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代及其以前出土玉蝉研究(二)

 文海智士 2016-06-13

第二节、 商周时期出土玉蝉的发现与分型

商周时期的玉蝉主要出土于中原的墓葬中,但都只是零星的发现,不似石家河文化那样集中大批的出土玉蝉。这一时期的玉蝉在殷墟的各墓葬中有较多发现,可能主要是因为殷墟是商代后期的政治中心,此地使用玉器比较普遍;再者,也可能和在此地进行考古工作做的较多有关系。

玉蝉在商代前期的遗址中出土数量非常少,根据考古资料,只在二里岗遗址发现了 3 件,其中二里岗上层一期出土有 2 件,二里岗上层二期出土有 1 件。

3 件均未穿孔,玉质有青、白色两种。二里岗上层一期的 2 件玉蝉都是片雕,仅雕刻出蝉的外形轮廓,额部向前突起,额的两侧又向两边凸起,像作两眼,蝉体两边呈波纹状,尾部中间内凹,双翼收合(图 6-1)。



二里岗上层二期出土的玉蝉比一期的两件更加简单,头宽尾尖,蝉的胸部用两条阴刻线剔地阳起一凸棱,将蝉身分为三部分,头部前额突起,双目近椭圆也向上突起,双翼向外微翘,长约 4.5 厘米。

商代中期的玉蝉只在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了一件,标本 T13:68,材质为黄色软玉。蝉体近似椭圆形,额部向前尖突,两眼凸起呈圆形,胸部用两条阴刻线成一凸起宽阳纹,两翼闭合,用简单流畅的阴刻线条来刻画双翼上的脉络,两翼尖之间露出略长的尾尖,额部钻有一向下的小孔,长约 3.3 厘米(图 6-2)。

商后期和周朝的墓葬或遗址中出土玉蝉数量则相对较多,周朝玉蝉造型主要是承袭商后期的风格,直到东周时期在造型上才有所突破,在此将商周出土玉蝉一起进行分类研究。从目前发表玉蝉资料较为充分的来看,玉蝉的造型根据精细程度不同,将其分为四型:

A 型 多是圆雕作品,写实性强,不仅表现了蝉的背面,也刻画出了腹面。山东滕州前掌大北区商墓 M4 的盗洞中发现一件,可能是盗墓贼落下的。标本盗 4:1(图 7-1),额部向前突起呈圆形,胸部较短刻有两道阴刻线,双翼收合,用 Y 形的阴刻线表现,腹面前端两侧刻有两个圆角三角形,紧接着用弧形阴刻线来表示腹节。

山东滕州前掌大商周墓地 M119 是西周早期墓,出土玉蝉两件。标本 M119:13(图 7-2),玉呈碧绿色,玉质上等无杂质。圆雕,平背,鼓腹,头端尖吻,两侧有一对凸起的双目,头下部刻有两组阳纹呈槽状,像是嘴,嘴上有一穿孔,双翼窄长收和,头和胸部之间刻有两道凸弦纹,腹部用一连弧线纹表示雄蝉音盖和数条弧线表示腹节,长 3.2、宽 1.3、厚 0.8 厘米。



妇好墓:52(图 8),玉蝉呈翠绿色,额部略向前突,两眼凸出于头部两边,胸部用阴刻线剔地阳起,双翼收合,翼上的脉络用阴刻线来表示,两翼尖间露出尾尖尾尖。根据材料的表述,对蝉足有刻画。长1.9厘米,厚0.8厘米。


B 型 基本为半圆雕,主要表现的是背面观的蝉,包括头部、胸部、双翼和带腹节的腹部。江西新干商墓 XDM:672(图 9-1),玉质为绿松石质,头部前额向上突起,两眼外凸呈三角形,位于头部靠外侧,胸部收缩向内凹陷,两翼短小呈收拢状,腹部较长,刻有人字形的阴线作腹节。在蝉的额部斜钻有一孔,穿过腹部。长4.6、宽2.0、厚1.5厘米。

山东济阳刘台子西周六号墓,有 4 件玉蝉出土。标本 M6:118 呈白色。双目近圆形,嘴微张,头、胸、腹部用一道阴刻线区分,两翼闭合。尾部钻有一孔。长 2.4、宽 0.8、高 0.9 厘米(图 9-2)。


