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跟不少美国老师及教育管理者探讨过这个模式。他们的评论是:这只沾了寄宿高中的皮毛,完全没有它的精髓和灵魂。 你可能交着美国寄宿学校的真金白银,而孩子得到的却是下面这个真实的”假寄宿“经历。 妈妈们,擦亮眼睛。Beware! 最近美国中小学都进入了暑假模式。我一个朋友把刚从寄宿高中毕业的表弟接过来度假。 表弟是四年前从中国来美国的,从14岁一个懵懵懂懂的小男孩长成了如今考入了大学的小伙子。一路异国他乡的奋斗真是不容易。一起聚餐时,他跟我们分享了这四年来一波三折的美高生活。 2012年8月,表弟怀着好奇和忐忑第一次踏上了美国的土地。朋友那时已经定居在美国的中西部,在申请高中时,她曾建议舅舅舅妈让表弟到她家附近的私立高中就读,这样她可以周末把表弟接回家,改善一下伙食,也能更好地了解他的学习进展。 可惜,舅舅舅妈对中西部的教育资源不是很满意,希望孩子能去东岸的学校。最后,通过介绍,表弟来到了波士顿附近的一所寄宿高中。 因为表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都不是很突出,他申请的这所高中很一般,全家人其实对学校也并没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只是没想到竟然连一般水平都没达到。教学楼陈旧破烂,操场狭小逼仄,中国同学成群结队,美国同学吊儿郎当,美国老师敷衍了事。整个学校弥漫着一种混日子的氛围。 最糟糕的是寄宿环境。本来说的是寄宿学校,实际上并不是跟其他美国学生住在校园里,而是20多个中国孩子统一安排在一个大房子里,四个人共用一个房间,由一对中国夫妻负责照顾。 所谓照顾,不过是保障整个房子的正常使用,男主人开车接送上下学,女主人准备每天的早饭。早饭永远是最廉价的牛奶、面包、奶酪和鸡蛋,偶尔会有肉,蔬菜水果几乎见不到。午饭孩子们在学校食堂解决,晚饭是大家AA点各种外卖。就这样的住宿条件,竟然要4万5千美金一年,只是住宿费,不包括学费! 因为男主人的只管接送上下学,所以这群孩子想出门参加课外活动、到超市买东西都几乎寸步难行。于是每天3点放学之后,除了做点儿作业,他们几乎是无所事事,要么躲在角落里打游戏、看小说,要么招呼几个人一起打牌。表弟属于整天打游戏的那一帮。可想而知,一年下来表弟的英语水平几乎毫无进展,整个人也萎靡不振,更别提惨不忍睹的GPA了。 后来朋友趁假期去波士顿探望表弟,才发现这个学校居然这么差,于是说什么也要舅舅舅妈赶紧给表弟换个学校。这次,舅舅舅妈妥协了,哪还能纠结什么东岸西岸,有个正经学上就不错了。 接下来是一通忙乱,筛选有可能申请下来的学校,趁暑假亲自到学校考察,提交各种转学申请。由于表弟9年级的成绩也不好,英语也不行,他最后只申请到中西部一个没什么排名的学校,但至少这次是一所正规的寄宿高中。 当讲到这所新学校时,表弟眼睛都亮起来了,整个人好像突然活过来了一样。 跟之前没人管的“无政府状态”比起来,这所寄宿高中规矩特别多。 晚上11点网络准时断线,11点15分熄灯,所以表弟几乎没时间打游戏,能把作业写完就不错了。宵禁时间也是11点,在那之前必须回到宿舍,不然宿管老师肯定要找你谈话的。 校园里有几个小商店和饭馆,去这几个地方不需要申请。一旦想出校园,比如回家过周末什么的,必须跟楼长申请,还要拿到家长的签字,双重保证才可以。 楼长不在的情况下,男女生不可以去对方宿舍。高年级学生不可以跟9年级新生约会(在美国跟14岁以下孩子发生性关系,不管自愿与否,都属于法定强奸)。 违反这些规定的后果非常严重,学校采用“再一再二不再三”的原则,如果第三次违反规定,那么不好意思,学校只能把你开除了。 虽然表弟去的这所寄宿学校不是那种顶尖的精英学校,但也还是为申请大学做准备的预备学校(prep school),所以在学术上绝不是混混就行的。 因为班级规模特别小,一般也就12-15个人,所以谁也别想在上课时躲在角落里一言不发。所有人必须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老师也会做相应的记录,参与的次数和深度将影响这门课的成绩。 不用担心质疑别人的观点会得罪人,在讨论中大家需要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质疑,哪怕是质疑老师的观点。不过,质疑的前提条件是聆听。不仔细聆听别人的观点,为了质疑而质疑肯定不行。 表弟的口语一开始不太好,表达观点时总是磕磕绊绊、词不达意,不过同学们和老师都特别有耐心地等着他慢慢理清语言。课后,老师和同学还经常鼓励表弟,说他的观点特别好,而且英语表达比上次好多了。表弟说,在这样的课堂里,他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还有就是增强了信心,很快就从之前为了课堂参与成绩被迫开口,进阶到积极主动表达观点。 对表弟而言,还有一个大挑战是写作。很多课程要求的报告都是15页起,表弟一开始对着这样的作业要求一筹莫展。不过,学校有个很好的制度是一对一老师辅导,每天都有一段时间是提前规定好学生必须要跟老师单独见面接受辅导的。表弟说,这些教师不仅专业强,最重要的是他们特别有耐心、有热情,能感觉出他们是真的想帮助你,而且善于发现你的闪光点,为你取得每一个小进步而骄傲。