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芬兰魔坦BT42

 cat1208 2016-06-12




2015年年底上映的《少女与战车剧场版》堪称票房黑马,上映以来已经拿下了22亿日元的票房,战胜了小圆和轻音,成为了日本深夜动画剧场版的第二高票房,仅仅次于“邪教”LL,一部军武向萌系作品居然能有这样的成绩,虽然离不开前期动画等作品的铺垫,以及自身的极高质量,但也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在这部动画中,德系的虎王、虎式和豹G,美系的谢尔曼,英系的丘吉尔和十字军,以及苏系的T-34、KV-2与斯大林2等等层出不穷,而且建模精致,让观看的军宅们大呼过瘾。但是许多人看完全片,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是“芬兰老司机”继续高中的BT42,这其中就包括军武小编本人,今天我就给大家聊聊BT42,这辆神奇的魔改坦克与它背后的故事。

 


熟悉二战历史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电影中芬兰风格的学校“继续高中”名字中的“继续”二字来自于二战中发生在苏联与芬兰之间的“继续战争”,这场战争是1939年冬季战争的继续,芬兰为了能够夺回在几年前失去的卡累利阿而与纳粹德国结盟。趁着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芬兰也趁势向苏联进攻,占领了卡累利阿地区,而在几年之后德军在东线战场上连战皆败,斯大林终于腾出手来,又将卡累利阿抢了回来。




不过可能担心重演1939年苏联军队的尴尬“胜利”,苏联并没有扩大战果,而是将战线恢复到继续战争之前的状态。芬兰,这个北欧小国在两次战争终究还是失去了百分之十以上的国土,但是它的人民所表现出来的勇气与曼纳海姆等国家领导人的智慧,还是为它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冷战时代,它能够接受到来自于东西方的援助,而且美苏领导人多次曾在芬兰会晤,这些显然都是二战中的表现带来的“遗产”。

 


▲听到俄国人提议“冬季作战”,芬兰人笑而不语


话归正传,我们先说一下BT42这辆坦克的来历。由于在1939年的冬季战争和继续战争初期,芬兰军队缴获了大量苏军遗弃的BT-7快速坦克,而此时的芬军装甲部队也正是靠着这些缴获的苏联坦克作战(主力为T-26和BT系列,后期也使用缴获的KV-1和T-34)。




由于苏军开始广泛装备T-34,芬兰人手上的BT-7此时已经开始显得过时,难以对付苏军新式坦克,此时的芬兰人突然想起仓库里还有一批英国在冬季战争爆发时援助给芬兰的QF Mk.II型4.5英寸(114毫米)榴弹炮(芬军制式型号为114H/18,英国赠送24门,后芬兰又向英国购买了30门),很快,将114毫米榴弹炮搬到BT-7上的方案被提出,芬军高层也觉得这个计划可以尝试,便指示芬兰国营兵工厂展开改造工作。


 


芬兰人没有对底盘做太多改动,保留了原来的克里斯蒂式悬挂系统,这种轮履两用的底盘在使用履带行驶时最大速度为55km/h,而使用负重轮在公路上行驶时为75km/h,用履带行驶时,用操纵杆操纵履带转向,而使用负重轮行驶时,改用方向盘操纵第一对负重轮转向。

 


▲两次世界大战中间一张

BT快速坦克的宣传照


从侧面也反映了继续高中的车技并不完全是夸张,似乎俄国人对于坦克飞跃一直有种难以解释的“情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见到俄罗斯坦克手在最新式坦克上表演这种特技。

 


▲BT42出发前驾驶舱的状态,可见此时方向

盘与转向轴分开放在了一边,坦克使用两根操

作杆控制左右履带前进

 


▲BT42被潘兴撞进了沟里,

丢掉了履带,卍解!

 


▲拿起方向盘安好,

老司机要发车了!

 


▲“什么,履带断了还能跑?”

对手的表情是懵逼的


据记载,诺门罕之战中,日本关东军的反坦克炮手在面对BT坦克时也曾与潘兴车组有相同的体验。


为了安装114毫米火炮,芬兰人特别设计了一个巨大的方型炮塔,虽然看似巨大,但由于炮塔内需要存放炮弹和分离式药筒,使得内部空间还是相当局促的。而且这种炮塔的旋转和俯仰调整需要两名乘员配合进行(左边的炮手只能把炮塔向左旋转90度,向右旋转需要车长进行),在反坦克战斗中还是有些不利的。

 


▲BT42拿下一血之后,炮手兼装填手Aki的吐槽。

分装弹药、榴弹炮的巨大炮尾结构再加上无线电

让炮塔显得非常拥挤,现实中车长Miko一定没有

空间让她展示自己的琴技


作为一种应急产品,芬军装甲兵团下属的突击炮营共装备了18辆改造而来的BT-42,经过短暂训练后,很快将其投入前线战斗。1943年9月,芬军使用BT-42支援步兵在斯维尔河地区的战斗,114毫米榴弹炮抵近苏军碉堡和防御工事射击,效果十分显著。但是,苏军很快叫来了航空兵支援,在苏军强击机的威胁下,BT-42不得不暂时撤出阵地。




