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和自身成长中的劣势、资助体系的不完善、社会舆论的标签和炒作、精神和文化关怀的缺失等,无形中把某一群体特殊化、孤立化和边缘化,高校如何在这种不健康的分化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进入高校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来自不同背景的家庭,有着不同的兴趣和经历,在一个越来越开放的校园里,学生分化成不同的群体。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宁夏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张惠把学生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学习型群体(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异)、优势型群体(家庭经济基础良好,学习及综合素质较高,个人交际能力和组织能力较强)、弱势型群体(经济、学习、交往、就业较为困难,心理自卑)、玩乐型群体(无学习目标,沉迷网络、恋爱,攀比享受)。“我们的教育应该做出积极的引导,要强化主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营造健康、活泼、积极的校园文化。”张惠说。(《半月谈》,2014-11-26) 张惠所说的弱势型群体及玩乐型群体通常是高校中的“问题群体”,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经济条件、人际交往等方面因素会不同程度地导致他们遭遇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的问题。高校要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同时也不能让学生掉队,因此问题群体需要得到学校的更多关爱。那么,高校应该如何找到这部分问题群体,找到后又该给予他们怎样的帮助?辅助问题群体、让他们顺利毕业是美国众多高校近年来的工作重心之一。2015年秋,美国大学与学院联合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 Universities,以下简称AAC&U)对全美范围内的325 所不同类型的高校进行了问卷及电话回访调查,收集了这些学校对问题群体学生的跟踪及辅助情况。通过对全美高校整体情况的调研,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当下的扶持措施,通过对比查漏补缺,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学业。 全程跟踪是目前美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在使用的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系统,从学生入校到毕业,学校会对其学业情况进行跟踪,从而在学生学习亮红灯时及时介入。AAC&U调查发现,参与调研的325所高校都对全体在校生进行全程跟踪,只是调查的内容略有出入。数据显示,100%参与调查的学校每年会对在校生毕业率和保有率进行统计,其中八成以上的高校会对不同群体(族裔、来自不同收入家庭、父母学历)的数据进行区分和对比,目的是及时掌握问题群体的近况。此外,78%的高校跟踪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或校外实习的情况,70%的高校跟踪学生的学习成果及学业表现,六成以上的高校对学生的挂科重修情况保持着密切关注。AAC&U还指出,虽然全程跟踪在美国高校中使用极为广泛,但仅有三成左右的高校会细分不同群体学生的各项学习表现。 为了保护受访高校的隐私,AAC&U发布的这份年度报告将高校匿名,只以高校的类型区分。在电话访问的高校中,一位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负责人表示,其所在学校从学生提交入学申请时便对学生各项学习情况进行跟踪。“相比那些历史悠久的高校,我们是一所年轻、经验尚浅、处于摸索阶段的新校。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跟踪,我们能够及时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以便在适当的时候对他们进行干预或辅导。最重要的是,这些学生的数据会为学校制定政策或教育改革提供有力参考,让我们摸清如何调整才能提升培养质量,与此同时学校的财政支出也会以此为参考。”另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负责人则在访谈中表示,因为学校有着半数的少数族裔学生,他们一般来自低收入家庭,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因此学校会着重关注问题群体的各项指标,确保这部分学生跟上整体步伐。 全程跟踪能帮助美国高校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学校要提升培养质量必然要有相应的方法,为此AAC&U还统计了目前美国高校中盛行的提升学生学习成果的具体做法。在AAC&U与高校负责人的深度访谈中,他们皆肯定了开设辅导项目的必要性,半数以上的学校表示学生对这些辅导项目有较高需求。统计表明,美国高校盛行的辅导项目主要包括10项:大一新生教育、新生学业研讨会、全球文化研究、多元化经历、社区服务、学习兴趣小组、本科科研项目、课外实地考察、校外实习及海外游学。在这些项目中,除了新生教育要求全校学生必修之外,其余项目学生可根据意愿自行选择。 在AAC&U的调研中,当被问及如何辅导问题群体时,参与电话回访调查的14所学校给出了目前能够有效提升毕业率和保有率的辅导方案。虽然每所学校的做法不尽相同,但总体看来可以总结为四个部分:改进课程设置、注重新生教育、预警高危群体及教师多元化培训。具体做法分别为: 对于学生易挂科的课程,学生在正式选修前需完成两个星期的预科班。该预科班的使命是为学生全面介绍正式课程的相关内容,讲解基础知识点,灌输基本概念,确保学生在达到相应的水平后方可选修正式课程。另外,也有学校在夏季开设免费的课前培训或预习,项目临近结束时会安排考试,学生只有通过考核后才能获得选课资格。美国问题群体学生往往在数学和英语(主要表现在阅读和写作)两学科略显弱势,学校要求学生在选修数学课时参加水平考试,根据考试结果选修相应等级课程。对于母语为非英语的少数族裔学生,学校会安排他们选修大一英语课前先完成相应的读写培训。 国内外高校对新生教育并不陌生,高校间的招数也大同小异。有的学校要求全体新生在大一时必修两门基础课——学术写作和学科概论。修学术写作是为了让学生及早了解大学写作的基本要求,修学科概论则是为了给对各专业了解不多、较为迷茫的学生绘制出一幅专业蓝图。另外,有些学校会提前给学生灌输职业规划,学生在大一时要选修为期一年的学业规划及职业规划课程,这些课程以座谈会的形式为主,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大一结束时为自己的学业和职业制定大概的方向。朋辈导师项目在美国高校中也极为流行,由经验丰富的学长或学姐一对一地指导新生,回答新生在学习、生活、社团活动、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困惑。 参与调查的绝大多数高校都有自己的高危人群预警装置,全程跟踪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该系统会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如学生是否完成线上阅读、花了多少时间在课程中互动、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学期中随堂小测验及期中考试成绩等,依据学生当前学习状态发起“讯号”,在监测出高危人群后及时通知任课老师,便于任课老师能够及时介入为学生提供帮助。AAC&U调查指出,此类预警系统目前还处于“新婚期”,很多功能还在开发和完善中,而许多高校正探索着运用这套系统直击问题群体,希望能在系统预警前顺利找到他们。 教与学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关爱问题群体还要从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开始。调查显示,42%的高校已经开设了教师多元化培训,35%的高校正在筹划开设此类项目。教师多元化指教师来自少数群体家庭,或者有过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对其他国家文化的认同度高,能够理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求学压力及困境。许多高校为全校老师开设了“零歧视”培训,严令禁止教师戴有色眼镜看待问题群体。有些学校会定期举办多文化讲座,邀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的老师分享他国的文化习俗。也有学校在聘用老师时,会着重考察其多元化背景,注重学校师资力量的多元化发展。 一位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负责人在访谈中阐述,在其学校开设的教师培训中,教师会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面对同一问题时的反应完全不同。比如,来自主流社会的学生在新学习的某门课上考试没有及格,他会觉得是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对,然后找任课老师交流,最后总结出全新的学习方法。而少数族裔的学生面对同样的情况时可能会躲在房间里神伤,同时自我暗示自己不属于这里,上大学并非是适合自己的选择,进而自暴自弃甚至辍学。所以,教师只有认识到这些不同后,才能以正确的方式与相应群体交谈。当然,高校辅导问题群体顺利完成学业的前提是要尽早找到他们,全程跟踪是直击问题的利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