可能性,也就有可能延续王朝的血脉。

王朝的覆灭,太子之死

李自成农民军进北京后,三个皇子作为前朝余孽,成为李自成军的重要“客人”。随后,李自成领大军东征吴三桂,就带着朱慈烺兄弟三人,他以此作为招降吴三桂的筹码。

根据《明季南略》记载:自成东出,人见太子马衔尾随后,自成战败而还,失太子。至是,太子下落,遂不可知。

而另一种说法是,李自成战败之后,将太子交给吴三桂后败退。吴三桂建议多尔衮拥立太子为明帝,被多尔衮严词拒绝。吴三桂恼羞成怒,自行拥立朱慈烺为帝,改元义兴,不过这个年号只用了不到一个月,多尔衮入北京,吴三桂带朱慈烺南下,在陕西省山阳县宁家湾,将太子杀死。

而流传甚广的“南北太子案”,无论是多尔衮监国的北方政权,还是朱由崧被立的弘光朝,都认为所谓的“太子”是假。而北方的太子因与长平公主见过面,又是去投奔国丈周奎去的,周奎担心太子连累自己,就将太子交给清廷,而多尔衮以假冒太子之罪将此太子杀死。

而弘光朝也遇到了一个自称太子的人,弘光帝对于这个突然出现的太子以及“皇位争夺者”非常尴尬,严加审讯甚至囚禁,却不敢轻易杀掉。从这一点上来说,弘光帝还是比较仁慈的。不过,这个太子引发了巨大的灾难,也让弘光朝出现了内讧。

有人认为太子为真,也有人认为是假。而左良玉更是以收到太子诏书为借口“清君侧”,打击异己。南明陷入内乱,清廷遂攻下南直隶,弘光朝覆亡。

随后,弘光帝和“太子”被多铎俘获,押解到北京后杀死。

而《石匮书后集卷第四·太子本纪》记载:“四月初三日,先帝梓宫发引,犹命太子出送。十三日,贼与吴三桂战败奔归,太子得脱。被获,打马草者两月,不知其为太子也;走脱,养于民家。

后闻三公主受创不死,命周奎收养,又命择婿配之。太子至周奎家,访问其妹。兄妹见,即抱头哭;街市哄然。周奎不敢隐,缚太子出献摄政王,命都督谢弘仪收管。百姓闻先帝太子尚在,馈送牲牢、礼币者甚众。摄政王恐生他变,命旧讲官谢升识认。升承旨,力言不是。复令宫主认之,宫主见太子,泪下;周奎掌其颊,宫主惊走,亦言不是。遂发刑部拟罪;主事钱凤览力争太子是真,被收即讯。法吏曰:‘易言则生,不易则死’!凤览曰:‘太子是真,断不可易’。竟坐诛死。太子亦即遇害。后数日,谢升于白日见凤览,仆地咋舌而死。”

永定二王之结局

史料永王和定王的历史记载,仅仅在李自成兵败之后,多言不知所踪。《明史》记载:永王慈炤,庄烈帝第四子。崇祯十五年三月封永王。贼陷京师,不知所终。又记载:(崇祯)十七年,京师陷,不知所终。

《石匮书后集卷第四·烈二王世家》记载:永王慈炤,烈帝次子;定王慈炯,烈帝三子;崇祯十年封,未之国。

甲申国变,闯贼入城,获二王于宫中,犹未变服。贼令行君臣礼,二王直立不肯,仅相对一揖;贼发伪将刘国能抚养。四月二十三日,贼与吴三桂战败,跄踉西走,或见挟太子暨二王俱去;又闻匿迹民间,未有的耗。弘光谥永王曰永悼王、定王曰定哀王。

李自成兵败山海关之后,至北京称帝,临行前火烧紫禁城和北京的部分建筑,七月渡黄河败归西安,不久,弃西安,经蓝田、商州,走武关。
从这里不难看出,李自成和吴三桂南下的线路有相当一段是非常吻合的。从北京经蓝田、商州,随后度武关,经秦岭入川、鄂、豫各省。那么,太子和永定二王去了哪里呢?

按照常理推断,永定二王被李自成挟持至陕西,在路上,一定要找寻逃脱的机会。二王是从什么地方走脱的呢?无论是李自成的逃亡路线,还是清廷和吴三桂的追击路线,都涉及到一个最关键的过程,从关中进入秦岭到陕南入川、入鄂这样的路线。

那么,永定二王选择脱逃的地方必然有一定的缘由。虽然说只不过是十几岁的少年,他们选择脱逃的地方,首先要有人接应,其次,要容易走脱。否则,以十几岁的孩子逃亡,被抓回来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那么从北京到山西这一段路上,因为并未有大的战争,李自成走得也相当从容,史料记载,李自成将北京城里搜到的金银细软融成大银饼、金球,一路送到西安。所以,这一段时期,如果永定二王仍然在大顺军中的话,自然没有逃脱的机会。李自成返回西安之后,与清廷大战于潼关,大顺军失利,“自成移西安,自蓝田入秦岭,过蜀道而之襄阳……”

