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不听话”,家长如何巧用“选择题”让TA自己成长

 马默藏书 2016-06-14
点击上方“蓝色字” 可以订阅哦!
中国博瑞智教育专注家庭教育十五年,解决了千千万万家庭教育孩子的问题,教育孩子要用科学的方法,靠经验和摸索会走很多弯路!每天坚持阅读,收获家庭成长。
        咨询中听过太多父母倾诉教育孩子的苦恼,总有各种各样磨人的问题考验着家长的耐性。董进宇博士说过,“成功的人遇到挫折时,不自我否定,不改变目标,他改变方法;失败的人遇到挫折,往往自我否定,他改变目标,不改变方法。”今天我们试试“选择”这个工具,看能不能换个视角,试着解开教育孩子中的诸多乱麻。
1
 怎么解开孩子“不听话”这团乱麻
        很多父母会头疼孩子“不听话”,比如:我让你养成好习惯自己按时起床,为啥总叫不起呢?我让你遵守学校规定把刘海剪了,为啥你就敢宁可不去上课也不剪?我让你别交坏朋友多向学习好的同学学习,你为啥总管不住自己?....这样不听话的例子一个个数下来估计能写上上百条。

        要是问问孩子,大多数孩子会说,“我爸妈啥都管,总是为我好为我好的安排,简直无语死了”。“赶快去写作业、赶快来吃饭、别交坏朋友要跟谁谁谁学,别看电视了赶快去睡觉......”

        这些话是不是听着很耳熟呢?大大小小的事儿,似乎都能用这样句式或者心态说出来。立场不同,感受就是如此不同。

        所谓的“不听话”,其实就是父母说的孩子不愿意,而孩子的做法父母不满意。实际上父母希望教育孩子向上向善,养成好习惯,学会做人做事,好好学习....这都没有错,但一个小孩子不只是被喂养的身体上的发育长大,更需要在思想、心智上被教育成长成熟,根结就在于教的过程和方法。

        教育,是一种影响,不是控制,总是被安排、被计划、被管理,孩子的自我意识一定会逐渐显现,他就要反抗。“我穿这件衣服为啥不行?我再玩十分钟不行吗,我现在不想练字画画难道不行吗,我过一会儿再去刷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于是各种拖拉、逆反,就在爸爸妈妈不停地催促唠叨、安排控制里慢慢滋生。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没按照大人的话去做,就被批评责怪不听话、不对,孩子心里不服气,冲突就必然出现。强势的管教和重复的唠叨,结果会是什么呢?

1、孩子不再有自己的主见,依赖大人,你说啥就是啥,我没意见,反正有意见也没用。
2、孩子表面服从,内心是郁闷反抗的,一有机会就逃的父母远远的,比如上大学离家远远的; 
3、孩子开始质疑父母的话,甚至从心里排斥父母,即使父母改变了做法和态度,真的有道理,他也不愿意接受。
4、孩子自己爱看书,阅读面很广,爱思考,了解的知识背景比父母还多,而父母已经跟不上孩子的思想,自己的话语权说服力越来越弱,影响不了孩子。 
5、更多长期的状态就是大小冲突不断,家长觉得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

 考虑能不能换一种孩子容易接受的方法来沟通,是不是“不听话”的孩子会少很多呢?
2
面对冲突,善用选择题
       做选择,意味着不是唯一的标准或者指令,而是可以给孩子商量的余地、思考的机会。

       从很多小的习惯细节上可以尝试:比如今天下雨,孩子该穿什么衣服?妈妈可以直接把衣服拿好放床上,也可以提供选择:明天降温,你想穿什么?穿这件还是穿那件?网上流传一个段子,说“有一种温度叫做你妈觉得你冷。”一种选择是孩子坚持自己的意愿不穿长袖,觉得冷就自己忍一下,反正也不会冷到哪里去;另一种选择是带个外套也行,真的热了不穿就是,想穿了再穿。如果你解释了孩子还是不愿意,那就随他去,顶多冷一点,也不至于立刻就感冒了,就算真的冷了或者有点冻着了,妈妈千万不要翻来翻去责怪:叫你不听话,冻着了吧,下次就得听话!

