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仓故事 || 北壕弄, 正在消失的城市记忆

 老年人CWK 2016-06-13

    最新鲜的展览\演出\讲座

    探讨传统风俗\寻觅民间工艺\素描文化人物




      陆钟其/文


  “北壕弄”作为“北门街”的前身,原名“宝积巷”、“北巷”,是一条老街,至少在元代就已形成。据《太仓州志》载:“宝积巷,即北巷,镇海卫西。”镇海卫当时在鼓楼桥西北堍,即现在的城厢第一中心小学之处; 其西那条街,就是现在的“北门街”。“宝积”之名源自“宝积佛”,为如来积聚财宝之本尊,故“宝积巷”寓意应为“生财之巷、财源滚滚来之巷”。所以当时的“宝积巷”,应当是一条比较繁华热闹的街道。

  “北壕弄”得名于北城壕出现以后。元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占据苏州,改平江路为隆平府,第二年也即至正十七年,遣部下高智广移常熟支塘城墙筑太仓城。因为当年方国珍曾以舟师大破张士诚的军队,使太仓千家万户俱成瓦砾丘墟,所以张士诚筑城以防之。筑了城墙就有城门,当时建有七个城门:大东门、朝阳门(桑悦《太仓州志》亦称作小南门)、大南门、小西门、大西门、大北门、小北门。同时在城门前挖护城河,也称城壕。而正对大北门的“宝积巷”也就是“北巷”,是正对北城壕之巷,所以又被称为“北壕巷”。由于“北壕巷”读起来不太顺口,而弄即指小巷,所以渐渐地“北壕巷”就变成了“北壕弄”。

       而称为“北门街”,则是解放后的事情了。而且将新仓街到青石桥之间的路段命名为“北门街”,既包括了原来的“宝积巷”,也就是“北壕弄”,而且还增加了原大北门到青石桥的一段路。同时命名的还有新华街、新仓街、县府街、西门街、南门街、东门街、德兴街等等。而且约定俗成:此处所指的北门就是大北门。“北门街”的北端是青石桥,横跨北护城河,在老北城门外。它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清乾隆三十三年重建,桥栏石柱上有雕龙环绕,于1980年改建。此桥原名金固桥,亦称德兴桥。桥名有“要牢牢掌控财宝,精神文明不可或缺”之意,与“宝积”之名似为绝配。

  “北壕弄”当年在太仓城内也是一条小有名气的街道。原本虽然是比较狭小的弹石路,但也商店林立,比较闹猛。解放后,在我们小时,记得那里有打铁铺、箍桶店、杂货店、香烛店、茶馆、理发店、饭店、大饼油条糍饭糕店等众多店铺。

        特别是在路的南端有当时比较有名的纸品厂,它是太仓包装装潢厂的前身。那时城里有不少家庭成为该厂外包糊纸盒的小工场,而且妇女和小孩是外包工中的主力军。当时糊一只纸盒子要经过折边、粘角、畅身、嵌条、贴瓦楞、插夹档、糊底面等数道工序,最后晾干才算完工。这种家庭小作坊糊的纸盒子主要品种是10×1、10×2等针头盒子。当时不少居委会还曾配有专门人员去纸品厂收发处把盒坯、浆糊等拖到居委,再由各家各户去领取,完工后由专人收缴送回纸品厂收发处。这种外包收入弥补了一些家庭的油盐酱醋钱,有的家庭还将孩子们的劳动成果作为他们的学杂费,很有些现在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味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八十年代中期,该厂在开发新产品时,居然开发出了“江南牌窗式空调器”,而同时成立的空调车间,则成为后来太仓冷气机厂和再后来的中美合资“特灵”空调器厂的前身。

  尽管如此,在“北门街”正式命名之后,“北壕弄”之名最终将退出历史舞台,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新增的大北门到青石桥路段上也是故事多多。在青石桥西,弇山园北濒护城河之南岸是当时太仓水路客运中心——太仓轮船码头所在地。太仓轮船业务发端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上海人张三珊来太始创娄琴轮船公司,其后又有豫大轮船公司、飞虹汽船局、广利汽船局、太兴轮船局、沙安汽轮局、昆兴汽轮局、鸿生轮运局、鸿文轮船局、合利轮运局、协兴轮运局等,先后在太仓内河经营客运。