李自成在这一路上的行军路线也已经比较明朗。然而,中间却有一个小插曲。李自成在进军北京时,曾经在陕西华州路泽园村的关帝庙拜谒武圣,在退出西安进入秦岭之后,又一次来到这个村子。

据成书于明末的《华州志》记载,李自成曾在路泽园村的关帝庙寄存了自己用过的大刀,这把大刀历经百余年而不朽,现存于渭南市华州历史博物馆。

那么,根据这条重要的史料记载,李自成败退之后的行军路线基本上可以确定,从华州进入秦岭,而后进入商洛山,从而进入两川和襄阳。
那么,有没有在这个过程中,永定二王脱离大顺军,隐匿起来呢?这当然是可能的。只不过,根据史料记载,定王朱慈炯后来的一些零散记载,显示了他并未在此地出现,而出现在南直隶、山东以及浙江等地。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石匮书后集卷第四·烈二王世家》,对于定王的记载颇多,而对于永王朱慈炤的记载很少。在该记载中,定王朱慈炯出现过好几次,指向他在南直隶、浙江和山东各省出现过,最终结局非死亡而失踪。唯有定王朱慈炤,没有过多的记载,只说明朱慈炤被李自成挟持至陕西后,不知所踪。

mp55299225_1453184226524_2.jpg

朱慈炤最后的归宿

为什么会只有朱慈炯,而无一起逃亡的朱慈炤的信息呢?笔者吉建军认为,有两种可能,第一,朱慈炯乃是周皇后所生,是嫡出的皇子,对于这样的皇子,在太子生死未卜之下,对各方政治势力而言是有很大的利用价值的,至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政治符号;其次,朱慈炯作为一个十几岁的孩童,要逃亡的话,必然选择自己熟悉的地方或者有人接应的地方——太子去了北京,投奔的人就是其外公周奎,又或者南下投奔弘光朝廷,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有他的旧相识的,有可以接应和托付的人。

而作为同父同母的兄弟朱慈炯,除了这两个地方,其他地方并不是他最好的选择。那么,朱慈炯逃脱之后,他的目的地无非就是这两个地方。
而对于庶出皇子朱慈炤而言,去北京与去弘光朝廷,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他一个庶出的皇子,必然无法引起人们的关注,所以,他能去的地方比起朱慈炯而言,就更少了。

朱慈炤会去哪里呢?那么,我们看一下《明史》记载,“(崇祯)帝徘徊良久,回到乾清宫,令人将太子和永王、定王送到外戚周奎、田弘遇家中”,定王被送到外戚田弘遇家中,这是肯定的。

因为朱慈炤的生母田贵妃秀英,祖籍且生于陕西,其父田弘遇在扬州任职,随后田贵妃被带到了扬州。所以,朱慈炤如果按照朱慈烺和朱慈炯的“逃离思维”考虑的话,他最应该也最合适留在的地方,既不是北京,也不是南明朝廷,而就在陕西。

这时候,笔者有幸从《李朝实录》中得到了一个关键的信息,这条信息显示,永王朱慈炤,确实留在了陕西。

《李朝实录》所载来源于清人敕谕,当与满文档案、《清实录》所出同源。但是,当时也有一部分朝鲜李朝史官,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偷偷记录下很多重要信息。

“京陷,田弘遇挟家眷欲南下,周奎鄙之,言:‘江南诸子赦之乎?’弘遇闻,乃迁秦地。”《李朝实录·卷一百二一·外戚》周奎和田弘遇都算得上是外戚,也是皇子的外祖父,周奎的女儿便是周后,而田弘遇的女儿是田贵妃。田贵妃与周后不睦,那么,可以想象,周奎与田弘遇的关系也好不到哪儿去。

关键在于,田弘遇是一个依靠女儿或者美女上位谋取权利的人。在田贵妃死后,田弘遇被崇祯皇帝冷落,于是下江南遍求美女献给皇帝(其中就包括陈圆圆),以求恩宠。然而崇祯皇帝焦头烂额,根本没有闲暇在女色上浪费精力。于是,田弘遇就把陈圆圆献给了吴三桂。吴三桂在当时炙手可热,田弘遇以此讨好吴三桂,足见其精明和投机。

但是周奎的一句话,点醒了田弘遇,大概田弘遇当年在江南搜罗美女,也没少做坏事,当然也没少得罪人,如今逃回扬州,怎么会有好果子吃呢?

