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香里探师桥

 苏迷 2016-06-12
孙永兴

  “拳打镇关西”“醉打蒋门神”“倒拔杨柳树”,大众传诵的《水浒传》故事,人人能说,个个爱听。精彩的水浒故事,几乎全部集中在此书的前七十回。所以,清初怪才金圣叹修订评注《水浒传》,只选取前七十回,人称“金圣叹腰斩《水浒传》”。腰斩后的《水浒传》,是一种最为流行的版本。
  那么,后面的回目呢?后面的回目,版本众多,有百回本,百一十回本,百二十五回本,七十回后的章节,文学水平都不高,可读性都差,那些故事,也极少在口头流传。直到上世纪30年代,上海滩出现一部《古本水浒传》,一百二十回本的后五十回,见所未见,闻所未闻。通常的,受招安,征方腊,英雄一批批被杀,都不见了。代之的,是根据前七十回线索,英雄们继续展开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事业。情节曲折,文字俊秀,前后水浒风格流畅自然,完美统一,堪称完璧。此书一出,引来评论界轩然大波。有赞赏肯定的,推崇为文学史上的奇迹;也有否定的,斥之为好事者的“伪作”。经评论界研究发现,此书出于常熟师桥中医梅寄鹤之手。梅寄鹤何人?竟有如此翻云覆雨之手、倒海翻江之笔?
  我在百花盛开的时节,前去踏探。师桥,俗称先生桥,是我们这里长江边的弹丸小集市,地处偏僻,很少有人造访。
  公交车只能坐到赵市,师桥还在三公里外。搭乘一卖菜阿姨的三轮电瓶车,在笔直的乡村小路上穿行。麦苗青,菜花黄,边鄙乡村,保持了竹林掩隐、小桥流水的传统面貌,这里一树梨花,那里桃杏绽放,更增添了寻访的乐趣。
  在一座双曲砖拱桥边下车,拱桥正对一条狭巷,顺巷向东,与南北走向的中心街呈丁字形。窄窄街道,寂寥无人,街上老房与新楼间杂,丁字路口有一家店铺,一八旬老翁趴在柜台上打盹。
  老人自告奋勇,领我游览。中心街北端,一河挡住去路。隔河而望,一片广场,两棵古银杏高耸入云,枝叶繁密。树下原有净土庵,当年渔民出海,来此烧香请愿,曾经香火鼎盛。记载:“明末,有宿儒庵内设塾授业,孩子不管交不交束修,均可上学。村民募资建桥,便于学生通行,桥称先生桥,小镇由此得名。”这原是石板平桥,现在改建为水泥平桥。
  过桥,过净土庵遗址,便是长江大堤,船闸高耸。站在闸旁,内河盈盈绿水,闸外长江滔滔。两道江渚,闸外围了个小湖,等待涨潮进港的船只,停泊在湖内。万里晴空,江风猎猎,一派江湖美景。
  回街上,老人说,师桥原是大江南北货物集散地,渔码头,非常热闹,人称“小上海”。随着远洋渔船的迁出,人们改走陆路,闹市便败落下来了。
  我问梅寄鹤的家。桥南百余步,老人指着一幢小楼说:“这就是。”
  梅寄鹤,1898出生,1969去世,世居师桥。1924年,受同学平襟亚之邀,在上海中西书局当了九年编辑。平襟亚儿媳妇是今日台湾著名小说家琼瑶。1933年梅寄鹤出版他写序的《古本水浒传》,称此书是“真古本”,为“澄江梅氏藏本”,即梅寄鹤家藏本。现在有人说是梅寄鹤自己续写的,不知有何根据?到底怎么回事,当事人都已谢世,谁也讲不清。读到此书中“碎剐衙内李应报仇,撞破头颅韩忠殉主”等回目,真是扬眉吐气,荡气回肠。作为《水浒传》众多版本中的一种特殊版本,它将会永远流传下去。
  梅家故宅沿街五间门面,老人说,原来后面有七八进深宅,旁边侧巷叫梅家弄,古宅称梅厅。当年梅寄鹤在第一进大厅内坐堂门诊。梅先生与店铺老人是熟识的老邻居。现在沿街一进改建为小楼,后面只剩一进老房,梅寄鹤小儿子外出打工,家中无人。梅家曾是世家大户,偏僻小镇,民国初年,家藏一部孤本通俗小说,是极有可能的。在浩渺的长江侧畔,一位久走江湖的郎中,续作《水浒传》,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
  我步行回赵市,“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一路百花飘香,春光融融。俗语:骊珠藏碧海,俊鸟出深山。师桥这个偏远小镇,除了梅寄鹤,还有多少高人等待我们去发现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