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焦溪中学】与【镜亭】略述先祖仲明公 是勋琛、是济平

 是志成 2016-06-14

焦溪中學與鏡亭略述 先祖仲明公    八代裔孫 勛琛 濟平


    焦溪中學舜溪園,有佳處,是地,疊石為山,鑿土成溪,卵石鋪路,沿水行,過小橋,于蔥蔥綠樹叢中,天光水色相映下,座一古式亭,題曰“鏡亭”,立有一石碑,上刻紀念是姓先賢之文詞。

    蓋先賢諱鏡,字仲明,清朝人,歷經康、雍、乾三朝,系一代博學弘儒,卻學優而不仕,甘為布衣終生,創設學所于舜山北麓,以所學授人,以己德育人。從學者,始是桑梓子弟,繼有毗陵州縣諸子,甚至有閩浙慕名而來投者。成才眾眾,學所赫赫,公隆名于東南,遭奸侫嫉妒,誣陷之,學所被官府抄封。後揆相陳世倌,返浙海寧省親過境,親上舜山暗查密訪,理清案情報京,并推薦公之賢能。當朝嘉許,飭令地方發還學所。賜公匾額,并下徵辟召,召公赴京授以官。公不為心動,以丁憂守墓為詞,固謝不就,復教書育人不輟,直至老死于學所,葬于舜山。故舜山周邊居民,歷來皆知昔有賢人“仲明先生”,或謂“舜山先生”,或謂“是孝子”,但祗知事跡概梗,不甚詳盡。而地方誌書早有記載,【是氏宗譜】更囊收有關公之詳實資料,當今常州《文史哲》尚作考證研究,發表文章。今時學者姚廣圻先生所著《雙清館選集》,在“是仲明與舜山學所”一文中,作精闢論說。謂公深究孔孟之道,探求經世之略,然持民族氣節,對滿清統治者始終採取不合作態度云云。文中還指出,焦溪一帶文化底蘊之厚,可能與仲明教澤有關,焦溪中學解放前猶稱仲明中學。此說誠然,即是焦中建鏡亭之緣由也。


    蓋焦溪地處武澄錫交界,抗戰期間遭兵燹,一片焦土,後居民遂有修復或重蓋,百姓聚居仍為鎮,然學校甚缺,更無一所中學,學子求學艱難,失學情況嚴重。先賢仲明公之七代裔孫樹式(貽勤)、樹仁(貽永)等俊彥,仿效先祖辦學,以造福家鄉,遂延聘教師,藉是氏宗祠一隅,于1943年試辦初中補習班,收學生四十餘人,畢業,幾乎全部考進高一級學校,名大噪。欲來求學者大增,地方各界也甚讚許,并予以支持,再藉徐氏宗祠擴增班級。是氏昆仲籌資(主要由樹仁出資)于三元橋畔建造新校舍,置辦教學設備,以舜山祖產與田畝作為私立學校校產,于1946年向當時教育局申報立案,經驗審批准為正式學校。為繼承與發揚先祖之辦學精神,故定名為私立仲明中學。樹式兼任校長,而教師大半為是家親戚故舊。解放後校長易人,但仍用此校名,直至1956年學校收歸公辦,始更名為焦溪中學。由此可見淵源關係深矣。

   

    建校迄今六十餘載,三易校址,逐步擴展成為頗具規模,班機眾多,教學質量更臻上乘,校風、學風一貫良好,升學率高,儼然是武進優秀中學之一,畢業生成千近萬,各自通過不同途徑,如繼續深造,或社會實踐,工作磨練,成為國家有用之人才,分佈在全國各地,乃至海外異國。其中有教授、學者、專家、政府官員、軍警人員、工商業企業家,以及社會各業之精英,彼等每審視自身之成就,必會引發求學歷程中之三年(部分六年,因焦中曾設置過高中部)美好回憶,以感恩之心情,親切稱焦中為母校。近年來,各屆畢業生自發組織屆際聯誼會,約期返鄉集會聚首,回母校瞻仰參觀。亦有以平素接近之同學相約結伴,或以個人返鄉機會,到母校敘舊訪故,追思往昔,一紓緬懷心胸。焦溪中學熱忱接待,已成例矣。校方為尊重校友之意願,接納校友之倡議,于校園內選一地塊,專闢為舜溪園,栽花植樹,造景布點。園中園幽靜雅緻鏡亭含義深遠此舉措既美化環境為學校增添光彩又陳跡于千秋為尊師重教示範


江苏武进区“焦溪中学”(仲明中学的前身)
 

【鏡亭記】附錄石碑刻文:

是仲明(1693~1770)名鏡,清朝名士,一生好學而有成,曾創舜山學所,教澤桑梓,名貫東南,其修養極嚴,不慕富貴,不畏權勢,講學不輟,直至病故,焦溪中學曾冠其名,今“舜溪園”建“鏡亭”,以其弘揚先賢高風,鏡鑑自省,為振興中華,鑄造棟樑之材。

焦溪中學

焦溪中学校园内的“镜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