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代 董源 龙宿郊民图

 南山子川 2016-06-14

五代 <wbr>董源 <wbr>龙宿郊民图
五代 董源 龙宿郊民图

 

【名称】龙宿郊民图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五代
【作者】董源
【现状】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尺寸】156cmx160cm
【材质】绢本设色

 

龙宿郊民图是五代董源重要的传世作品之一,它描绘了居住于江边山麓的民众庆贺节日的情景。此图以山为主,右侧的两座大山占据了画面的大半,山顶且有矾头。山下水面空阔,溪流蜿蜒,树木茂密成林。山下的人家在树头挂起了灯笼,溪边又有两条舟船,上竖彩旗,数十人自岸及舟联臂排列,似正在表演庆贺的歌舞。山下道路上点缀着一两行人,似在赶路,又似在游览。这幅图画的用意应该是表现清雅的江南山水中居人生活的舒畅和愉悦。

 

五代 <wbr>董源 <wbr>龙宿郊民图
五代 董源 龙宿郊民图 局部

 

《龙宿郊民图》画的是秋日江南丹碧掩映,华辇之下,歌舞升平,尽管笔法是与李思训多少有关的青绿设色,然而山顶作"砚头",山坡用"披麻皴"已发展了李派的体貌。可曾想过找个类似端阳这样的民间节日,趁着云淡风轻的好气候,登上村落旁的小山丘,如此,除了能眺望山水间的美丽风光,更可饱览庆祝活动的热闹景象。这大概就是《龙宿郊民图》所呈现的样子。

 

五代 <wbr>董源 <wbr>龙宿郊民图
五代 董源 龙宿郊民图 局部

 

此图本无画名,直到十七世纪时,才由董其昌定名为龙宿郊民。画题的含意有多种解释,普遍被人接受的看法是,居住在帝后附近的居民。若以当今的观念来理解,就是定居于首都的民众,因环境特殊之故,所以社会福利也特别地优厚。当我们透过画家的眼睛,欣赏这美好风光时,可以发现一条垂直线隐然显现于图面中轴,形成了构图上的趣味。右边的画面尽是山峦相叠,当视线往左移动时,空间顿时豁然开朗,沿着河水低平的流域,将视野带往既广且深的境界。细看画面的左下方,可远眺村民的活动,河岸左边有二艘小船,船上的人以手相连,旁边则有人击鼓导引。据说在古时候,有一种风俗性的歌舞,参与者在唱歌时以臂相连,并以脚踏地做为节奏,人称「踏歌」。不知图中的村民,是否就在从事这样的活动?

 

五代 <wbr>董源 <wbr>龙宿郊民图
五代 董源 龙宿郊民图 局部

 

作者简介:
董源 (?-约962年) 五代南唐画家。董源一作董元,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亦称江南人。中主时任北苑副使,人称“董北苑”。擅画水墨及淡着色山水,喜用状如麻皮的皴笔表现山峦,上多矾头(山顶石块)苔点,多画丛树繁密,丘陵起杖,云雾显晦和溪桥渔浦、汀渚掩映的江南景色,后人称其所作平淡天真,为唐代所无。也有设色浓重之作,山石皴纹甚少,景物富丽,近于李思训格调,而较放纵活泼。兼工龙、牛、虎和人物。巨然曾从其学习水墨山水,并有所变化,后世并称为“董巨”,为五代、北宋间南方山水画的主要代表,其风格影响后世至深。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潇湘》、《夏山》、《龙宿郊民》等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