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象牙塔下》:象牙塔下的魂灵拷问

 曹峰之 2016-06-13

    无论是钱钟书的《围城》,还是戴维·洛奇的《小世界》,状写学院知识分子人生形态的经典小说,都对这个正襟危坐的群体进行了某种意义上的讥讽。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原历史系副教授廖梅的长篇小说新作《象牙塔下》,在人类精神经历了反叛、否定之诸种现代理论洗礼的当下,以一种平和、面对、选择、希望的姿态重新为高校知识分子的生存、精神状态描形摹状,并寄寓了当今知识分子理应拥有的担当。廖梅通过笔下的正面人物形象,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重建提供了一种可能。无论从文学题材、文学人物的挖掘深度,还是从小说的思想维度,《象牙塔下》都是中国当代文学序列中不容错过的重要作品。

    小说以年轻的历史学者林健康为贯穿全书的主角,以他在中国、日本和美国的三所顶尖学府——复旦、东大、哈佛的经历为小说的主要内容,描摹了一幅当代海内外的儒林众生图。林健康是一个农家孩子,通过努力由原来一个仅有大专学历的乡村教师,成为著名学府历史系的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跻身有着大好学术前景的青年才俊之列。在他“三不”宣言的指导下——“决不饶恕堕落的灵魂,决不向庸俗油滑妥协,决不放弃生命追求”,他的时政评论在大众媒体“一片暧昧的絮语声中”迅速脱颖而出,他也逐渐声名鹊起,成为受人瞩目的学术新人。然而,正是由于“三不”态度,他因为直言不讳的批评而得罪了圈内要人,同事也因害怕损及自身而与其划清界限,就连一直作为精神支柱的妻子也不愿与其同舟共济,终于分道扬镳。带着满身伤痕,林健康在友人的邀约下游学日本、美国。在东京大学、哈佛大学的学术“小世界”中,他看到了学术圈更多光怪陆离的现象,在学会关心他人魂灵伤痕的同时,也重新找到了生命的动力和灵魂伴侣江来,完成了一个成熟学者的精神成长。小说既从地理平面上绘制了一幅当代高校学者的众生百态图,又从个人成长史的纵向维度,讲述了一位志向高远、人格独立的年轻学者在这个混沌不堪的俗世,如何历经种种生活磨难和精神淬炼,依然保持独立品格和积极理想的故事。

    作者廖梅本人即是学院中人,不仅有在复旦大学攻读本科、硕士、博士的教育背景,而且毕业后继续留校,由讲师而至副教授,所以对学院高墙之内的种种人事极为熟稔,各种物事可谓手到擒来、自成一体。不仅对国内的学院管理体制,教育方式极为熟悉,而且对国外学界的学术氛围、研究特长、教学方式也是胸有丘壑,洞察入微。这就为小说的跨国界写作赋予了最基本的血肉之感,主人公林健康在不同文化环境下,合乎时宜的所见所感也成为他个人成长的契机。作为一个学有专精的学者,在历史学科的长期熏陶之下,廖梅形成的讲究客观事实的思维方式,也在此长篇小说中得到充分体现。对于学院“小世界”中出现的各种弊端、丑闻、滑稽角色,作者并没有做特别的价值判断和主观评价,这体现了作家对客观事件的尊敬态度。这种中立客观,勇于直面的写作态度,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从价值选择来看,林健康、江来二位学者无疑正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但他们并不是只活在理想中的真空人。他们同样经历了世俗人间的种种磨难,面对有时多少有些荒谬可笑的社会现状,不同的是他们的坚持和选择。正如小说最后,江来在复旦大学的课堂上对学生所说:“我们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们的课堂,可以做我们自己。”就是在这个最后,借着“江来”与“将来”的谐音,或许作者才不动声色地亮出了她的价值观:即便象牙塔下依然有与这个俗世千丝万缕的妥协和不堪,但象牙塔中的课堂对于坚持自我人格的学者和学生来说依然可以是一方净土,一处涵养高贵魂灵的家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