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浩然:曲折多舛的影视缘(三)

 闻诗人 2016-06-13

 浩然:曲折多舛的影视缘(3)
   
                                           梁秋川

 


               《金光大道》《艳阳天》:轰动影坛终留遗憾


           
     “文革”中后期,1973年,《艳阳天》由著名导演林农执导,被长春电影制片厂再次改编并拍摄成电影。张连文、郭振清、马精武、浦克等著名演员在影片中饰演重要角色。影片上映后虽然受到广泛好评和欢迎,但在拍摄前后及拍摄过程中,困难重重、阻碍重重,受到许多非议和挑剔(导演林农被指责为反对“三突出”创作原则,将影片主人公萧长春拍的不够高大),而且由于当时的氛围加之其他一些因素,影片的改编和拍摄质量都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艳阳天》上映后,导演林农、孙羽一鼓作气,又把浩然的另一部长篇小说《金光大道》搬上银幕。电影《金光大道》拍摄完成了上、中两集(拍摄中集时,林农因另有重要题材,改由孙羽独立执导),在改编、摄制过程中也遇到重重困难,仅上集的剧本就写了十五稿,前后达一年之久;中集的拍摄也经历了许多有惊无险的过程。浩然的挚友杨啸也为剧本的写作付出了相当的艰辛和宝贵的时间,亲自进行过全面的修改。尽管有诸多的困难,但影片改编、拍摄的质量还是很高的,因其真实感人,公映后反响强烈,轰动了影坛。张国民、王馥荔等青年演员因这部影片一举成名。初上银幕并饰演高大泉妻子吕瑞芬的演员王馥荔被观众誉为“天下第一嫂”。特别是亲身经历过互助组、合作社那段历史的人,看到这部影片更是倍感亲切,仿佛又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一九七七年春节前后,电影《金光大道》中集被浩然带到密云县,为农村社员试映。观众中有一位农村基层干部,在放映过程中,情不自禁地喊了声:“当时就是这个样子!”由于过分激动,引发了疾病,不得不中途退场到医院救治。
  尽管《金光大道》这部影片的思想和艺术水平都很高,下集仍因政治因素而没有拍摄完成。粉碎“四人帮”后,浩然因江青政治株连而受到审查,国内部分省市报刊陆续发表了若干围攻、批判浩然的文章,这些文章仍沿用了文革中那些“打棍子”、“扣帽子”的“左”的思维方式,无限上纲上线。在这种咄咄逼人、令人恐惧的形势下,长春电影制片厂的领导产生了顾忌,在摄制组已经买好了车票,当晚就要出发去外景地之际,下令暂缓下集的拍摄工作。谁都明白,所谓的“暂缓”就是停拍。导演孙羽含泪据理力争,向厂领导保证浩然不会有政治问题,《金光大道》更不会有问题,恳求允许他继续拍摄。孙羽提出,只要让他完成《金光大道》下集的拍摄,拍完后封在仓库里不公映都可以。他甚至情绪激动地说,如果一定停拍《金光大道》,他今后就再也不拍片子了。但孙羽的恳求没有得到应允,这部描写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全过程的史诗般的影片,没有全部完成,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遗憾。
  大约在近10年后的1986年1月,导演孙羽致信浩然,言及原《金光大道》剧组的同志都很系念浩然,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想拍摄一部《金光大道》续集,写改革开放之后发生在芳草地的故事。孙羽提出要浩然亲自执笔续写《金光大道》,被浩然婉拒(参见:浩然1986年致孙羽信http://blog./lgz0319/BlogShow/Blog30287.aspx)。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