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晃十多年,深圳为什么未能直辖?与广东省政府参事魏达志教授一席谈

 齐一摄现美 2016-06-13

一晃十多年,深圳为什么未能直辖?与广东省政府参事魏达志教授一席谈

 

胡文

 

“文过是非”按语:这一追问是广东省政府参事、深圳大学教授魏达志提出的。一个月前,在4月26日平湖海源城“新产业新机遇”高峰论坛上,魏达志提出了这一问题。一个月后,在“别让华为跑了”引发一系列高度关注之后,这一问题更值得探讨。早在2014年8月26日,“文过是非”发表《深圳,你还需要直辖吗?》一文,文中明确提出:深圳不直辖,意味着深圳必须更加决绝地抛弃粗放发展,放弃土地财政幻想,真正地在紧约束的条件下,实现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在与魏达志教授围绕着这一问题的讨论之中,相关看法不谋而合。

 

一、快速崛起的中国需要什么?

 

魏达志深有感触地说,早在2003年10月17日,我接受《亚太经济时报》采访,次日该报头版刊登《八大基石挺深圳“申直”》,我当时提出的8条理由,到现在都没有觉得过时,但是为什么对深圳呼吁了很多年的直辖,中央却没什么动静呢?

 

其实, 如果我们站在全球视野、国家需求、深圳担当这个维度来看,这个问题已经可以清晰作答。因为中央解决深圳直辖市的问题,仅仅是解决了深圳区域面积过小、行政级别偏低的问题,对国家而言多一个直辖市少一个直辖市对于当前的整体发展无足轻重、意义不大;而深圳的模式创造,却是中央对特区的重大冀望,不仅可以为中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提供了具有全局意义的示范模块,而且可以发挥特区的经济中心城市作用。前者仅仅是对深圳本土发展有利,而后者却是不仅对深圳有利,对于国家而言,不仅更加有利,而且贡献更大。

 

二、中国崛起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魏达志认为,放眼全球,美国2015年的经济总量是17.96万亿美元,中国同年达到10.86万亿美元,在过去的5年中国与美国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呢?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占美国的比重是39.2%,还不到40%,但是到了去年,这一比重到达了60.33%,5年提高了20%多,平均每年提高4.22%,如果照此计算,可以预测中国达到美国目前经济总量的水平,可能为时不远。因此,美国围堵中国,重返亚太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再看全球排行老三的日本,2015年经济总量是4.12万亿美元,但与中国相比,日本在2010年占中国经济总量为93.9%,差不多94%,虽然输给中国,但是中国赢得也不大。但到了2015年,日本经济总量只占中国的38.1%, 5年下滑了55%以上即一大半,平均每年下滑达到11.16%,这个下滑速度是惊人的,日本跟中国总量的比较,在过去5年当中,相当于一年一个超跌停板。因此,日本的种种配合美国动作的意图也十分明显。一个事实是,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的确让全世界惊讶。

 

但是我们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中国2015年人均GDP是8280美元,在全球只能排到第74位。我们面临中等收入陷阱,我们面临经济发展的爬坡过坎,我们面临结构的转型阵痛等等。目前在中国所有最需要做的事情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实现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崛起。包括人均GDP要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包括中国需要打造和伦敦、纽约能够三足鼎立的金融中心,所以我们不但总量要上去,发展模式也要上去,深圳需要思考的使命担当就是,特区在国家战略性需求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提供什么样的支撑?

 

三、深圳创造的模式是什么?

 

因此,这么多年呼吁深圳直辖为何无果?魏达志说,因为一旦让你直辖或者扩容,就很容易导致深圳再次获得粗放式的发展机遇,中央并不想给你这个机会,不如将你深圳圈在这个小小的地方,逼你集约发展、外溢发展。我想,这就是中央的深意。

 

在魏达志看来,自从深圳经济特区创办以来,就肩负着国家道路与深圳探路的使命,就承载着国家需求与城市责任的担当。目前深圳已经创造的两个在全国绝对领先并可以用数据支撑的发展模式:

 

