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通唱法”的训练技巧

 yawachu 2016-06-14

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民族唱法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种新的唱法。这种唱法与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不尽相同,是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这种唱法丰富了音乐表现手段,具有鲜明的特点,为音乐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民族、美声和通俗唱法是我国声乐演唱方法中已有的三种唱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声乐教育和演唱也获得了更大发展的契机。正是在经济全球化、人们的审美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相融合,使声乐艺术也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一、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异同
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是两种不同唱法,两者各有自己的特点。熟悉这些特点才能够更好地将两种不同唱法巧妙地融合起来。

(一)民族唱法的特点
运用民族唱法演唱时,口咽腔的着力点靠前,口腔肌肉绷紧,喷弹力较大,以口腔共鸣为主,同时运用头腔共鸣。咬字发声的因素转变较慢,棱角较大,声音走向横竖相当,声音点面合适,高音融洽,声音色彩明亮,声音个性较强,以味为主,手法变化多样。音色甜、脆、圆、润。气息灵活,以真声为主。民族唱法讲究按照演唱语言的发声规律处理发声共鸣,讲究五声、四呼、出声、归韵和收声。
(二)通俗唱法的特点通俗唱法十分注重抒发人的内心情感。一般说来,演唱时要注重语言的韵律,讲究吐词、咬字的清晰与委婉,并在演唱中注重发声轻柔。在气息运用上,要顾及颤音、滑音及音色变化。通俗唱法一般借助音响扩大效果,以闪耀的舞台渲染气氛,注重伴唱、伴舞、电声乐器伴奏及说唱相结合。演唱时大部分以真声演唱为主,假声也有运用,多采用贴近生活的语言。演唱风格有轻柔自然的,有高亢强劲的,有民谣风格的,有摇滚乐式的,有说唱叙事的。通唱法在吐字上要求的是完全的“说话式”的自然,无须考虑共鸣。
(三)两种不同唱法的异同点从生理上进行分析,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在声带要求上相同,都要求具有两种混声机能,不然就唱不出高音。在声道的调节上,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都要求声道不堵塞。即使因效果需要而打开声道,也只需前后打开,因为在唱高音时,通俗和民族唱法不需要喉头向下。在气息运用上,两种唱法都要求气息畅通。在吐字上,民族唱法强调“字正腔圆”,使发音服从吐字:通俗唱法则要求像说话一样的自然,不需要考虑共鸣问题。 民族唱法声音追求高难度技巧:通俗唱法声音追求浓厚的情感的融入,追求以情来感人。在演唱技巧的难度上,通俗唱法稍易,便于传唱。
二、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融合时演唱技能技巧的变化
(一)语气的变化。一般来说,通俗唱法语气性更强,声音含蓄深沉;民族唱法的声音追求高亢明亮。但在演唱作品《为了谁》时,要注意语气性的变化。如朗诵“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一句,其前半句声音要含蓄深沉,采用通俗唱法的语气性,后半句声音要高亢明亮,采用民族唱法的语气性。如果后半句依然用通俗唱法的语气,那么声音表现就会缺乏对比,语气相同,声音就会黯淡无味。
(二)咬字的变化。通俗唱法的咬字要放松如同说话式的自然;民族唱法咬字讲究归韵行腔。例如在《为了谁》中,“谁”(shui)与“谁”(shei):在民族唱法中,“谁”一般唱“shui”,强调声音归韵行腔;在通俗唱法中,“谁”应唱成“shei”,采用口语的发音,不强调归韵问题。
(三)腔体的变化。通俗唱法在胸腔发声,声音低沉浑厚;民族唱法在头腔发声,声音干净明亮。例如《为了谁》的第一乐句:“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前半句采用含蓄深沉的胸腔,后半句采用明亮的头腔,由通俗唱法转变成民族唱法,形成了腔体的对比,同时音色也形成了鲜明对比。
(四)情绪的变化。通俗唱法非常注重情感的抒发,表现出含蓄低沉浓厚的情感;民族唱法情绪处于激昂饱满状态。例如《为了谁》中“谁最美,谁最累”一句,采用通俗唱法,情绪含蓄深沉,而“你是谁,为了谁,我的战友你何时回”一句,采用民族唱法,情绪处于激昂状态。这两种情绪形成了鲜明对比,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五)气息的变化。通俗唱法气息平稳舒缓。例如《为了谁》中“泥巴裹满裤腿”一句气要平稳。民族唱法的气息推动力较强。例如《为了谁》中“你是谁,为了谁,我的战友你何时回”一句,演唱时气息的推动力应较强,表现出音量的扩展,情绪达到激昂饱满状态,与前一句在音乐力度上形成了鲜明对比,使音乐达到完美境界。“民通唱法”既保留了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在演唱方法上的不同点,又通过二者演唱技能技巧的相互转换,使声音达到完美统一,形成一种具有创新风格的演唱方法。
三、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技能技巧的融合
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技能技巧的融合,是指在演唱时,演唱者通过演唱技能技巧的变化,使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这两种不同风格的唱法之间产生密切联系,进而相互“揉合、化合、融合”,形成一种完整的、全新的、为我国广大听众所喜闻乐见的演唱艺术形式。例如谭晶演唱的《妻子》、《天空》,汤灿演唱的《祝福祖国》,祖海演唱的《幸福山歌》、《在那东山顶上》等等,都在民族唱法的基础上,增加了现代通俗的元素,属于“民通唱法”。
 例如,在演唱民通歌曲时,要特别注意声音位置的调整、咬字的调整、情绪的调整以及气息的控制,使“民通唱法”的歌唱技巧不断提升,逐渐达到娴熟准确,才能科学准确地表现出“民通唱法”所独有的音乐表现力。如何实现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在演唱技能技巧上的巧妙融合,就成为唱好“民通作品”的关键。
歌曲《为了谁》句句剖析
 
