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曲三百首译注评之84

 江山携手 2016-06-14

白朴

       白朴(1226—1306后)字仁甫、太素,号兰谷先生,隩州(今山西河曲)人。后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其父亲白华与元好问交情密切,白朴曾得元好问真传。学问渊博,文采很好。为人孝悌,道德高尚。杂剧、散曲均有名篇。和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汉宫秋》是其杂剧代表作。今存小令三十七首,套数四套。

 

49【仙侣·寄生草】饮

白朴

长醉后方何碍①,不醒时有甚思?糟醃②两个功名字,醅③淹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④。不达时皆笑屈原非⑤,但知音尽说陶潜是⑥。

【注释】

①碍:妨碍,牵挂。 ②糟醃:用酒糟腌制。 ③醅:没有过滤的酒。 ④曲,即麯,酒曲。虹霓志:远大理想和志向。 ⑤不达句:本句意谓不显达的人都嘲笑屈原投江自杀是想不开。 ⑥陶潜:即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而坚决归隐的人。

【译文】

       长时间的大醉后又有什么牵挂,人在大醉未醒时还会有什么忧思。用酒糟腌制了功名两个字,用浊酒淹没千古兴亡的事,用酒曲掩埋了万丈雄心壮志。在没有显达的时候都嘲笑屈原不对,只有真正的知音全都说陶渊明正确无比。

【评析】

       中国古代文人不关注国家命运和政治的人很少,这大概是儒家“以天下为己任”思想长期侵润的原因,也是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孕育的人格。但经常会遇到国家政治极度黑暗而理想无法实现,甚至找不到报效国家报效百姓的途径,内心便极度焦躁忧愤,于是便借助酒来麻醉痛苦的神经,因此中国古代文学中这类作品特别多。白朴的这首小令也是如此,因此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说是“强为旷达”,是非常深刻的见解。

       “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有甚思”可以从反面见意,即只要不醉就有无限的牵挂,只要清醒就会有深深的忧思。李白的“但愿长醉不愿醒”,辛弃疾的“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功夫”是同一机杼,都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情绪的宣泄。“糟醃两个功名字,醅淹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三句鼎足对极其精彩,内容方面紧扣题目,要用酒糟、浊酒、酒曲来腌制、淹没、掩埋掉一切功名之心、是非之心和理想志向。恰恰说明作者具有强烈的功名之心、是非之心和理想志向,否则何必这么辛苦地用酒来麻醉神经呢?形式上是精彩的鼎足对,语言、句式、结构都很严谨。前两字“糟醃”、“醅淹”、“曲掩”都是主谓结构,中间两个字“两个”、“千古”、“万丈”都是数量词,最后三个字又都是偏正结构。如此三句鼎足对是元代文人的发明,而且运用很熟练。“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大有深意。其实作者潜台词说:那些没有显达过的人才会笑话屈原不对,即如果显达过就不会嘲笑屈原了。而显达不但是仕途,还有见识和学识,没有显达过,没有见识和学识的人便无法理解屈原巨大的无以排遣的忧愤,因此这种嘲笑是低层次的,浅薄的。而只有真正的知音才会理解陶渊明坚决退隐的高明。仔细体会,便可以隐约感受到作者郁积在内心深处的大志和人生理想寻找不到实现途径的忧伤、愤慨、无可奈何的情绪。可知这是一首表面柔婉旷达而内在激越感伤的小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