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户村隶属九峰镇管辖,分南北二村。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为加强国家武装力量而创设了卫所制度。将明初的180万军队,编制在遍布全国的卫所中,此地原为明时千户所,故得名:千户村。两村之间有唐代通仙万寿宫。 桃李坪村隶属马召镇。 据《周至县志》记载,隋唐两朝在此地都设有驿站,名曰樱桃驿,唐公李渊从山西太原起兵反隋,时有陶吕二氏在樱桃驿附近落草,也参加义军,合力攻打长安。攻破陶吕二人想念妻儿老小,愿解甲归田。遂返回樱桃驿落业。随后陆续有人家落户此地谋生。陶吕两姓肇始,此地便称陶吕坪。后在长安城中又听到童谣,“桃李子,有天下。”他们认为“桃李子”就是李世民。所以,他们将陶吕坪改名为桃李坪。 延生观村隶属楼观镇,据碑石记载,唐景云年间,玄宗之妹玉真公主曾在京城入观修道,于楼观修建别馆,道号“延生”,敕赐馆名为“延生观”。延生观宋代曾整修扩建,至明代仍很兴盛。村庄建于秦岭北麓延生观下,得名:延生观村 虎峰村隶属九峰镇, 位于大耿峪口和小耿峪口之间。“九峰”位于周至县东南部,是凤凰岭上的大小九座山峰:虎头峰,鹰嘴峰,搭仙峰、黑虎峰、大仙峰、吊钟峰、药王峰、舍身峰、观音峰。汉元封二年,汉武帝刘彻狩猎途经此地,仰观其山如卧虎之势,故而赐名。因本村居于虎峰山下,而得名:虎峰村 终南村位于陕西省周至县终南镇,为终南镇政府驻地。古时因面对终南山而建终南县,此地古为县治得名终南村。村里有火神圣母庙、钟馗庙。 金盆村隶属马召镇辖金盆、南寺、北寺、桥门窝4个自然村,隋文帝在此修建宜寿宫和仙游宫。仙游宫后来转化为佛家寺院改称仙游寺,专供休闲避暑。而宜寿宫不知何因凋残废为村落,曾名宜寿村。明朝时本村四面环山中间如盆,且以黑河流沙富有黄金得名金盆。村旁有仙游寺,村中奇石产业,规模宏大。 集贤村为集贤镇驻地。周朝初年,有十位贤士居于此地,逐渐扩大,形成村庄,古称“十贤故里”。现村中有贤士庙为证。元代至元三十一年(1204),该村南有集贤馆,曾推举集贤十学士,名声大振,得名:集贤村。清朝中期,白莲教进村,本村惨遭血洗。 枣林村本地人称之为“枣村”,隶属马召镇管辖,分为北枣林,南枣林两个自然村。 传说赵公明是商末周初终南山北麓枣林川人,少时家贫,靠担柴卖草为生,时有黑虎为民害,赵公明入黑水生擒之。后避世修道,功成封神“如意龙虎玄坛真君之神”。该村因其位于田峪河、赤峪河两河之间多生野酸枣的河滩地故名“枣林”。这里财神赵公明的出生地,只是他后来投奔了舅舅家后才去了赵代村,最终葬于赵代村。村中有黑虎灵官庙。 大曲村位于集贤镇东南方二公里处,隶属集贤镇管辖。村名来历及历史延伸据传载,诗人白居易遨游八百里秦川,秦川山脉之俊秀奇险,泉水之清澈甘香,令诗人兴致勃发,即在一巨石上留下诗句:“大秦巍巍八百里,曲水源源天上来”,先辈志仕取其诗句第一字“大”与“曲”,大曲村名由此而来。 村里有红孩儿洞。 兰梅原村隶属竹峪镇管辖。地处山前塬坡。古称烂麦塬、榄麦塬,据王氏家谱,明弘治十八年称揽麦原,有不论旱涝均能丰收之意。后雅化为今名兰梅原。今村中有王氏宗祠、清末戏楼。 沙河岸村隶属辛家寨镇,与周至县城尽在咫尺。《长安志》:沙河,在县东。自终南山北流,径县界三十五里入渭。因本村居于沙河河岸而得名:沙河岸村 周至县不但有大曲村、二曲镇、还有隶属哑柏镇的七曲村。相传明朝万历五年(1577年),二曲镇李家村李姓兄弟俩沿淳风岭西迁至居住,由于在西迁第七条渠建村,故称“七渠村”,后改为“七曲村”,延用至今。 豆村隶属终南镇,35个生产组,人口15000多,号称“天下第一村”。商末周初(前11世纪)就有部分西周贵族居于此,约500人以上,在此为古公亶父迁歧,文王作沣做准备工作,并精于制作以“豆”的青铜器、陶器等。故取名:豆村 竹园头村隶属终南镇。此村在清乾隆年间亦名杜家庄,清雍清《重修楼观说经台碑记》已记为竹园头。以在古司竹园东头得名。村中有汉长杨宫遗址。周至县地下党组织创始人王雪亭为本村人。 耿峪村隶属九峰镇管辖。《后汉书》记载,东汉时马援进驻上林苑开垦荒地,并且出售土地。志书记载:耿峪,东汉时马援出售官地,耿姓人只用百两纹银买下了此谷土地。初不知谷深,后来才知谷深百里。因耿姓得名耿峪。村子位于耿峪口,得名耿峪村。 西大坚村隶属终南镇。宋武帝入关,筑城于此,南人思乡因名之。”南朝宋占领长安时间很短,但遗留人员多,后来一部分安置到这里建造城堡,谓“相思城”。因村内有一坚硬大石,村以石名称大坚石村,唐时为行政村称大坚社,因位于偏西故名西大坚。 东大坚村隶属终南镇。宋武帝入关,筑城于此,南人思乡因名之。”南朝宋占领长安时间很短,但遗留人员多,后来一部分安置到这里建造城堡,谓“相思城”。因村内有一坚硬大石,村以石名称大坚石村,唐时为行政村称大坚社,因位于偏东故名东大坚。 赵代村又名赵大村隶属集贤镇。村内有赵公明祠及明时庙碑,村北有赵公元帅墓。 西汉“王莽新政”时,光武帝兴兵讨王路过此村,不甚掉带于此,便有以帝掉带于此之事,称该村为“掉带村”。东汉末年,用“赵大村”做村名沿用至今。解放初期,为了避免把赵大(dai)念成赵大(da),由村公所将赵大(dai)村,改写为后来的“赵代村”。 油坊头村隶属司竹镇。在明洪武二年(1369年)以三原县苟姓人家在此经营油坊而闻名,后因商贸繁荣,庄户聚集成村,得名:油坊头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