《明史 后妃传》恭淑贵妃田氏,陕西人,后家扬州。父弘遇以女贵,官左都督,好佚游,为轻侠。

田弘遇这个人是一个典型的商人,他能上位,靠得是自己的女儿,也就是田贵妃。田弘遇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田敦吉,小儿子田敦艮。但是因为田敦吉不是自己喜欢的妾室生的,于是就不遭田弘遇喜欢。他真正喜欢的是小儿子田敦艮。因为田敦艮这么名字,还是崇祯皇帝给取的。

初,田弘遇生儿,嘱妃求上取名。上弗许。妃言父艰于得子,欲得天宠已压之而,上因将易经随意展开,艮之上九,遂取敦艮。弘遇甚喜,以告科臣孙承泽。泽曰:“此非佳兆也。”弘遇再三问其故,未敢言。未几妃薨,盖十五年七月也。弘遇又问,泽曰:“艮,止也。又上九像曰敦良之吉,以厚终也。是实为妃之兆乎。” (《思陵典礼记》《春明梦余录》《山书》)

又及:顺治元年七月初九日,原戚臣已故田弘遇八岁孤男,原任前军都督府带俸左都督臣田敦吉谨奏为恳恩怜恤孤寡,溥沛皇仁以苏残子事。(原件藏第一历史档案馆)

这些记录显示,田弘遇不仅喜欢小儿子,还给小儿子谋取了职务,与他的职务相当——左都督。那么,他的大儿子田敦吉呢?

据史料记载,田敦吉性格朴实,与骄奢淫逸的父亲田弘遇完全不同。田弘遇得势之后,飞扬跋扈,曾经以一对铁狮子放在京城西安路的宅子门口,以显示其身份贵重。而此时的田敦吉屡次规劝父亲,被父亲呵斥。

田敦吉知道,如果继续这样下去,灾难就不远了(灭门之变不远矣),加上他本身对权贵痛恨之极,于是就看淡世事,在原籍陕西出家当了和尚。

《崇祯朝野纪》载:“弘遇奔亡,遇友人,问之何往。弘遇不言,而敦艮年幼,童言无忌:“吾兄为华州蕴空禅寺僧,往投兄处!”友愤然:“国之大难,不思报而独活乎?”乃执敦艮,告于贼军,见囚于锦衣卫处,旬月以病亡。敦艮无着,不知所踪。”而且最关键的是,田弘遇并没有旅行崇祯帝的托孤,并没有带走自己的外孙朱慈炤。这与周后的父亲周奎献出太子如出一辙。

而田艮吉正好在华州出家,朱四皇子在陕西逃脱之后,第一个需要寻找的人必然是在陕西华州出家的舅父——田艮吉。

朱慈炤华州余生

满清出于政治需要,自入关到顺治二年夏王以前,对明朝宗室人员以诱降、"恩养"为主。清军攻克南京后至顺治八年这一段时间,满清开始对明宗室展开屠杀。自顺治八年至康熙早期,清廷又施以杀抚并用。早在皇太极入口侵掠时代,后金军抓住明宗室王爷一般都弄死,比如德王和鲁王。由山海关入京后,多尔衮开始以招抚为诱饵,在诛杀崇祯帝直系血脉的同时,满清逮到的明宗室假装养起来。清军攻陷南京后,由于明宗室在南中国纷纷被人拥立起兵相抗,满清顿露狰狞面目,接二连三地罗织罪名,很快就把本来"恩养"在北京的明朝十几个王爷均残酷加以处死(包括指认曾经指认崇祯太子为"假太子"的晋王)。直至顺治亲政后,满清对明宗室控制才稍稍放缓,但彼时老朱家血脉至近的"皇族"也没剩下多少了。

那么,滞留在陕西的皇子朱慈炤,会以什么样的结局完成他的人生呢?

朱慈炤不能在关中道上逗留,西安附近是各个势力重点防范的地区,自然也比较危险,他只能往南去秦岭山里寻求庇护,而当时的秦岭峡谷中,特别是李自成败退所走的那条山峪,寺庙鼎盛。朱慈炤如果找不到其外祖父的话,以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而言,又没有自我生存的能力,又不能去人烟较多的城镇和乡村乞讨,最好的方式只能是在这个香火繁盛的地方伴着青灯古佛,了此一生。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在陕西华州,南山上寺庙林立,其中有大明寺、兴国寺、蕴空禅院、潜龙寺等等,是一个香火极为兴盛的地方。

事实上,在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大明镇,这些寺庙目前还有遗迹存在,而最为关键的证据在于,在蕴空山上有一座悬棺,这座悬棺的主人身份颇为神秘,流传下来的法号称之为普乾大法师。

这个普乾大法师之所以神秘,在于他圆寂前后的一系列言行。据当地口口相传的说法称:普乾大法师在圆寂之前早有预感,于是召唤来徒弟们,告诫他们圆寂之后,不宜以佛家舍利之法归葬。要,凿壁为椁,以铁链悬起木棺,并以“生不履清地,死不入清土”为偈子。意思是,他一直在大明寺出家,也不曾出寺,也算是没有走出过大明的土地,死了以后不能让棺木上沾上大清的寸土。

徒弟们遵照大法师的遗言,才有了今天的蕴空山的大悬棺。在这个大悬棺墓葬里面,原本有一座历史久远的石碑,但后来散佚在周边村民家中,内容已不可考。但是有盗墓这曾经打开悬棺,据知情人称,悬棺内有经书若干,更有金袈裟、金印、佛珠等物品,尤为珍贵,丧葬规格并非一般僧人所能比拟。

 作者:吉建军,青年作家,资深媒体人。

本文为作家吉建军授权艺美网进行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艺美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