所以,虽然一开始表弟不太跟得上英文课和历史课,得益于老师一对一有针对性的帮助,之后他还是慢慢赶上来了。 另外就是运动和课外活动的选择特别多。每周三下午和周六都是专门的运动日,所有人都得参加至少一种运动。表弟从小喜欢篮球,现在更是加上了1米85的身高优势,所以运动选的是篮球。他还选了个马术,这是因为马术算得上这所寄宿学校的招牌运动,而且骑马这件事还挺酷的,表弟觉得驰骋草原任大风呼呼刮过脸庞的感觉特别像个英勇的将军征战沙场(哈哈,小男孩的英雄情结)。 至于课外活动,因为比起其他同学,表弟在学习上有些吃力,占用了大量时间,分身乏术,就只参加了摄影俱乐部,这是因为他爸爸喜欢摄影,他小时候经常跟着爸爸到处转悠拍照,有时他还充当爸爸的小模特。他特别骄傲地跟我们分享,在毕业之前他联合几个俱乐部里的好友,一起开个小型摄影作品展,好多老师、同学、家长和校友都去参观了呐。 表弟还特别感激寄宿高中这种一周7天每天24小时朝昔相处的模式,他因此交到了几个特别要好的朋友。他们一起吃饭、一起去上课、一起写作业、一起参加课外活动,这些男孩子们结成了牢固的友谊。表弟最好的朋友是他的室友,一个当地美国白人小伙,有着中西部人的淳朴和友善。他家里有个农场,所以每次过周末回来都会给表弟带些家里自制的果酱、面包什么的,节假日的时候更会邀请表弟到家里做客。去年圣诞节,表弟就是在室友家里度过的。他说那次他感到真不能人云亦云轻信谣言,之前听说的什么美国人之间亲情淡漠都是胡扯。室友家在圣诞节里聚集了30多口人,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到叔叔舅舅姑姑婶婶兄弟姐妹,大家齐聚一堂,各种开玩笑、做游戏、喂羊喂牛、做大餐,其乐融融,而且他们对表弟也特别热情友好。尽管节假日没法回国,表弟还是在室友那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还有就是新学校里,吃的比之前好太多了,虽然没啥中国菜,但是鱼、肉、蛋、蔬菜、水果、牛奶这些食堂都提供,足够保证一天的营养所需。 表弟这四年美高的经历就跟坐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要是他一直留在一开始那所学校,估计现在可能什么像样大学也申请不到,要么灰溜溜地回国,要么凑合先读个社区大学(community college)。 这种纯粹为了赚国际学生钱的野鸡学校真是害人不浅,那个黑中介也烂透了,当然盲目相信中介的舅舅舅妈也难辞其咎。幸亏之后他们及时止损,孩子成功转学到了一所正规寄宿高中,一切才有了转机。 表弟去年在申请大学时表现得很成熟,没有好高骛远,他知道自己的运动和课外活动不是很突出,SAT差一点儿不到2000,TOEFL刚过100,所以他很务实地报了几所中西部排名50-100的大学,最后拿到了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录取。 表弟自小喜欢打电脑游戏,他一直希望将来能亲自设计编写自己的游戏,同时考虑到目前的就业市场,在学校升学顾问的指导下,表弟最终选择了计算机科学专业,把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职业规划合二为一。
表弟的经历其实给很多现在打算为孩子申请美国高中的家长敲响了警钟。高中这几年是人生非常关键的时间段,不仅是在学业进修方面,更是在心理成长方面。十几岁的孩子刚刚有了效仿成人的意识,但思想却还不成熟,此时是否有正确的引导决定了他们未来的人生走向。想想表弟之前在波士顿一年多的生活,无所事事、萎靡不振,年纪轻轻正该朝气蓬勃却仿佛对一切失去了兴趣,令人唏嘘。 因为签证的限制,中国留学生只能就读美国私立学校,而家长却没办法陪读。所以摆到面前的选择有两个:寄宿家庭(homestay)和寄宿学校(boarding school)。寄宿家庭的问题在于,如果仅凭中介的一面之词,没有跟寄宿家庭有过直接沟通,我们很难保障孩子未来生活的质量。固然有些承担寄宿责任的美国家庭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产阶级,但还有很多是只为赚寄宿费的底层家庭,他们连自己的孩子都教育不明白,更何况别人家的孩子。 美国的寄宿学校资源非常有限。全美一共有将近10万所公立学校,3万所私立学校,但仅有300多所寄宿学校,其中还有100来所是宗教性质的寄宿学校。为了确认某一所寄宿学校是否正规,是否适合孩子,最好的办法是家长带着孩子亲自到目标学校去考察,然后再做决定。不过实在没时间实地考察的家长,也可以参考BoardignSchoolReview.com和Niche两个网站,里面有关于寄宿学校的评分和评价,比较中肯,可以做一些参考。 下面为大家提供一个由BusinessInsider提供的2016年寄宿学校TOP50名单,大体上说来,要是能申请到这些学校,那基本上算是一只脚踏进名校了。
推广 '美国留学妈妈圈'讲座预告: 讲座主题:暑假提高托福攻略 讲座时间:6月18日(星期六)晚八点 主讲人:顶上教育创始人孙健 参与方法:加妈妈圈助手 【mamaquanzhushou] 好友,注明孩子年级,所在城市,及感兴趣的讲座。助手会将您拉到相关讲座群。 |
|
来自: meiling3605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