C 型 较 B 型更加简单,只是雕刻出蝉的轮廓形态,主要是对蝉的头部和双翼进行表现,没有刻画出腹节。山西灵石旌介村商墓有 2 件玉蝉出土,造型大致相似。标本 M2:72,蝉体近似倒三角形,头部外侧两端为双目,胸部用简单阴刻线表示,两翼闭合,尾尖稍突出于两翼尖。在头部中间钻有一斜向腹部的小孔(图 10-1)。

山西天马—曲村遗址出土有玉蝉 6 件,这些玉蝉出土时散置于墓主人的腹部、胸部等处。玉呈褐色或青绿色,半透明。头宽尾窄,双目在额部两边突出,用单线纹刻画出双翼。头尾两端有一孔贯通,穿过腹部。标本 M3l:62,长 3.9厘米、宽 2.35 厘米、厚 0.9 厘米(图 10-2)。


纳入此型的还有1969年在河南安阳殷墟武官村北地发掘的祭祀坑228中出土的 1 件玉蝉,1953 年在安阳大司空村商墓中发现的 4 件玉蝉,1969 年至 1977年在殷墟西区墓葬中出土有 6 件玉蝉,3 件可以纳入此型。

D 型 雕刻更加简单,仅是外形轮廓与蝉相似。1987 年时在安阳郭家庄东南发掘的殷墓中出土有 1 件玉蝉。标本 M1:8,蝉身呈扁平形,蝉体有头部和双翼构成,头部似梯形,其上的两眼向外凸起,头上钻有一单面穿孔。除了头部仅有双翼,没有对腹部和尾部进行刻画(图 11)。


到了东周时期,玉蝉的形制有一些变化,出现了一种蝉形佩。绍兴 M306 中不仅出土有 1 件玉蝉,而且还出土了 6 件蝉形佩。佩的头呈方形,尾呈弯钩状,从形态来看像蝉,不过其身体都是向一侧弯曲的。佩的两面用浅浮雕和阴刻的卷云纹来作纹饰。其中较特殊的一件是一面为浅浮雕,另一面仅有极浅的阴刻线,大的长 5.9 厘米,宽 2 厘米,小的长 3.1 厘米,宽 1.3 厘米(图 12)。



综观商周玉蝉,从造型来看,无论精细与简单,主要突出表现蝉的两眼和双翼。从表现技巧来看,蝉的两眼大多是用凸雕的手法,显得其向外突出;胸部一般是用阴刻线剔地隐起作阳纹;两翼多是用阴刻线刻画,有的在翼上用阴刻线作翼的脉络。多圆雕或平面雕,嘴下常有一穿,形象生动。在史前时期,玉蝉最为发达的是石家河文化,石家河文化玉蝉与商周时期玉蝉的某些共性,已使人们认识到两者的渊源关系。

商周玉蝉对史前时期石家河文化既有一些继承,也有一些发展。

在此将二者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从造型来看,商周玉蝉对石家河文化的 B型玉蝉具有明显的继承牲,即着重表现蝉的背面,它们的额部前突,头部有凸起双目,胸部用阴刻线装饰,双翼收合,以及腹部尾部是尖圆的,但主要表现蝉的头和双翼。而且,在玉器雕刻工艺上两者也具有共同点,两眼大多采用剔地阳起的手法来刻画,或者是用阴刻线勾出圆形;胸部也采用阴刻线来装饰,

因为阴刻线之间距离较近,所以看起来像是阳纹;双翼往往也采用阴刻线表现,有的还用阴刻线来刻画双翼的脉络。商周玉蝉不仅继承了石家河文化的特征,而且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些发展和

不同。首先,石家河文化中 A 型极具有写实风格的蝉在商周玉蝉中位出现,对玉蝉背面进行表现时,商周玉蝉更为简单,没有写实性。其次,就蝉体的细节表现而言,石家河文化玉蝉的前额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瓣状,一是尖突状,而商周玉蝉的前额一般是稍微向前凸起的尖突状;石家河文化玉蝉的两翼尖之间的间距是蝉体最宽处,而且翼尖大多是往外或略往上翘,让人感觉是静中有动,而商周玉蝉的最大宽度一般是两眼间的距离。最后,除了单面片雕外,商后期还出现了圆雕玉蝉,不只表现出了蝉的背部,而且还表现出了蝉的腹部,这和大多是雕于玉片上且反面光素的石家河文化玉蝉大有不同。以上论述它们之间的不同则意味着是商周时期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念对玉蝉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节 两汉时期出土玉蝉的发现与分型

