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贪看天边月,失却手中珠

 虹72 2016-06-14


贪看天边月,失却手中珠


佛教强调心定尚和,说明人之所以会有烦恼,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经常追逐心理见闻觉知的有所爱之情感,进而产生染着不舍的贪、嗔、痴占有欲望,让情绪随着欲望变化衍生世间的困境与痛苦,因此不容易觉悟到诸法无我、诸行无常的道理。 

至于该如何消除烦恼呢?《心经》中“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恶”,理解色受想行识五蕴,无不是种种因缘、条件组合成立,并时时刻刻都在产生无常变化,心意识亦是五蕴慢慢累积,运用内心智慧观察种种因缘和合的假相,心性自然就不会陷入烦恼里,进入万法皆空的空性状态,才能解决人生的烦恼。为了化解求而不得所带来的痛苦,佛教教导我们要少欲知足、清心寡欲,才不会受到本能及欲望的干扰,而走上毁灭之路。

所谓“少欲”,就是指对基本生活所需之外的东西,不做非分之想。如果基本的生活所需已经齐备了,就满足于现状,不再做过分的贪求,就是“知足”。 满足一己私欲的贪求,而过分追求个人的享受,就叫做“欲望”。欲望是自私的,会为我们带来烦恼,甚至带来杀身之祸。可是,如果是为众人的利益而努力、为了众人的福利而奉献,就不叫做“欲”,而称为“愿”。愿心是为众人而发的,是清净的,不会带来烦恼的。例如,发愿透过自己的努力奉献,使众人得到快乐、幸福和便利,就是清净的愿心。

  佛教认为,众生被贪欲驱使贪求营谋的动机,无非是为了获得乐。趋乐,可谓人类本性深处的本能性趋求。弗洛伊德也说生物性本能受唯乐原则支配。佛学承认众生从满足食色睡、财位名利等贪欲中也可以得到乐,但这种乐有诸多缺欠,很需要反省:追求时要为它付出很多,即便求得,也无常难保,终会失去。因此,少欲知足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不努力、不争取,也不是失去任何希望。否则,便会误以为行菩萨道和成佛也是一种欲望,于是就不行菩萨道、也不想成佛了。这种观念并不合乎佛法的精神,行菩萨道与成佛并不是“欲”,而是“愿”,而且是许下了很大的悲愿。

  所谓“知足者常乐,少欲者离苦”,我们不但自己要做到少欲知足,以避免“求不得”所带来的痛苦,还要进一步为众人设想,把自己的努力奉献给众人、为众人服务,使众人都能够远离痛苦,得到真正的快乐。

  所谓你想拣芝麻,却丢了西瓜。你去追求很遥远看起来很美好的东西,可是你却无意中丢掉了你本来拥有的实在的也是无价的好东西。六祖说“来时无口。”这是正令全提。“守本真心”,五祖一生特别强调守本真心。守,初学佛法不守就会迷失。比如带小孩上街,你不守住他,走着走着,就会走丢啦!当你明白了自己的心,认知了自己的心以后,最初若不守一个阶段,它仍然会迷失的。应该珍惜它、守住它,不必再向外面去找些不相干、没有用的废知识来徒增法尘。须知“金屑虽贵,在眼亦病”。如有一念生心外觅,向外驰求,古人道“向外觅菩提,总是痴顽汉。”又说“贪看天边月,失却手中珠。”
感悟:老人言口口相传留下来的草根智慧书。老人言从生活中来,经历了时间的洗礼,最大程度地回避了各种思想毒素的污染,可以谓之最纯粹的智慧。句句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散发着自然的清新气息。古往今来,大凡有能耐的人,都是以“学生”的姿态出道,然后才一步步成为大师的。为人处世,既要一分为二地看自己,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别人。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在人生路上有所作为。人生短促,不可能从头来过。聆听老祖宗的教诲,会使我们少走很多弯路。老人的智慧,不只体现在对人生的描述和认识,更体现在对一种古老智慧的参透。老人言好比陈年佳酿,历久弥新,能够为今天的人们在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老人言教你怎样开阔自己的心胸、怎样调节自己的心情、怎样创造快乐、怎样把平凡的日子过得生机勃勃、怎样从容地思考人生。聆听“老人言”,会让人受益一生../单眼老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