在战斗中,芬军的BT-42遭遇了苏军的数辆T-34,BT-42首先向其开火,但是并没有对T-34造成伤害。而苏军车组很快反应过来,对芬军发起反击,一辆BT-42当即中弹起火,后被乘员抛弃。


为了应对苏军坦克的威胁,芬兰国营兵工厂引进了德国人提供的空心装药破甲弹(HEAT弹)技术,但在实际战斗中芬兰人发现HEAT弹并没有表现出预期的效果。随着德国从1943年底开始向芬兰提供三号突击炮,反坦克的任务基本交给了三突,BT-42暂时退居二线,承担自行榴弹炮的任务。



到了1944年6月,卡累利阿战役爆发,苏军45万人大兵压境,缺乏装备的芬兰军队只得再将BT-42送上前线战斗。在芬兰东南部的中枢城市维堡(现为俄国城市),BT-42与装备T-34和KV-1坦克的苏军遭遇,BT-42反坦克能力薄弱的问题再一次暴露出来,经过一场苦战,芬军损失8辆BT-42,剩余的BT-42只得跟随步兵撤退。维堡战役结束后,所有的BT-42被全部退役,目前仅存一辆保存在芬兰的帕罗拉坦克博物馆内。

 


负责任的说,这种用缴获和援助的武器拼装而成的临时型装备在各个国家都出现过,不仅仅是芬兰这样没有完整军工产业的小国,就是美国、苏联和德国等“大户”也有参与,不过像BT42这样靠着一部二次元作品而名声鹊起的坦克实在不多见,另外,现在在模型市场似乎只有田宫曾经推出过BT42的模型,靠着这次剧场版的东风,大卖了一批,所以说这部动画真正的赢家其实是老田?

 


说完了坦克本身,再说一下开坦克的人,根据小编考证,车组三人的原型都是现代芬兰的名人,其中二人还是知名赛车手,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BT42跑得如此任性了。

 


车长Mika原型是芬兰F1车手米卡·哈基宁,1998及1999年F1车手冠军。在日本似乎和师弟基米·莱科宁共享“北欧の貴公子”及“白夜の国の王子様”的绰号。(日本特有的中二命名品味)



▲其实还有一位在1999年接替受伤的舒

马赫为法拉利效力的F1赛车手(即米卡·

萨罗 )和哈基宁同名,但名气小一些。

两位Mika,左为哈基宁,右为萨罗


既然提到了车组成员,那么就不能不提继续高中的处刑bgm——《萨基雅尔维的波尔卡 / Sakkijarven Polkka》,这几乎可以被称为芬兰国歌一样的曲子,剧场版动画中用它和岛田小萝莉的《博科熊之歌》再一次证明了这样的真理——当我的bgm响起的时候,没有人能够存活!


这首芬兰民谣可以说是全片的一大亮点,旋律欢快而多变,使用芬兰传统乐器康特勒琴伴奏,在冬季战争和继续战争中,芬兰军人经常在休息的时候席地而坐,围绕篝火,用康特勒琴伴奏,演唱各种民歌小调缓解战争中的压力,其中S?kkij?rven Polkka正是其中最为知名,传唱最广的一首,成为了芬兰人在战争中的共同记忆,因此动画将其作为继续高中的主题曲可谓是名至实归。


另一首广为人知的《甩葱歌》其实是一首来自芬兰的波尔卡(Polka、Polkka)舞曲,是首都赫尔辛基的地方歌谣。1930年代由Eino Kettunen以东欧地区传统的波尔卡调子写成的。


除此之外,在继续战争中,S?kkij?rven Polkka还发挥了一种令人难以想象的功能。战争开始时,苏联从维堡撤退时留下了大量的地雷,地雷使用无线电遥控,内置三个音叉,当一个特定的音符组合通过无线电播放时三个音叉同时震动,引爆地雷。芬兰军队以及芬兰广播电台发现,S?kkij?rven Polkka这首曲子的曲调快,音符变化丰富,使用与地雷同一频率播放的时候可以用来排雷。于是便使用移动播放车在维堡附近从1941年8月到1942年2月连续播放了1500次。(当地野生动物的内心一定是崩溃的)



▲其实小编第一次看剧场版的时候,以为

车长的原型是如下这位。【您的好友诸

葛琴魔已上线】(大雾)

 


▲炮长Aki原型是芬兰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

一个多次荣获戛纳大奖,嗜烟如命的芬兰男人

 


▲司机Mikko原型则是拉力车手米科·希尔沃宁

 

考虑到芬兰优良的赛车文化以及全球媒体有意无意“妖魔化”芬兰人的驾驶技巧的习惯,所以……你懂的。

 



▲哎呀,看完了上面两张图再看

最后一张……嗯,动画非常写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