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柔痉、刚痉、痉",三者的关系《金匮要略·第二》

 潘大夫PDF 2020-05-10

柔痉、刚痉、痉三者的关系

最近,有一学友问我《金匮要略》中“柔痉证”的方药是什么?

原文中刚痉的用方是“葛根汤、大承气汤”;痉的用方是“栝楼桂枝汤”,却没有柔痉的相关方药。

首先,我要提出一点,也是很多人容易误解的地方,柔痉、刚痉、痉三者的关系,这三个病证是并列的关系,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痉证”的分类有两种,一种是柔痉,另一种是刚痉,那是大错特错的,而且不符合仲景医圣的辩证观。

我举个例子:中风、中寒、风寒三者的关系,若给一个完全没有中医学基础的人看,很容易误认为:风寒证的分类的两种,一种是中风,一种是中寒。这是现代很多人的习惯思维,但稍有点中医基础的学友就知道,中风、中寒、风寒是三种不同的病证。

在这里,我先将原文解读一翻,再结合原文讨论标题中三者的关系:

1、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此为太阳表寒证(实证)。此处并未说明脉象,但可参考“麻黄汤证”。并无“难治”之语句。

2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此为太阳中风证(实证)。此处亦未有脉象,可参考“桂枝汤证”。 并无“难治”之语句。

3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为难治。

此处有说明脉象,脉沉细,说明该病人是“虚证”,故有可能常伴有怕冷。而原文担了该病人有发热之症状,有发热、怕冷两种症状,在伤寒论中常分类到“太阳病”,故原文以“太阳病”三个字开头,但不一定就是表证,如既往我发表的文章里说到,“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仅是以病人主诉的症状分类,重要的还要靠医者辩证。(详解可参考本公众号既往文章《吴茱萸汤的横向对比》)。

以上可能有部分读者会认为我这么简单地解释,就强硬地将“柔痉、刚痉、痉”三者区分开来,太过牵强了,但读者们别急,那是古人前辈们的思维方式,我们慢慢地将后面的原文看一篇就知道我分析的正确与否了。

原文:

4、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原本只是太阳表证(实证),却因为治疗不正确,发汗过多了,伤津了,导致虚证,故致“痉”。

5、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原本只是太阳表证(中风、实证),却因为治疗不正确,用了“下法”,伤了人体,导致虚证,故致“痉”;此时病情属虚证,再予“发汗”,导致人体津液更虚,故“拘急”。

6、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疮家本不可发汗,医者看见患者身疼痛,误认为“太阳表证”,予发汗之法,而误致汗出伤津,,导致“虚证”,故“痉”。

7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前半句“身热足寒……痉病也”只是说明了“痉证”发病的症状。并没有说明是虚证,还是实证。

后半句“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若医者未辩证清楚,误认为是表实证,“发其汗”,导致其表益虚,这里的“益”字说明了病人本来发汗前已经是“虚”,现在发汗后,就更虚了,其实就是说明了此处的“痉”是“虚证”。

8、发其汗已,其脉如蛇。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此处说到的是痉证的脉象:脉如蛇、脉伏弦、脉直上下行,均是虚证之脉。

原文8第二句“暴腹胀大者,为欲解”,此句应与原文7的前半句结合理解:原文7前半句“身热足寒……痉病也”只是说明了“痉证”发病的症状。并没有说明是虚证,还是实证。临床上的病要辩证而治的,有这些症状的病人不一定就是痉病,结合原文举例如下:

①若是痉病,发汗了,就是会有原文7后半句的结果:其表益虚、恶寒甚

②若不是痉病,而是实证,发汗了,就有原文8第二句的结果:欲解

当然,还有其他情况,临床上还是其他病出现上述的症状,那就得辩证而治了。

9、痉病有灸疮,难治。 

痉证本为虚证,而灸疮者,易伤津耗液。虚虚相加,故难治。

10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病人虽然有太阳病的怕冷、发热、身痛的症状,但脉反沉迟,是虚证,故是属“痉证”,治疗时要予补虚,故用“栝蒌桂枝汤”,而不能仅用桂枝汤重用白芍,用白芍敛营气不是够的,人体是虚证,必须用“栝蒌”为君药。不是简单地认为,用量最大就是君药。一个国家,不是能力最大的人就一定成为国君。

11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此处,全是实证。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一个人发高烧,体温越高,病人自身就感觉越冷,不出汗,冷得咬紧牙关,直哆嗦,如原文所讲的“口噤不得语”,其实就是“太阳表寒证”(实证),本应该用“麻黄”发汗就好了,但这里有一点不同,这病人欲作刚痉,他发高烧,烧到抽筋了,需用“葛根、桂枝、白芍”等控制抽搐。故用“葛根汤”就最对证了。

12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介齿,可与大承气汤。

很多版本的《金匮要略》中都有说到:痉字上有刚字。

我也认为此处是症状全是实证,且用药是“大承气汤”,明显就是里热盛之证,与伤寒论的大承气汤不同点在于,此处的热更盛,已经热到抽搐。

上面是按《金匮要略》原文的顺序解读的,是按古人的思维方式辩证,很多人可能在初读时不好理解,下面我就将各原文顺序按柔痉、刚痉、痉,三者分类一下:

痉:

4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5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6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7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8、发其汗已,其脉如蛇。脉如故,反伏弦者,痉。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9痉病有灸疮,难治。

10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3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刚痉:

11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12、(刚)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介齿,可与大承气汤。

1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柔痉:

2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将原文按上面的分类方法,可以看出,痉是津液亏虚之证;刚痉是实证,而将柔痉与刚痉对比可知,刚痉属太阳表寒证或阳明里热证,柔证相对应的应该是太阳表证(桂枝汤证)。而这三者的共同点是:有抽搐症状。用现代语言,就是患者有抽搐症状,本章节讲解的是“痉证”,其中原文4、5、6、7、8、9、10、3是痉证的诊断依据及治疗方法。其他原文是鉴别诊断,其中原文11、12、1是“痉证”与“刚痉”的鉴别诊断。原文2是“痉证”与“柔痉”的鉴别诊断。

综上所知, “刚痉”、“柔痉”并不是属于“痉证”,它们三者只是有共同的症状“抽搐”,所以放在同一个章节,让学者们辩证论治。

理解了“刚痉、柔痉、痉”的本质,回到最初的问题,治疗柔痉用什么方药。简单分析一下两种情况:一、柔痉为太阳表证,有汗出,可参考用“桂枝汤”,重用白芍,由于有抽搐之状,可加用“葛根”。二、也有可能是“阳明经热证”,因为原文有不汗出,可用“小承气汤”加减。这是回复提问学友的。当然,这是在理论的探讨上,我仅仅提出的两种情况,而在临床上,会有更多情况,就要靠医者们严密的辩证思维来分析了。

以上为本人见解,仅供理论参考。

若有疑问之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