       解放后先是建立轮船同业公会,1956年初,轮船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改造,组成“公私合营利众轮运行”,是年7月改属省内河轮船公司苏州分公司太仓营业站,于1959年10月定名为地方国营太仓县轮船公司,1962年易名为太仓轮船站,俗称太仓轮船码头。它既是县城通向各镇的水路中心,又是我们太仓联系上海和苏州的重要枢纽。当年太仓乡下来城读书的不少学子,就是通过这条水路来到城里。我记得当年自己也乘过轮船,乘到苏州南门。后来由于公路运输的不断发展,至1976年轮船客运基本停顿,1981年9月并入昆山轮船站,改为驻太业务组,后专办货运业务。其次,在轮船码头的对岸则是当年太仓水路货运中心——太仓航运站所在地。这是从木帆船联合运输社发展而来的大集体单位。

       1978年5月城厢、轮驳、航班运输合作社和城郊轮驳社(原西郊轮驳社,地址在德兴街)合并,成立太仓城厢运输站。1980年6月和1984年8月先后更名为县航运站、县航运公司。这里的广大水运职工,曾将许多工业原料,从外地源源不断地运到太仓,又把太仓的农副产品,不断运往外地,甚至转辗国外,为搞活太仓经济,立下汗马功劳。那时许多水运职工的家属就生活在这里。

       我在县中教书时,班中就有水运职工的子女。他们的父母经常不在身边,有的跟着祖父母生活,还有的甚至自己照顾自己,所以自理能力就比较强。当然,从严格意义上说,航运公司地处德兴街,但是由于“北门街”之名带有方位指向,所以一提起航运站,人们就会说,在“北门街”那里。轮船码头的西面,则是也比较有名的县中百公司所在地。中百公司的前身是苏南建中贸易公司太仓支公司。后来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定名为百货公司。

       而在青石桥北堍向东拐弯处,则是太仓耀娄发电厂,其前身是创办于民国11年的太仓电灯公司,由王英超等人集资2万银元创办。解放前历经曲折,解放后获得新生,1956年公私合营后更名为公私合营太仓电厂。当时供电量有限,记得每天只有傍晚到半夜12点钟这一时段才供电,其余时间要照明还得用蜡烛、煤油灯之类。这里也是属于德兴街的地盘,但与航运站一样,人们只说“北门电厂”,而不讲“德兴电厂”。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老城区改造力度的加大,北门街全路段拓宽,弹石路全部改为宽敞的水泥路,路两旁新楼林立,原“北壕弄”荡然无存,“北壕弄”之名更是加快了出局的步伐。

  但是“北壕弄”之名的淡出却又出现了喜剧性的一幕。在2000年,我市建起了第一个小商品市场,这个市场建在当年“宝积巷”北端,也许是借“宝积”之吉言,它成为了一部分人实现“淘宝梦”的致富之地。按照常理,这个小商品市场应当命名为“北门街小商品市场”,但估计命名者一是对“宝积”之名有所了解,考虑到“北壕弄”与“宝积巷”关系更近,二是此市场实际建在原大北门之内的“北壕弄”地界,所以就冠名为“北壕弄小商品市场”。这样一来,使渐被弃用的“北壕弄”名称绝处逢生,人们一说起小商品市场,就会说“在北壕弄那里”。

  就这样风风雨雨又过去了十六年,随着太仓经济社会的发展,“北壕弄小商品市场”的先天不足,特别是安全隐患暴露无遗。因此,在2016年5月整体搬迁至长埭路上的百隆商业广场。随之,“北壕弄小商品市场”成了即将消失的城市记忆,而原本已起死回生的“北壕弄”之名,也再次被推出了历史舞台。至此,只有正对着北门街的,新华路南侧横跨致和塘的“北壕桥”上,仍残留着“北壕”两字,似乎在默默地守望和坚持。

  然而,不管怎样,我想:虽然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步伐不可阻挡,虽然街道新陈代谢变化的规律客观存在,但是曾在“北壕弄”这条街上摸抓滚打,创业、建设乃至致富的人们,以及他们在这里所经历过的酸甜苦辣也终将成为我们城市、街道创业史中的一段美好回忆,不容忘怀。


介子君有话说:

在不断变迁的城市中,一些地名来了,又去了。那些消失的小街小巷,那些消失的名字,让人惆怅。然,世间本就没有永恒的东西。出现,消失;缘起,缘灭。


(编辑 介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