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男子来到一家婚姻介绍所,进了大门后,迎面又见两扇小门,一扇写着:美丽的,另一扇写着:不太美丽的。男人推开“美丽”的门,迎面又是两扇门。一扇写着“年轻”的,另一扇写着“不太年轻”的。男人推开“年轻”的门——这样一路走下去,男人先后推开九道门,当他来到最后一道门时,门上写着一行字:您追求得过于完美了,到天上去找吧。这虽是一则笑话,但说明一个道理:真正十全十美的人是找不到的!同样,十全十美的课堂也是不存在的。 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只有预设而不见生成,“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一直是教师们不懈追求的完美目标,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这种在教学预设上长期的“完美主义”,使课堂教学在普遍意义上陷入了这样一种状态:教者“以本为本”,习惯于从既定的教案出发,用一连串的问题“牵”着学生,害怕学生跳出自己预设的“圈圈”。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引着“活”的教师和学生,让他们围着它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这样的课也许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但学生却如同折了翅膀的雄鹰,难以展翅高飞。 课堂教学的过程,不是单一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应该少一些固定预设,多一些课堂生成,“让预设与生成共舞”,而“生成”恰恰是我们所无法预料的,它在带来精彩的同时也可能带来遗憾,甚至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丧失程序上的完美。但是正是因为它的“不完美”,才显出真正的“美”来。没了月亮的阴晴圆缺,我们就不可能欣赏到那些感叹人生悲欢离合,聚散无常的或婉约、或豪放的诗句;而没了问题的存在的完美课堂,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工作的主阵地是课堂,素质教育的实施重在课堂。教师只有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才能为学生传递思想、塑造心灵和启迪智慧。作为一线教师要铭记责任和使命,大胆尝试改变固守、僵硬、低沉、包办的教学方式,努力提高自身教学艺术,实现把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尽情展示;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充分思考;把问题还给学生,让学生去自主解决;把成功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切身体验;把生命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要努力还课堂以真实,予学生以创造,为“遗憾”去追求,才能使教学这门艺术不断逼进完美,趋向高效,尽而彰显课堂的精彩和美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