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看天边月,失却手中珠佛教强调心定尚和,说明人之所以会有烦恼,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经常追逐心理见闻觉知的有所爱之情感,进而产生染着不舍的贪、嗔、痴占有欲望,让情绪随着欲望变化衍生世间的困境与痛苦,因此不容易觉悟到诸法无我、诸行无常的道理。 至于该如何消除烦恼呢?《心经》中“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恶”,理解色受想行识五蕴,无不是种种因缘、条件组合成立,并时时刻刻都在产生无常变化,心意识亦是五蕴慢慢累积,运用内心智慧观察种种因缘和合的假相,心性自然就不会陷入烦恼里,进入万法皆空的空性状态,才能解决人生的烦恼。为了化解求而不得所带来的痛苦,佛教教导我们要少欲知足、清心寡欲,才不会受到本能及欲望的干扰,而走上毁灭之路。 所谓“少欲”,就是指对基本生活所需之外的东西,不做非分之想。如果基本的生活所需已经齐备了,就满足于现状,不再做过分的贪求,就是“知足”。 满足一己私欲的贪求,而过分追求个人的享受,就叫做“欲望”。欲望是自私的,会为我们带来烦恼,甚至带来杀身之祸。可是,如果是为众人的利益而努力、为了众人的福利而奉献,就不叫做“欲”,而称为“愿”。愿心是为众人而发的,是清净的,不会带来烦恼的。例如,发愿透过自己的努力奉献,使众人得到快乐、幸福和便利,就是清净的愿心。 佛教认为,众生被贪欲驱使贪求营谋的动机,无非是为了获得乐。趋乐,可谓人类本性深处的本能性趋求。弗洛伊德也说生物性本能受唯乐原则支配。佛学承认众生从满足食色睡、财位名利等贪欲中也可以得到乐,但这种乐有诸多缺欠,很需要反省:追求时要为它付出很多,即便求得,也无常难保,终会失去。因此,少欲知足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不努力、不争取,也不是失去任何希望。否则,便会误以为行菩萨道和成佛也是一种欲望,于是就不行菩萨道、也不想成佛了。这种观念并不合乎佛法的精神,行菩萨道与成佛并不是“欲”,而是“愿”,而且是许下了很大的悲愿。 所谓“知足者常乐,少欲者离苦”,我们不但自己要做到少欲知足,以避免“求不得”所带来的痛苦,还要进一步为众人设想,把自己的努力奉献给众人、为众人服务,使众人都能够远离痛苦,得到真正的快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