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的影片中,几乎每个日本鬼子都准备一只三八大盖儿。 三八大盖儿的官方称呼是三八式步枪,它的原型是三十年式步枪和三五式海军步枪。三十年式步枪仿造自德国毛瑟步枪,设计师是有坂成章大佐。 1904年至1905年,日军在中国东北战场上使用三十年式步枪时,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东北的风沙比较大,沙尘进入枪膛后,会导致操作不良,而且,三十年式步枪的撞针很容易折断,后来,日本将枪机重新进行改进,同时在枪机表面增加了一个随枪机连动的防尘盖子,这个独特的设计,就成为了“三八大盖儿”这个俗称的由来。 到了1910年),日本部队中的三十年式步枪就全面被三八式步枪取代了。到了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在中国的军队陆军的主战武器就是三八大盖儿。 “三八大盖儿”作为一种长步枪,优点很多,三八大盖儿构造简单,容易使用和维修,而且,枪身简练,枪管长,三八大盖儿最早使用的是6.5毫米子弹,子弹的初速度低,但是旋转速度很快,所以子弹非常的稳定有效射程也高。 此外,三八大盖儿瞄准基线长,火药燃烧充分,降低了枪口焰。后坐力轻微,耐用方便。所以三八大盖儿的精确度很高。 但是,正是由于三八大盖儿子弹转速快,运行稳定,命中之后往往易于贯通,创口光滑,射入人的身体后,前后两个眼,对周边的器官和组织破坏不大,在杀伤力上就减弱了。仅受贯通伤的对手未必当场失去战斗力,仍然能够战斗。 尤其在日本军队喜欢的白刃战中,这个缺点就更加突出,因为在白刃战中双方士兵往往互相重叠,使用三八式步枪射击,往往能一颗子弹射穿两个人,而后一个人受得伤害更大,因为,2次贯通后,子弹的速度降低,弹丸会形成翻滚、变形,造成的创伤更为严重。 据说,在抗日战争时期,某村的游击队有一些缴获的“三八大盖儿”,在一次战斗中,小战士用三八大盖步枪击中了一个鬼子兵,可是,过了几天,在战斗中,又看到这个鬼子兵战斗的身影,村子里的迷信,认为日本人打不死,闹出了笑话。 不过,中国人很聪明,在发现三八大盖儿这个缺点后,就在自己的兵工厂里对子弹做了手脚,在子弹上刻了一些凹凸不平的纹路,这种子弹在发射过程中,因为不光滑,会降低射速,在射入人体内,会发生不规则的旋转、翻滚,最大限度地损伤内脏,出创口也会非常的大,从而造成大面积的失血。 现在,已经被国际上禁止使用的达姆弹,就是因为弹头不平滑,使子弹非常的不稳定,一旦击中人体,就会在人体内翻滚,破坏内脏,难以形成贯穿。因为这种子弹杀伤力太大,太残忍,已经被国际组织禁止。 后来,日本军部也发现了三八大盖儿的这个缺点,为了增加杀伤力,在1939年,又改用了7.7毫米口径的子弹,被称为“九九”式步枪,但是,因为三八大盖儿这个称呼已经广为流传了,还是没有流行起来。 在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也很喜欢使用三八大盖儿,八路军对于三八大盖儿的评价是很高的:轻便、耐用,可以白刃战,射击简单准确,后坐力小,还节约子弹。 还有过一首歌曲,专门讲到三八枪,在《战斗进行曲》中唱到:“我擦好了三八枪,我子弹上了膛,我背上了子弹带呀,心眼里直发痒。” 值得一提的是,在1949年开国大典上,解放军的步兵和水兵方阵,士兵们装备的就是三八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