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飞的书法真迹,你见过没?

 雪梅常在 2016-06-14

张飞的书法真迹,你见过没?

2016年03月10日 09:12    作者:徐老师    来源:腾讯网   

  三国时期的张飞不但有万夫不挡之勇,而且擅长书法绘画,其书法在当时很有名气,是三国时期“汉八分体”的代表。

  张飞镇守四川阆中达7年之久,在阆中古城保留有他的墨迹吗?1历史上的张飞具有传奇色彩,他出生在河北涿州,镇守阆中达7年之久,被部下所害后,身葬阆中,头葬重庆云阳。 阆中先民念其忠勇,在墓前建桓侯祠以祭祀。

  在古城汉桓侯祠大殿西侧可以看到两块碑文被精心予以保存,其中一块石碑上镌刻着“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濛立马勒铭”,22字,3行排列,阴刻隶书。 旁边石碑上镌刻“纯正不曲,书如其人”,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字迹。可见张飞的书法确有名气。

  立马勒铭,相传是张飞在荡渠(渠县)八濛山,大败曹操部将张郃留下的。古城汉桓侯祠内的隶书是否为张飞“真迹”?

立马勒铭

  对三国历史研究多年的资深作家侯兴国写有小说《张飞后传》,还写过40多万字的电视剧剧本《张飞在阆中》,他告诉笔者,早在明代时期,四川流江县曾发现了一个摩崖石刻《张飞立马铭》,又叫做《八蒙摩崖》,明代陈继儒的《太平清话》、明代曹学佺《蜀中名胜记》、清代赵一清所写的《稿本三国志注补》中关于张飞传补注引自《方舆纪要》所述等书皆有记载。因年代久远,山石裂崩,刻文损毁。

  说起张飞的书法,值得一提的是新亭侯刀铭。南北朝时代梁陶宏影的《刀剑录》中,有对张飞书法的记载,这是有关张飞书法最早的记录。

  《刀剑录》中写道,“张飞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炼赤山铁,为一刀。铭曰:新亭侯,蜀大将也。后被范疆杀之,将此刀入于吴。”但是可惜的是现在原物已经失传。明代的《丹铅总录》记载:“涪陵有张飞刁斗铭,其方案甚工,飞所书也。张士环诗云:‘天下英雄只豫州,阿瞒不共戴天仇。山河割据三分国,宇庙威名丈八矛。江山祠堂严剑佩,人间刁斗见银钩。空余诸葛秦川表,左袒何人复为刘!’”。

  有关资料显示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邓拓对此也曾做过研究,他在《燕山夜话》的《由张飞的书画谈起》一文说,“这个铭文现在只能找到清代光绪年间的一个拓本。据清末胡升猷的题识陈:‘桓侯立马勒铭,相传以矛凿石作字,在四川渠县石壁。今壁裂字毁。光绪七年(1877年)六月,检家藏拓本,重钩上石’。对于这个拓本,曾经有人鉴定过,认为它不像是汉代的碑刻,可能是后人所造。”

  此外,据《四川总志》所载,铭文中“军”字作“张”字,“铭”字作“名”字,与拓本又有出入。后来,刘先澄在《中国书法鉴赏辞典》中,发现清代高凤翰的《临张飞荡渠碑》。这件临作与前述的碑文内容和字体均不同。正文内容只有17个字,“汉将张飞大破贼将张郃于荡渠立马勒石”。其文字与《四川总志》之说基本吻合。在碑文中,张飞自称“汉将”而非“汉将军”,称张郃“贼将”而非“贼首”,地点是“荡渠”而非“八濛”。从文笔、称谓、语气等方面看,其文字内容符合当时的语言特征、行文习惯,与张飞刚直的性格相符。这应该是最接近于张飞真迹的墨迹了。

张飞手书

  看了高凤翰的临摹字迹,见到字形大小、长短、轻重不一,对比强烈,节奏短促明快,率意洒脱,行笔扎实劲键。

  再看看高凤翰的临摹字迹,见到字形大小、长短、轻重不一,对比强烈,节奏短促明快,率意洒脱,行笔扎实劲键。在临作的落款上,高凤翰写着,“向见张桓侯所书荡渠碑……”这说明高凤翰亲眼见过张飞所书墨迹碑刻,并做了认真的研究和临摹、《中国书法鉴赏辞典》称,高凤翰《临张飞荡渠碑》“艺术效果确实是清代上乘”。

  高凤翰(1683~1749)清代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又名翰,字西园,号南村,又号南阜、云阜,晚因病风痹,用左手作书画,又号尚左生。山东胶县城南三里河村人。雍正初,以诸生荐得官,为歙县县丞,署绩溪知县,罢归。性豪迈不羁,精艺术,画山水花鸟俱工,工诗,尤嗜砚,藏砚千,皆自为铭词手镌之。有《砚史》,《南阜集》。 郑板桥在《板桥集》中,有这样一首诗,“西园(高凤翰的字号)左笔寿门书,海内朋友索向余。” 这幅临作被刻石,陈列在汉桓侯祠“巴西良牧”馆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