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点式楼为什么住着不舒服!(转)

 年轮·心结 2016-06-13


      
       之前有街坊详细解释了“点式楼”和“板式楼”的优缺点。那我来跟大家简单说说,为什么会出现点式楼这种大家都知道住着不舒服的排列形式呢?按照我们公司的工程师的说法,根本问题就是楼体“进深”造成的。
     
       我们以一栋坐北朝南的楼房为例:所谓“进深”就是指一栋楼从南到北的最大长度,可以简单理解为楼体的“厚度”;那么相应的“开间”就是指从东到西的最大宽度。
      
      一栋楼在设计时就决定了,楼体越高,进深就必须相应加大。这一点根据简单物理常识大家就可以理解。一个立着的东西越高,就越不结实,容易从中间折断,为了增加它的强度,让它不折断,就只能增加它的厚度,越厚越结实。转到楼房上来说,也就是进深越大,楼体的抗震、防风能力就越强。
   
      所以,按照施工安全标准,楼房设计时,其高度和进深都是要按一定比例处理的,这个国家有相应的执行标准,可以比标准厚,但不能比标准薄。要是太高了而不够厚,图纸审批那一关就过不了。新浪乐居具体的国家标准我没法讲清楚,那不是多高对多厚的简单对应排列表,而是一个计算公式(因为大多数楼体都不是标准四方形),我只能根据我这些年看房的经验大致说一下。

一、多层楼,也就是七层以下的,一般高20米左右,算上底商(商铺的高度一般是4.8-5米)也没有超过25米的,进深5-6米就能达标。如果在这个楼里分割一套100平方的房子的话,除掉7%左右的公摊,开间就会达到19-16米,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距离。基本你坐在客厅里喊房里人就未见的听得到。所以有经验的人都知道,住房子四四方方的最好,房间多的大户型长宽比最好也不要超过3:2,这样的房子最完美。所以以前的老楼多半都是40平方左右的一室一厅(四四方方的),或者60-70平方的两室一厅(品字形经典房)。达到100平方的大户型的话,会单独修进深比较深的“领导楼”,来平衡套内的长宽比(这里特别注明一下,以前老房子的公摊计算方式和现在是不一样的,很多现在计入的项目,过去是不计的,所以房产证上面积相同的房子,老房子套内要大很多。过去谈房子的时候,往往只有提到房屋面积和实用面积【除墙】两个概念,套内这个概念貌似是推行了现在的公摊政策后才产生的。)
    这种房子进深本来就小,很好处理。前几年修的大户型多层往往会刻意加大进深,来适应与开间之间的比例平衡,总之可以说大小随意。) 所以这些年新修的多层楼几乎都是板式楼,现在又不需要团结户,没有哪个疯到板修点式的。

      二、小高层,也就是8-12层的。一般楼高在40米以内,这类房子的进深通常在10-12米左右。8 还是以100平方户型为例,除掉12%-17%的公摊,开间就只剩下7-8米了。就会形成进深大于开间的转方向的长方形。如果按习惯经典排列,客厅加饭厅加阳台形成一个整体通透,那么就会形成一个窄窄长长的溜条厅,而剩下的面积又不够摆放合适大小的房间和厨房、卫生间,这就逼迫设计者不得不增加进深的利用率,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在看这类户型时,老会发现,明明一个好好的南北通透的厅,非要在正南,或者正北的窗户拦个厨房,让油烟顶到吹。这是因为撇开客厅,其他位置太浅,已经没位置摆了,而客厅不拦一下,又太溜长溜长的缘故,正是这个原因,才使得“一梯两户”小高层多以120平米为经典。   
   
      而板式小高层出现40-50平方一室一厅的情况,非常之稀少,到目前为止,我只见到过一家。那栋楼严格说来是个“伪板式”,楼体成“7字形”,就是一整栋楼拐了个弯,坐南朝北一部分,坐东朝西一部分。这个40多平方的房子就在两个朝向的夹角处,正对着逃生梯,基本就是下脚料。 像绿洲小高这样72-78的小户型,如果修成板式楼的话,开间就只有5米多不到6米,那这个房子就成了长宽比2:1的长溜条,这个房子内部构件怎么摆才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如果你能摆出一个能让三个人说好的户型来,你随便送去哪个建筑设计院,会有人愿意出钱买的。    所以小高层虽然多用板式,但已经不适合小户型的排列了。

     三、高层。也就是多于12层,总高度又不超过100米的楼。按国家规定,100米是个坎。100米以内的都属于普通建筑,超过100米的就不能乱修了,啥审批呀,报建呀要走很多特殊程序,连施工工艺都不一样了成本自然也不一样了。所以一般开发商都觉得这样不划算,都会以100米为限。据我所知,武汉的住宅楼中,就世茂锦绣长江一家有超过100米的(其他都是写字楼)。  
  