由于秦代出土玉蝉非常少,具有代表性的有两件,一件是国家文物局的藏品,一件是西安博物院的藏品,不论是形制还是功用均沿袭东周时期,在这里不作研究。

汉代盛行厚葬之风,大量使用葬玉,其中多用玉蝉作为口含物。根据目前发表的考古材料来看, 两汉时期蝉形口含的质地虽多种多样, 但主要还是玉质的。在地域分布上,汉代玉蝉主要出土于陕西关中地区和江淮地区,河南、河北也有一定数量的发现。考古发现的玉蝉从雕刻精细程度上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类型:

A 型 雕刻精美,基本属于圆雕,对蝉的头部、胸部和双翼都有表现。蝉的双目突出,头、胸和双翼用阴刻线刻画。头部与蝉身之间用阴刻线刻出明显的分界线,即表现为胸部, 双翼多突出于尾部。根据对蝉的腹部是否有表现,此类型又可细分为两亚型:

Aa 型 完全的圆雕作品,从背面观蝉体雕刻细致, 腹部也呈弧形隆起, 而且还刻出了腹节。主要以洛阳商业局 M4904(图 13-4)出土的 1 件、河北阳原三汾沟出土的 1 件 M9:126(图 13-3)和河北定县北庄汉墓出土的 2 件玉质标本26、27(图 13-1、图 13-2)为代表。

Ab 型 蝉的腹部基本是光素的,主要表现蝉的背面。如西安财政干部培训中心汉墓出土了 1 件 M22:88(图 13-6)和陕西咸阳马泉镇西汉空心砖墓出土了1 件 M3:6(图 13-5)。


这种类型的玉蝉发现数量较多, 玉质良好, 雕工精美, 是汉代玉蝉中的艺术佳作。

B 型 雕刻比 A 类简单,着重表现头部和双翼,额部微呈弧形,基本平齐状,两眼大多不太凸出。胸部是用一两道阴刻线刻画, 翼尖和尾部多数等长,腹部平整光素,整体近似心形。此种类型的玉蝉并不多见,主要以陕西西安北郊枣园汉墓第一次发掘的 2 号墓标本 30(图 14-1)第二次发掘的 2 号墓标本 15(图14-2)、山东济宁师专西汉墓(M4:1)(图 14-3)和作为代表。


C 型 雕刻简略,形态近似蝉形。 蝉的头部雕琢相对简单,仅用数刀阴刻线表示,头和胸部的分界线也只用一道阴刻线作一区分,蝉背部的双翼是用 Y 字形的阴刻线表示。这类玉蝉平面多呈倒三角形, 发现数量很多,主要以徐州后楼山西汉墓出土的 1 件( 134)(图 15-1)、西安未央区房地产开发公司汉墓(M6:20 )(图 15-2)、陕西华阴东汉司徒刘崎墓(M1:136)

(图 15-5)、山东临沂金雀山( M28:73)

(图 15-3)及陕西西安北郊二府庄(M3:2)

(图 15-4)出土的玉蝉等为代表。


两汉玉蝉与前代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蝉的材质,汉代时使用的玉多以产于新疆的和田白玉为主,玉质温润有光泽,且无杂质。第二,汉代玉器雕刻手法多是“汉八刀”,玉蝉为典型的“汉八刀”风格。“汉八刀”主要是以对称、相背为走刀手法,此刀法看着虽然只有寥寥数笔,但是形神兼备,简洁有力,几乎是刀刀见锋,线条以直线为主,偶有弧线。汉代的玉蝉总体略大且薄于前代,采用的刀法简练,浑然有力。此时期的蝉多为扁平形,中间厚,两边薄,有平头型和圆头型,两眼向外凸起。蝉的各部位仅用数刀雕刻,刻画腹节的横纹宽窄相等。双翼与尾部呈三角形,出锋尖。这种“汉八刀”的雕法,体现出当时精湛的雕刻技术。第三,汉代玉蝉绝大多数是没有穿孔的,为丧葬用的口琀。


下期更精彩,敬请期待:

玉蝉的分类及其社会功能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