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创业简史(一) (PS:如果明年这个时候我的公司还在,我会写第二篇,以此类推直到结束,因为正好一年了) 一、周游 如果你自己无法证明自己是正确的,那么,你就让更多的人一起来帮你。 北上广,江浙沪,珠三角;三个月,不工作,到处聊;聊行业,聊看法,聊未来。于是有了我第一个系列的判断: 1、风口来了,远比我们当初想象的更大; 2、这一拨与前两拨有较大差异,不仅仅在于债权资产,更在于大环境; 3、跨地域处置仍是难题,舞台上更多的是演说家而不是实战派; 4、妄图颠覆一切的互联网能否颠覆不良资产尚无定论 二、南奔 我决定去南方,切身体验一把行业的南北差异。 开着车,唱着歌,吃着海鲜,唠着嗑,我拿到了人生第二份offer。 领导大手一挥,搞不良:于是我一边就具体项目体会着南北差异,一边查阅着浩如烟海的资料(这段时间我几乎看遍了知网关于不良资产的所有文献),最后我写下了人生第一份商业计划书。 我没等来领导的首肯,却等来了我的第二个系列的判断: 1、热钱会涌现; 2、人才会短缺; 3、我的价值不应该再也薪资来衡量 三、北归 我决定北归,带着我的细软,还有一颗澎湃的野心。 然后我们全部傻眼了,我们一帮辞职下海的全部傻眼了:我们决定轰轰烈烈的大干一场,可我们之前都没有想过具体要干点啥。 我回忆了一下我们每次聚会讨论的场景:说一下市场的蓬勃发展,展望一下未来的志得意满,然后喝酒,喝酒,喝酒。 这一喝就喝到了腊月寒冬。 四、定位 作为始作俑者,我要为一切的一切承担一切的责任。 所以我只有发挥自己的优势:看书,看资料,写东西。 也是在那段时间我真正的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认知体系: 1、短期内,成熟的服务商团队是市场的稀缺资源; 2、基于评估体系的完善,不良资产预留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3、以往更为重要的尽职调查能力会逐步让位于资产价值提升能力; 五、自媒体 我这个文青的臭毛病也蔓延到了我的职业中,这也就有了《妄谈不良资产》。 从起初的无聊,到大言不惭的回忆录,再到如今随心所欲的闲谈; 从起初的发泄,到后来的虚荣,再到现在真真正正的享受敲打键盘表达倾诉的畅快。 我想,能把兴趣与工作如此结合,是我的一大幸事。 六、卖艺 我从不讳言我搞培训的目的:捞钱。 这个思路来源于一家机构和两个老师,他们都是搞培训的:我眼睁睁的看着他们靠一张嘴实现财务自由的经历让我做出了进军培训市场的伟大决定。 这个决定,现在想来,我不禁为自己的英明神武而陶醉:我们活下来了。 而在培训期间,我有了对这个市场更多维的感受: 1、资金在找出口; 2、从业者在找出路 3、项目在找买家。 那时的我开始修正自己的商业模式,于是我有了一个外号:李半套。 七、半套 所谓半套:只找包,评估,定价,不做投后管理。 为何会做出这个决定,是基于我的另外一套认知体系: 1、新一轮不良资产对操盘手的考验更高,司法资源只是最基本的; 2、能否嫁接产业机构,实现全链条的资源整合将直接决定回收效益; 3、在大环境不明朗,法制环境不稳定的当下,以新项目为切入点不是最好的选择。 简单来说,我还没做好准备,时机也未到。 八、复制 我还没做好的准备是:现有的团队还不足以支撑我的野心,而我的野心又不仅仅是做几个资产包的服务商,在投资人和大环境、大政策的夹缝中赚辛苦钱。 这就有了我的再一套认知体系: 1、热钱越来越多; 2、项目陆续释放; 3、操盘手成为短板。 我要做一套业务体系,把团队复制力抓在手中。 九、损失类 仅靠半套业务+培训,有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感觉:我要找点事儿做,尽快的拜托贫下中农的窘境,为伟大理想的腾飞装上金钱的翅膀。 我重新把眼光从可疑类、次级转移到了损失类,我盯上了山东剩余的近500个亿存量资产。正应了那句话:彼之砒霜,吾之蜜糖。 我要努力,一网打尽。 十、互联网+ 而对于互联网,一边唱衰,一边研究。 我毫不谦虚:出自我手的商业模式是毋庸置疑的。 现实也没有谦虚的给我上了一课:只有想法,没有落地能力的我,就当做个业余爱好吧。 所以,我还有两套模式,是我研究了一年多的成果:我送给你,你有酒么? 十一、 等风来 等风来吧 吹走我的艰难跋涉 吹走我的迷茫不解 我有等到地老天荒的勇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