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长的工作时间、超大的工作量、工作强度和思想压力,令许多教师们患上了“职业倦怠”,影响了自身的生活质量,也使教学质量下降。 “每天就像被不断抽打的陀螺一样高速运转着。”某高中张姓语文教师这样描绘自己目前的工作状态。“我常常感到身心俱疲,晚上经常失眠,不愿意去学校,给学生上课时打不起精神,有一种喘不上气来的感觉。”张老师说,在她周围有很多同事也经常出现同样的“厌教情绪”。 有人分析,“唯分数论”使教育变质教师变累的根源。这种“为升学而教学”的教育目的,使得学校的考核围绕分数和升学率转。为尽快出成绩,教师们天天在压力下疲于奔命:上课、陪伴晨读和辅导自习课、编写学案教案、频繁考试、试卷讲评、强化训练等占据了大量时间,甚至丧失了个人与家人共享的时间,导致心理和情绪上的极度疲劳。此外,来自家长的压力和不公平的待遇也是很多教师心理失落的一个原因。现在不少家长重成绩而轻视人格教育,孩子一旦学习下降或在学校违纪,就将责任推到教师身上,向教师兴师问罪。 职业倦怠一旦产生,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行为都会发生很大变化,由此导致其缺少幸福感,缺乏教学热情和创造力,使教学效果下降,最终使学生利益受到损害。所以,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重要而紧迫,需要社会共同努力。 为教师解压,需社会共同努力。教育专家认为,为教师解压,首先要全社会形成对教育的正确认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造力和批判力,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同时,衡量教育的标准也是多方面的,分数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不惜牺牲学生的智力、创造力甚至身体健康来换取高分,这偏离了教育的目的,削弱了教师的幸福感。 其次,要努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促使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为教师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宽松、舒适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使教师心情舒畅,预防一些心理疾病。 当然,作为教师自身,也要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了解自己心理健康状态,及时进行心理调节和治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