        让孩子自己承担自己选择的结果,才能逐渐学会根据温度、天气变化选择穿衣。这也就是人类习得智慧和技能的过程:不是直接灌输,而是先观察、体会,然后理解。什么事都安排好了,孩子只是被直接灌输,被动接受,甚至接受的是片面、狭隘的思想,并不能真正成熟起来。
和孩子制定规则,也可以用选择法:
       早上叫孩子起床,也可以给孩子商量,选择自己定闹钟还是让爸爸妈妈叫?选择6:30叫还是6:40叫?如果闹钟响了,或者妈妈叫了,选择让自己马上起来,还是允许迷糊五分钟,或者十分钟?是用音乐叫醒还是放英语磁带还是听广播?

       很多家庭里真实的场景是:妈妈总会早起,自己梳洗一下就去叫孩子起床,叫了几声没有反应,妈妈又去忙早餐了,过了十分钟,回来发现孩子还没有起床,就会说:快起来,再不起来就迟到了!等早餐端上桌,一看时间恐怕来不及了,就把孩子拉起来,赶紧把衣服给孩子穿上,一边穿一边唠叨:叫你早点睡你不听,马上就要迟到了,说了多少遍也不听。一直到出门都要再唠叨几遍。

        给孩子做选择的机会,通过选择让他思考,也是平等协商尊重他的表现;同时,父母珍惜自己叫“快一点”的机会,划分责任,自己干自己的事,不用那么催,孩子早几分钟也好晚几分钟也好,其实也能自己做了。越起不来的孩子家长越催,越催越起不来。很多类似的一些小习惯,只要孩子做了,就坚持使用亮点原则,把这个习惯巩固下来。 

        至于什么时间干什么事,空余时间干什么、看电视玩电脑能玩多长时间、什么时间段玩,如果坚持的好怎么奖励、没做到怎么负激励等等,用选择法来共同约定,会比家长单方面要求有效的多,孩子更愿意执行,这个过程里要引导孩子思考各种选择的利弊,而不是上来就给答案给标准,不然即使你是对的,孩子心理上也可能不愿意事事听安排

        再补充一句,如果孩子没有做到约定的,千万不要一厢情愿的用减少玩电脑时间的方式来做惩罚,实际往往做不到,可以选择替换成一些更容易做的选项。比如下去倒一趟垃圾、做十个俯卧撑、下去跑一趟楼梯当运动、给妈妈讲一个笑话或者唱一首歌、大声朗读一篇文章、闭目静坐十分钟、把鞋架上的鞋子整理一遍放整齐.......和孩子一起想一些有新意的负激励方式作为备选项,允许孩子自己从中任意选择一项作为本次的负激励,既可以提醒,又容易操作,而且不会把气氛弄得更紧张。

        培养学习的习惯、和孩子谈论对什么事情的看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解决问题、零花钱的问题、住校还是走读、报考什么学校等等都可以用选择法。运用思维导图的工具,把可能的解决方法或想法都列出来,先不论顺序,能想到的都列出来,然后一个一个分析优劣得失,根据实际的情况和意愿,选择最佳的方案。这个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这样选择的结果,不是任何人逼迫自己必须照做的,而是根据各种情况均衡利弊自己选择对自己最有利、自己最愿意接受的。这样的过程,其实就是把责任移交给孩子,帮助孩子独立思考的过程。因此定期开家庭会议协商总结,也是很好的方式。

        董进宇博士在家长训练营上讲过一个“沟通的黄金语句”——“从你的角度这么想也有道理,我是这么认为的,你看有没有道理.....”接纳对方的情绪,表述自己的意见,最终选择权交给孩子,接受孩子试错的过程。这就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简单粗暴的方式也许眼前有效,而最终会发现无效。有些事情,慢才是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