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从临深履薄中操出。
光明坦荡的节操,是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培养出来的;扭转乾坤、治理国家的才能,是在时时刻刻谨慎小心的磨炼中积累起来的。
三国时候的诸葛亮,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有许多成语典故与他有关,形容一个人聪明时可说他如诸葛亮一般神机妙算,并有“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之说,三顾茅庐说的就是刘备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的事情。杜甫有《咏怀古迹》咏叹诸葛丞相:“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另外一首《蜀相》这样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两首诗,可谓概括了诸葛亮一生事业精要。
刘备欲成就一番大事业,苦于找不到一位有大才干的人辅佐。后来听人说诸葛亮十分有才干,刘备顿时起钦慕之心,决定请诸葛亮来辅佐自己。刘备年龄比诸葛亮大许多,属于诸葛亮父辈人。但是对这个比自己小许多的诸葛先生,刘备却十分尊敬,以求贤若渴的态度去拜访诸葛孔明。第一次没有遇见孔明,第二次孔明依然不在家,刘备没有放弃,继续去拜访诸葛亮,第三次刘备终于遇见诸葛亮。刘备的一片诚恳打动了诸葛先生,从此之后,诸葛亮竭尽一生所能兢兢业业辅佐刘备,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刘备死时,将自己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说能辅佐就辅佐他,假如刘禅不才,不值得辅佐,那么诸葛亮可以取代刘禅。刘备临终遗言更将诸葛亮紧紧抓住,使诸葛亮耗尽心血,竭尽所能辅佐刘禅。他在给刘禅的《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诸葛亮切实履行自己表中所说,兢兢业业,不曾有丝毫松懈。他不为自己谋富贵,虽然身为丞相,家中却没有积攒什么财富。一生谨慎,责任在身,无丝毫懈怠,正是如此精神使诸葛亮建功立业、济世安邦,成就了他千古良相美名。
三国时候的诸葛亮,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有许多成语典故与他有关,形容一个人聪明时可说他如诸葛亮一般神机妙算,并有“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之说,三顾茅庐说的就是刘备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的事情。杜甫有《咏怀古迹》咏叹诸葛丞相:“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另外一首《蜀相》这样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两首诗,可谓概括了诸葛亮一生事业精要。
感悟:老人言是老祖宗用血泪和脑浆写下来的忠告。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为什么他们会落得如此境地?究其原因,还是对老祖宗留下来的处世之道悟得不深。有句常常在我们耳边响起的俗话说得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们经过的事多,走过的路多,接受过的历练多了,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就深刻得多了。这些口耳相传的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去领会。老人言不是教你违心、虚伪、奸诈地迎合别人,钻空子,占便宜,而是告诉你做人做事如何掌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不吃亏。“老人言”看似自言自语,却是人间至理,老人言堪称“不立文字的经典”。老人言虽然已经很老很老了,比我们的爷爷的爷爷还要老,但是仍然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散发着自然的清新气息。因为老人言从生活中来,经历了时间的洗礼,最大程度地回避了各种思想毒素的污染,可以谓之最纯粹的智慧。文/单眼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