《为了谁》这一作品的第一乐句(1-4 小节)中,“汗”是从通俗唱法转变为民族唱法的关键点。在“汗”之前,基本上用通俗唱法,“泥巴裹满裤腿”一句发声在胸腔,三分唱,七分情,注重情的处理。由“汗”巧妙而自然地转为民族唱法时,则应注意“汗”在声音上干净明亮的特点,声音直奔头腔。“汗”成为从胸腔转头腔的关键点,“汗”前后在腔体上形成对比,在音色上自然也形成了对比。
 第二乐句(5-8 小节)中,“我”字仍在头腔,发声位置不变。可是,有很多同学认为,唱完前一乐句的高音,第二乐句“我不知道你是谁”是从“我”的高音位置下行的音乐发展趋势。学生从意识里认为音乐下行,会有意往低音靠拢。实际上音乐下行更应该注意呼吸的支持力。这句是先扬后抑的旋律走向,在这种情况下,气息推动声音上扬,否则会出现失误,失去声音设计方向。由上述不难看出,把握声音位置,设计气息支持技术是关键。歌唱位置没有把握好,声音产生了极大的失误,造成音乐思想传达过程产生解,同时影响了音乐的表现力。
 第三乐句(9-12 小节)与第一乐句(1-4 小节)类似,这里就不再多讲了。
 第四乐句(13-17小节)中,在高旋律波浪中突出“血”字,是民族唱法亮点的体现;通过低旋律波浪中突出“涯”字,采用的是通俗唱法的语气,结合了民族唱法的亮点。由于突出了这两个对称点,并且巧妙地运用了“民通唱法”,就使得音乐形象更加逼真,音乐手段更加丰富。至此,本作品已到半终止,A乐段结束。
B 乐段从第五乐句(18-21 小节)开始。该乐段旋律特点有以下:基本音调向上,音乐形象像洪水一样,有极强的推动力。“你是谁,为了谁,我的战友你何时回”这个乐句分三次推动,并且采用了不完全重复的手段重复了一个乐句,使音乐再次扩展,旋律起伏加大,进一步拓宽了音域,形成作品的高潮。前一乐句最强点就是“你”字,采用强调语气,运用民族唱法的特点,形成乐句的最亮点,声音明亮,直钻头腔,气息推动力极强,情绪达到激昂状态。
 第六乐句(22-25 小节)是一句从民族演唱方法转为通俗唱法的乐句。“不”是将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融合的关键点。在演唱时要注意情感的含蓄和咬字语气的变化。上下两句从音乐走向上要形成鲜明对比,一句上行,一句下行。 这一句表现出获救百姓寻找救命恩人的急切,表现出对军人无私奉献精神的歌颂。虽然第五乐句和第六乐句同样进行了三次旋律的推动,但二者推动方向截然相反:第五句推向民族唱法,表现了被救的百姓们对战士们舍生忘死的高尚情操的敬佩,音量不断扩展;第六乐句则推向通俗唱法,表现了情绪上的含蓄柔美,塑造出战士们伟大无私的形象。两个乐句采用了刚劲与柔美的对比。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第七乐句(26-27 小节)的“谁最美,谁最累”这个乐句中,用“谁”这个疑问代词,将解放军在抢险救人的过程中,勇敢冲向第一线的无私而伟大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与第五、六乐句的歌曲高潮时的明亮声音产生对比,此乐句运用胸腔发声,音色圆润低沉,委婉动听。把声音效果从高潮明亮转为委婉含蓄,“谁”加强了演唱的语气性,是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点。
 第八乐句(2 8 - 3 4 小节)中“乡”字语气较重,音量要控制,情大于声,所运用的是通俗元素,目的是为增强语气感,突出军人与被救者之间的情感。“我的乡亲,我的战友,我的兄弟姐妹”一句通过“我的战友”这一过渡句,进入音乐形象最高点。推向民族唱法“兄”时,应打响头腔与鼻腔,并同时产生共鸣,使声音音量扩展,让“兄”字达到音乐的升华。也就是说,第八乐句在经历了三次小的推动后,在声音技巧上,从“乡”开始加重语气,到“兄”字时音量上达到最强点。气息的一次次推动是关键,使得该乐句所蕴含的真挚情感得以充分展示,表现出主人公与救命恩人解放军亲如兄弟姐妹的关系。
 第九乐句(35-38 小节)是歌曲的尾声。在歌曲即将结束时用高亢明亮的声音演唱“姐妹”一句,用民族元素再次表现出被救百姓与恩人解放军亲如姐妹的关系,使作品在最后达到艺术上的高度升华,给人以无限深思和遐想。从上所述可以看出,能够在歌曲的演唱中恰到好处地做到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在演唱技能技巧上的相互转变和有机结合,是“民通唱法”的关键。演唱者在运用“民通唱法”进行演唱时,既要注意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不同,又要注意二者的相互融合。
总之,民通演唱是一种唱法上的大胆创新。它有自己独特的表演技巧,使音乐的表现手段更加丰富,使旋律“高低形成对比”,使力度形成“强弱对比”,使声音色彩发生变化形成“音色对比”,使演唱者强烈的情感变化形成“情绪对比”,在歌唱呼吸技巧运用上形成“气息对比”,使音乐具备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力,令人耳目一新,并因此受到大批观众和听众的喜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