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排桩支护技术来源《疏排桩-土钉墙组合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吴忠诚著摘要:疏排桩-土钉墙组合支护技术具有复合土钉墙可支护拱间土,疏排 桩抗弯能力强,土拱作用可发挥土体抗压能力等方面的优点,在成本增加有限甚至有减少情况下,大大提高了支护体系的稳定性。作为一种新的支护 形式,《疏排桩-土钉墙组合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一书分析了疏排桩-土钉墙组合支护技术的作用机理,推导出了相应的计算方法,通过工程实践 、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的分析对比,形成了一套从设计、施工到检测检测的完整支护新工法供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上回给大家带来了土钉墙的发 展应用与优缺点,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疏排桩的发展应用与优缺点。疏排桩是一种被动受力支护结构,它依靠自身的结构刚度和强度被动地承受土压 力,限制土体的变形,从而保持土体边坡安全稳定。排桩支护是指深入土体,按一定间隔布置钢筋混凝土挖孔、钻(冲)孔灌注桩等形式的桩作为主 要挡土结构的一种支护技术。最早使用的桩为木桩,在新石器时代、古罗马时代即有应用。19世纪20年代,开始使用铸铁板桩修筑围堰和码头, 到20世纪初,美国开始使用各种形式的型钢等桩基用于基础、围堰和码头等工程。同时,20世纪初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的问世,开始出现了各种 厂制和现场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桩,使得桩基和桩支护技术获得极大的飞跃。其中,很有代表性的是SMW工法,也称劲性水泥土搅拌桩法。该工法于 1976年在日本问世,并得到很大推广,广泛应用于海底隧道工程、地铁等重大项目以及各类高层建筑的深基坑开挖支护工程等。我国上海20世 纪30年代修建的一些高层建筑,开始采用沉管灌注混凝土桩,20世纪50年代开始生产预制混凝土桩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桩。随着大型钻孔机械 的发展,出现了钻孔灌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桩。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我国的铁路和公路都开始采用钻孔灌注混凝土桩和挖孔灌注桩。 钻孔灌注桩柱列式挡土墙最早在北京、广州、武汉等地开始使用,以后逐渐推广到沿海软土地区。1994年,同济大学会同上海基础工程公司把S MW工法首次应用于上海软土基坑,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柱列式间隔布置包括桩与桩之间有一定净距的疏排布置形式和桩与桩相切甚至相搭接的密排 布置形式。桩与桩之间有一定净距的疏排布置形式,即为疏排桩支护。疏排桩是对常规密排性支护技术的一个重大改进.其具有以下一些优点:施工 简单。桩支护一般是通过压入、振入或锤击等,将预制桩结构置于土内。对于现场制作的桩体,一般是通过挖孔、钻孔后进行浇灌或喷注,施工 流程及思路较为简单。疏排性一般按间隔2~3倍桩径间距进行布置,減少了排桩桩数,使得工程量相应地减少。刚度较大。用于挡土结构的桩,多 为钢、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其刚度和强度均要大得多。造价比较低。除纯钢支护桩外,桩体的材质一般为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成本较低。加 之按一定间距布设的疏排桩,大大减少了支护桩的数量,相应地减少了支护的成本。可利用土拱效应。疏排桩按一定的间距排列,桩后土体和桩间土 体的不均匀变形,形成土拱效应。能充分调动土体的自稳自承能力,从而在减少工程量的情况下,同样达到较好的变形控制效果。但是疏排桩支护, 由于桩间需要一定的间距,地下水可以通过桩间空隙渗漏出来,防水效果较差,需要设止水措施。桩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噪声、振动挤土效应, 对周围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在开挖扰动程度较大,需要挡土支护能力较高时,单一的疏排桩支护就显得不足,桩间土体会由于土拱的支撑能力不足而 滑移出来,疏排桩也会发生踢脚或转动甚至断裂,对被支护体系构成较大的安全隐患。无论是主动受力支护结构(土钉墙)还是被动受力支护结构( 疏排桩),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疏排桩-土钉墙组合支护技术将被动受力支护结构与主动受力支护结构很好的融合到一起,充分吸取了双方的受力 优点,有效地控制了基坑变形,提高了基坑支护的稳定性,同时,大大地降低了工程造价。该技术在安全性与经济性方面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发 挥了很大的社会实用价值。以上是《疏排桩-土钉墙组合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一书中对疏排桩支护技术发展应用与优缺点的分析,小编将继续为大家更新该书籍的相关内容,感兴趣的朋友也可购买该书籍进行学习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