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已本来的面目 才算是明了心的本体完得心上之本来,方可言了心;尽得世间之常道,才堪论出世。完全认识到自已本来的面目,才算是明了心的本体。理解透世间不变的道理,才足以谈论出世之道。 婴儿初生,其心完善,无有牵挂,也无所不在,也无所不知,因而称做赤子之心。正因为他的心没有一点尘埃,所以就像一面宝镜一样,无所不能照耀,也无所不能反射。它是完满无缺的,这就是心灵的本来面目:“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所以,我们一旦有了心识的作用,赤子之心的完满就会被破坏。尽管认识到了社会与自然的一部分,但已经无法真正地全面地反映人生和宇宙了。因为我们的心识一定存在着成见,才会从某一个角度去看视人生和宇宙,自然也就得不到真正的全方位的体认,所以永远也无法得到那人生的真谛。 世间的万物是迷乱的,只有认识到自已的本来面目,用心灵体会生命,明白自已在干什么,在想什么,才能拨去迷乱。 回归到人的真本状态,难吗?很难。因为我们从懂事开始就已经每天都在学习锻炼我们的“文明”伪身术,我们离真本状态是越来越远的,要回去当然不容易。简单吗?其实也简单,就要像那马儿一样,饿了吃草,渴了饮水,高兴时脖子缠绕在一起相互摩擦,生气时背对背相互踢撞玩耍,也就是说,最重要的就是保持“真我”的本色。 “尽得世间之常道,才堪论出世。”人世间的常道是什么呢?就是“变”和“空”。再伟大或渺小的事情都不停地在变,最后必然消失成空。不了解这个道理,是难以超脱世间的。人们喜欢的东西便希望它能长久,因此,执着于这些事物,不得超脱,这就是不了解世间常道的缘故。所谓的出世,并非逃入山林,而是在世间了悟“变”和“空”的道理,在不离人间的情形下,超出人间。 感悟:中华文化的老人言将儒的仁义中庸,道的无为知命以及佛教的禅定超脱熔冶于一炉,总结处世为人之策略,概括功业成败之智慧,指示修身养性之要义,界分求学问道之真假,指点生死名利之玄妙;既主张积极入世、经营天下、为民谋福、恩泽后世的进取精神,又宣扬亲近自然、悠游山水、独善其身、清静无为的隐逸趣旨,同时也倡导悲夫悯人、普度众生、透彻禅机、空灵无际的超脱境界。千百年来对当时文化水平都不很高的普罗大众的教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老人言历久弥新,读懂老人言将受益终生......文/单眼老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