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颐和园

 关福 2016-06-14

常听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北京的颐和园却坐北朝南,兼收并蓄,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把苏杭两地的美景“通吃”,形成“世界上最有魅力的人造园林”了。

     记得,我第一次去颐和园,是在五岁的时候,也是胡同以外的世界第一次在我脑海里成像。记得当时,我们全家五口,在东长安街儿童电影院附近,坐上一辆“华沙”牌出租车,只花了五元钱,就来到北京西郊的颐和园。当时,我年幼无知,也不知道看什么风景,只记得中午走累了,坐在十七孔桥边的水岸吃着妈妈给我们准备的“糖三角”。

 
而最近一次去颐和园,一晃就跳跃到半个世纪以后的今天。记得那天早上,我一进园门,就见花团锦簇,把一座座雄伟的宫殿镶嵌起来。而游人如织,则是如今另一大看点,只见他(她)们在鲜花丛中,绿树底下,来来往往,有说有笑,好像进入“仙宫”一般。而大门大道左右,一如既往地展放着说明,赫然写着颐和园的历史,丰富游人的想象。原来一千多年以前,就有人在这里修建花园了,后来,显赫一时的慈禧太后,为了大办六十岁生日,便把用来建立海军的几十万两白银,挪来扩建园林,才形成现在的摸样。

 
要说颐和园的规模,足有五千亩地大;其中的建筑,都是仿照天下美景建造的。比如“涵虚堂”就是仿造武汉的黄鹤楼,“谐趣园”是模仿江苏无锡的寄畅园,而“昆明湖”则是复制了杭州的西湖。


我随着人流,穿房过院,来到长廊;正逢油漆重新彩画刚完,一下子觉得雕梁画柱的长廊就好像朴实的姑娘穿上了新衣裳。我站在长廊东头往西一看,鲜红的圆柱,翠绿的栏杆,一根接一根,一排接一排,从近到远,慢慢缩小,简直一眼望不到头。好在现在有手机可以随时上网,有什么疑问马上就可以找到答案。原来,颐和园的长廊足有一里路长,共273间,走不多远,就有一间,每一间的檩子上,都画有彩色画卷;上面有山水,有花鸟,也有三国里的人物,每一副都画得栩栩如生,书卷委婉。于是,我想,何必远足旅游,时不常地到此一游,好好把长廊里的546幅画看完,天下的美景也就见识得差不多了。

看完长廊,我来到万寿山脚下。仰头一看,只见山顶有一座大庙,金碧辉煌。趁着腿脚还行,我一口气登上山顶一看,竟是久违的“无梁殿”;再查文档,它是仿照西藏的庙宇所建,完全是用黄色琉璃砖砌成;每块砖上,都雕刻着一个小佛像。这些佛像有站着的,有躺着的,千姿百态,惟妙惟肖。接着,我又来到佛香阁,极目远望,隐隐约约可以看见高楼大厦的城区;而后,我边走边停,往山底下一看,长廊的西头,还有一条汉白玉做的大船。众所周知,那是“石舫”,上下两层,大约有七米高,十六米长,足以容下当年那些皇亲国舅和后来的达官显贵。最后,我把目光留给正南方向,只见昆明湖就像一面绿色的镜子,柳桥,西湖,船儿点点,波光粼粼。


其实,在此之前,我还来过颐和园三四次,一次和190毕业的同学,一次和女友,一次和全家,也在昆明湖中荡漾,远望万寿山的全景,早已在记忆当中,把昆明湖和三潭印月,佛香阁与雷峰塔联系在起来,形成一幅什么时候想起,什么时候都风光无限的风景画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