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霸史,指的是记载称霸一方、割据一地的非正统政权历史的史书。 霸史这一名称,最早见于 《隋书·经籍志》中,《隋书·经籍志二》中说:'自晋永嘉之乱,皇纲失驭,九州君长,据有中原者甚众,或推奉正朔,或假名窃号。……当时臣子,亦各记录。后魏克平诸国,据有嵩、华,始命司徒崔浩,博采旧闻,缀述国史。诸国记注,尽集秘阁。尔朱之乱,并皆散亡。今举其见在,谓之霸史。' 霸史的代表之作是《十六国春秋》,这是北魏年间崔鸿所著的一部霸史,也是研究十六国史的重要材料。《隋书·经籍志》将史部区分为十三类,而有关十六国史的著作大都列入霸史类。 《十六国春秋》,是一部专门记载十六国(公元304~439年)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作者是北魏的崔鸿。十六国时期,历史上又称为五胡十六国。西晋末年,经历了”八王之乱“的西晋政权无力控制北方的局势,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族(历史上称为五胡)相继建立了16个地方割据政权,他们是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国、成汉等,史称十六国时期。崔鸿根据各国原有的史书记载,加以综合汇编,最终成书一百卷,序例一卷,年表一卷。 《十六国春秋》一书的历史价值很高,后世编纂《魏书》、《晋书》等,均将此书作为重要参考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