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汤萍萍:绝经研究三则

 姝姸 2016-06-14

这三则来自MaturitasHuman Reproduction

 

中年女性更年期症状与慢性疾病

在临床实践中常有体会:慢性躯体疾病可能会加重或诱发更年期症状,但是对这两者的关系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分析。本研究为横断面人群研究,入组了3421例年龄在41-54岁间女性。更年期症状的评估采用了女性健康问卷(WHQ),问卷涵盖了七个方面的症状(血管舒缩、睡眠、抑郁、焦虑/恐惧、认知、性生活和月经症状)以及答卷者是否对衰老有担忧。同时记录了答卷者是否患有各项疾病(如心血管、神经系统、感受系统、呼吸系统、肌肉骨骼系统、胃肠道、泌尿系统、皮肤、甲状腺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通过多变量分析探索疾病和症状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患有疾病的女性更易出现更年期症状。血管舒缩症状和睡眠障碍只和胃肠道疾病有相关性;性功能障碍则只和糖尿病有相关性。其余的各种症状和多种疾病有相关性,不过对衰老的担忧与任何一种症状均无相关性。由此可见,许多可疑的更年期症状可能也是由于慢性疾病导致的。因此,在面对患有慢性疾病的中年女性时,医生需要慎重考虑这些症状的起因。

 

文献引自:Katainen RE,Engblom JR, Siirtola TJ, et al. Climacteric symptoms in middle-aged women withchronic somatic diseases. Maturitas. 2016;86:17-24.

 

日本护士和普通工人对围绝经期症状的不同应对方案

该研究探讨了护士和普通工人对围绝经期症状的不同的应对方式,并研究了这些不同与她们对围绝经期症状的理解的差异是否有相关性。共计入组年龄在45-60岁间、具有围绝经期症状的397例护士和217例普通工人,对她们进行健康问卷调查,询问其如何应对围绝经期症状,以及对这些症状的病因、治疗是否理解。结果显示:大约50%的护士和普通工人都有应对围绝经期症状的经历,凡是对围绝经期症状了解充分的患者更倾向于去医院就诊并处理这些症状。在各种应对方案中,转移注意力和营养素补充在这两个人群中均占较高的比例,相对而言,护士中使用转移注意力方法的比率显著高于普通工人。对围绝经期症状了解充分的护士更多接受激素替代治疗,而对围绝经期症状了解充分的普通工人更多接受草药治疗。研究结论:尽管护士对围绝经症状的了解更多,但她们对围绝经症状的处理比例和普通工人相仿。因此对这两组人群仍需要更充分的健康宣教。

 

文献引自:Matsuzaki K,Uemura H, Yasui T. Differences in coping with menopausal symptoms in nurses andgeneral workers in Japan. Maturitas. 2016;86:45-52.

 

阴道用雌二醇和心血管病死亡率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使用阴道用雌二醇(VE)治疗绝经后泌尿生殖道症状。尽管人们只是希望用这种治疗起局部作用,但是雌激素仍会被吸收入血液循环系统,因此VE仍可能有全身作用。那么,绝经后女性使用阴道用雌二醇是否会影响冠心病和中风的死亡风险呢?本研究入组了芬兰全国1994-2009年期间开始使用VE的所有绝经后女性(n=195756,平均年龄65.7±10.9岁)。随诊时长长达140万人年,并评估了她们的冠心病(n=9656)或中风(n=4294)死亡风险。结果显示,与经过年龄配对的背景人群相比,VE的使用伴随着CHD和中风的死亡风险降低。治疗时长在3-5年之间的女性在降低CHD死亡风险方面获益最大;5-10年之间的女性在降低中风死亡风险方面获益最大。所有年龄组均可获得这两方面的获益,不过获益最大的是50-59岁年龄组。不过,此项研究并无安慰剂对照,研究中并没有记录体重、吸烟状态、血压、家族史等基本资料。介于结合雌激素的吸收途径和雌二醇并不相同,两者可能具有不同作用,因此本研究结论不能直接套用到含结合雌激素的外用药膏方面。从公共卫生角度,每1000个女性使用VE10年,可见最多减少24例因CHD死亡和18例因中风死亡。

 

文献引自:Mikkola TS,Tuomikoski P, Lyytinen H, et al. Vaginal estradiol use and the risk for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Hum Reprod. 2016;31(4):804-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