      一般只要修成高层了,开发商都会修满100米。一般是有底商的29-30层,没底商的32层。因为只要到了这个高度,相应的设施像啥二次水泵啦,两部电梯啦都要到位,对开发商来说反正钱是花了,干嘛不多修几层。像恒大这样只修18层不多见,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压缩容积率的原因。(容积率是土地政策,这个以后有机会再讲。)不知道一二三期这边没修地下停车场,是不是人防设施的原因。
      
       回到主题上来,高层不管是多高,进深至少是12米以上,整100米的话最少也要18米左右。有些设计通过调整功能间的位置,也就是把楼梯、电梯从楼体里摘出来,跟部分户型并列,通过集中增加部分厚度的手段,减少另一部分的厚度,可以将部分户型的进深压缩到15米以内。

      华润中央公园那个两梯四户的户型就是典型,但这严格说来也是一种“伪板式”,也有人称这为“混合式”。因为对着电梯和楼梯的那两户跟点式房一样,有南无北,但无论如何,进深达到这个程度,不到150平米是没法做到既南北通透,又排列规整的。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这样的楼如果分割40平米的户型会怎么样(100米楼的公摊一般多为22%-30%)?,长15米,宽2米,整套房子就一大走道!

    所以,在这个楼房越修越高的时代,有人想了个办法。不就是大楼进深太大么?一家吃不下,分开不就得了。你分南,我分北,要是还嫌多,中间再加个朝东、朝西的,楼梯摆在正中间大家一起用,于是点式楼就诞生了!, “切割进深”就是点式楼诞生的最大原因!南北两边一刀两断,切完的玩意自然就有南无北,有北无南啦。    楼房不管怎么修都是可以做到南北通透的,大不了就一层楼一套房嘛,东西都有了咧!可是偏偏有面积这个东西的限制,于是设计的无奈就出现了。

     现在设计住宅楼的方法,我们这些设计的外行给起了个混名叫“裁缝式”和“积木式”。   
   “裁缝式”是指,先然规划把楼体的长宽计算好,再一档一档按面积分出每个户型,再在分开的小挡里分割各个构件。先划厕所,再划厨房(这两个设计管线、烟道的埋置要首先定位)剩下的地方分出客厅和房间。然后再伸伸缩缩调整一下,最后把阳台往外面一挂,一栋楼就成了,这就像裁缝在布料上打板,就在个四方格里摆弄,怎么也出不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框框。这种楼很好认,它的楼体基本是正正规规四方形的,顶多有点微调的伸缩。
   “积木式”则是先把构件设计好,厅要多大的才气派,房要多大的才能摆柜子,厨房要多大的才够用,厕所要多大的才能摆浴缸。每个构件设计好之后,按照户型需要,三室、两室一拼装,一套房子就成了。再按面积需求把相应的构件按比例缩小或放大,做些微调。最后几个户型跟公共构件楼梯电梯之类的一连接,整栋楼就搞定了。这种楼是按需排列,从整体来看就是七拱八翘的没规矩形。
    恒大绿洲的设计就属于“积木式”,所以它的楼体是不规则形的
    这两者谁优谁劣,从设计的思考点就能看出来了。一个是“按照料子裁大小,尽量不留边角余料”;一个是“按照需要拼装,怎么需要怎么拼。”

        按我这些年看房的经验来看,恒大绿洲的设计在武汉地区算是非常先进的,坚持了多年非板式楼不买的我也买了一套,就是看中了它的对角对流。南边来的开发商确实理念先进一些。本地的开发商也不是不用心做,只是眼光所限,想不到那上面去。

       这些时大家一直在讨论的绿洲北边房的阳光问题,对于熟悉房子的人来说跟本不是问题,因为一眼就能看出来,点式房北边房阳光肯定不会好(我当时就是非南边不买的)。这是由地球的自然规律造成的,不是设计能够解决的。这也不是那种买的时候没遮挡,买完了又来一栋挡上去的规划陷阱,北边房的这个缺点买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其实绿洲的设计为了保证套内构件的最佳排列,而采取了点式结构,这并不是什么错误,而是取舍问题。没有哪种设计是能达到百分百完美。    为了让房子满足这样那样的需求,绿洲的设计师牺牲了北边房的采光,这是很无奈的事情,因为没法在不影响其他要素的前提下将它解决,其实对于点式房而言,最糟糕的不是阳光而是通风,在有南无北,有北无南空气无法对流的前提下,绿洲的设计师解决的通风问题,已经相当不错了。很多买北边房的街坊感觉上当了,我觉得很大的因为是因为买的时候没想到这个问题,而售楼人员在销售的时候也没有提醒。于是很多人在相对便宜的价格的诱惑下出了手。当得知了阳光问题后,就难免产生了心里落差。

       其实大家买东西的时候就应该想到,为啥同样的房子,北边就比南边每平方少好几百块钱呢?只有买错,没有卖错,便宜出的货,肯定是有瑕疵的。另:至于大家说的南边大,北边小,整个北边都被挡住了,这其实不是设计失误,而是根据营销的需要而采取的手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