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杭州】卖鱼桥下平矶,鹅炙新鲜嫩又肥……

 真友书屋 2016-06-14

卖鱼桥,旧名归锦桥、通市桥位于湖墅路上,乃该路南北分界线,跨余杭塘河;桥始建于何年、原始桥型何样无文字记载,民国时(1927年)改建成混凝土平板桥,解放后,于1953年和1966年先后两次重建,现今的'卖鱼桥'是1996年湖墅路整治拓宽时,整体拆除重建的。


据清光绪《湖墅小志》记载:“明夏季爵廷慰时,正登三元商辂榜,成化间官大理寺卿,致政归里。藩司宁良等,于湖上孤山建书院以居之,湖墅之归锦桥及夏罢弄、罢归弄皆以廷尉而得名。生平风骨高骞,不随流俗,大司马徐忠襄公赠以诗云:身如五柳先生懒,心比孤山处士清。”明代还有夏诚住在此桥附近。


早在隋唐时期,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湖墅地区已经是杭州货物重要的集散地、京杭大运河的起讫点,大街小巷店铺林立,以舟当车,以船代步,以埠为库,以岸为市,以岸为市,因此有“百官门外鱼担儿”之说,卖鱼桥也由此得名吧,20世纪70年代沿街尚有许多咸鲞店,走路经过这里都可以闻到空气里弥漫的咸腥气。


热闹的街市

清代,卖鱼桥更是热闹,清嘉庆年间的魏标在《湖墅杂诗》中写道:“卖鱼桥下平矶,鹅炙新鲜嫩又肥。五界庙前春戏散,蜜橙白果买包归。”描述了晚清卖鱼桥一带春日盛景:绿盈盈的春水一直漫到河边突出的石头上,西边的古刹前,人潮涌动,肥美喷香的烧鹅、新鲜出炉的白果糕,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


也就是在那个年代,每到蟹肥时节,自江淮而下鱼蟹满舱的预产,许多都停泊在霞湾巷的埠头,造就了杭州运河边又一个重要的螃蟹集散地,“蟹舟弄”也因此得名。


卖鱼桥老照片

以前做黄包车生意的人也叫“兔儿爷”,到这个地方经常要戏弄外地人,说爬桥很累,车费也是要加一半的,结果等过了卖鱼桥,游客说,没见你上下坡啊,黄包车师傅便会说,卖鱼桥是平坡的。


民国年间,卖鱼桥北运河边兴建轮船马头,大兜路上有大小渔行20多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做鱼生意的船晚上就停到卖鱼桥,把河道挤个满满当当。每天凌晨3点多,也是卖鱼桥一天最热闹的时候,杭州80多个菜场和各个饭店,都派人来买鱼,三轮车小卡车挤在一起,十分嘈杂。



卖鱼桥老照片


江涨桥老照片

在卖鱼桥东侧还有一座北宋建的江涨桥,桥边有热闹的集市,南宋时就有“江涨东市”“江涨西市”之称;民国年间,卖鱼桥附近建起了运河轮船码头,是城北最热闹的区域。明代,桥西有五界庙,每年春秋这里都会有布台演戏,看戏的除了船上的人,连周围居住的人家都会来看。戏台两旁的楹联是:“父老闲来消白昼;儿童归去话黄昏”,完全是一个“群众性”的娱乐场所。五界庙后来成了珠儿潭米业公所,那已是民国后的事情。


卖鱼桥的轮船码头,可以去苏州,当时的船票,3块钱,比起最慢的火车,要便宜一半,那时是每天一班,下午五点开船,睡一觉,次日一早到苏州。


江涨桥边聚仙茶楼



京杭大运河南端起点

卖鱼桥的传说故事
卖鱼桥在湖墅一带,久负盛名。从前,有个小伙子家里很贫苦,但人非常善良、老实,他为了给母亲治病,供弟弟读书,天天来到桥上设摊卖鱼。奸诈的鱼行老板欺侮他老实,老是夹带一些呆鱼、死鱼贩卖给他。有一天,桥头来了个奇怪的烂脚老人,身上穿得破破烂烂,还浑身臭烘烘的,他坐在桥栏杆上喔唷喔唷喊脚痛。路过的行人都远远地避开他,有的装着没看见赶紧路过,还有个附近店家老板让手下人赶紧把这个烂脚老人赶走。

但是这个小伙子特别好心,他走到老人身边,问老人病情。老人说,家里穷,这双脚都烂了三年了,但是没钱看病呀。小伙子想到了自己家中的病母,心中一酸,他想也没多想,就把自己身边的所有的卖鱼钱和卖剩下的死鱼全送给了他,劝他想想办法,赶紧去治疗这双烂脚。谁知这老人自有法术,揭下贴在烂脚上的一片树叶,在鱼桶里一搅,死鱼居然全都活蹦乱跳起来。过往行人闻声过来看稀奇,一下子把鱼儿全买了去。小伙子回头再寻那烂脚老人,却早已不见了踪影。后来才知道,烂脚老人便是八仙之一的铁拐李。

从此以后,这小伙子把那片树叶当作宝贝,只要将它往鱼桶里一放,不管是死鱼、臭鱼,一概都会复活,而且肉质特别鲜嫩。消息传开,杭州城里的百姓全都赶到这座桥上来买鱼,卖鱼桥的名字也就从此被叫开了。


现在的卖鱼桥不仅是单一的桥名,它已是杭城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区域名称,并辐射周边地域,在这区域内如江涨桥,珠儿潭,香积寺石塔等古代建筑、名胜古迹,它们都有着自己的典故传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