第一个就是创新发展模式,因为深圳的国际PCT专利2015年达到1.33万件,总量占到全国的46.9%,接近一半,深圳的有效发明专利占到全国的1/10……诸多数据证明,这种模式已经形成。

 

另一个就是深圳已经形成的集约发展模式。深圳的土地面积仅仅是上海的30%,广州的26%,北京的11.9%,而且还有一半以上是生态和绿化用地,在这种背景下,深圳创造的地均产出每平方公里超过8亿元的人民币,却是上海的2.61倍,广州的3.6倍、北京的6.2倍。在中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崛起的过程中,深圳这种可示范、可复制、可辐射的一种模式,无疑要比成为一座直辖市的意义大得多。这种模式创造,将不仅仅创新中国城市发展史的奇迹,而且将创新世界城市发展史的奇迹,她将成为证明中国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家走向未来正确道路的一个典型范例。

 

四、华为中兴的扩张意味着什么?

 

在与魏达志教授的交流中,我们取得的共识是,无论是华为落子松山湖,还是中兴进军河源的过程,都是这些世界级企业自身的扩张,早先进行全球性布局都没有引起震动,难道在珠江三角洲的城市群布局,反而引起一些人的恐慌呢?深圳人的胸怀和自信哪里去了?

 

这种布局既是这些超级大企业的全产业链布局,也是总部与基地的分立型布局,还是市场要素配置的区域性布局,其本身是市场经济配置资源作用的结果,也是政府从事区域经济合作与带动发展的结果。这是因为,在中央与广东省的眼里,深圳如果不能与莞惠以及河源、汕尾进行经济合作与辐射,还要你这个经济中心城市干什么?而且深圳辐射、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是“双赢”而不是周边城市的单赢,是“多赢”和“共享”。这从深圳市长许勤的回应中表达的十分清楚。因此,在深莞惠的基础之上,以深圳为龙头、包括深莞惠河汕在内的C5都市圈的概念已经生成。在华为、中兴等企业扩张之中,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我们为这些企业创造的环境怎么样?为这些企业提供的公共服务怎么样?我们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只要放开视野,无论是观察深圳,还是观察华为、中兴,都不难得出客观、理性与科学的结论。

 

五、深圳未来还能创造什么?

 

魏达志说,今年4月6号,英国伦敦金融城著名的伦敦智库集团,公布了“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国三个城市排在前20,这就是排名第4的香港、排名第16的上海、排名第19的深圳。深圳排名从2015年排名第23位跃居到第19位。美国在前20的金融中心中占有5席,分别是纽约、旧金山、华盛顿、波士顿、芝加哥。排名第1的是英国伦敦,但是前20当中,它只有这一个城市。因此,中国的崛起,必须要打造一个全球性的、能够与伦敦和纽约比肩的金融中心。

 

马兴瑞书记到了深圳,为深圳算了一笔帐,提出到2020年,深圳经济总量要达到2.6万亿元,2015年上海的总量是接近2.5万亿元。若以2015年的城市总量为基数,深圳与新加坡的差距大约是2年,与北京的差距大约是3年,与上海的差距大约是4年,与旧金山的差距大约是5年,深圳2015年GDP达到1.75万亿元,按照2015年平均汇率美元兑人民币6.2288计算,深圳大概可以排到全球国际排序的第37位或者第38位,这就是深圳当前的整体状况。

 

本来深圳完全可以和香港联手一起打造全球第三号的金融中心,即共同形成一个全球资本配置模式和全球性的金融高地,可惜香港不积极。但这是国家崛起的需要,是香港与内陆共同发展的机遇,是香港与内陆共同繁荣的需要。目前,前海注册的企业实现了爆破式的增长,如果深圳前海建得稍微快一点,即便在香港不参与、不积极的情况下,深圳也一定能够成就这个金融中心,成就一个全球资本配置模式。为什么?因为这背后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强大国家的强力支持。

 

毋庸讳言,在深圳36年的快速奔跑中,在教育、医疗、交通、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形成了诸多短板,在原特区内外、东西部之间也有着不平衡。这些问题,自然也必须用发展的方式来解决。深圳在这些方面开始发力,前景不可限量。

 

(题图照片:陆颖 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